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12 06:16:31

如今,随着貴州經濟的崛起,人們對于貴州的印象越來越鮮明立體起來,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問:“貴州是哪個省的地方?”貴州以其特度的山水地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睐。

貴州的少數民族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而說起少數民族,人們總覺得四川、雲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地方,殊不知貴州也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之一,“雲貴”高原二字,其實大部分地區是指的貴州,聚集在這裡的少數民族有苗族、水族、布依族、侗族、彜族、仡佬族、土家族、瑤族、白族等,據統計全省有49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的數量位居全國第二,而且很多民族都保留着其古老的語言、傳統等,如水族的古文字——勒睢,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岜沙苗寨,塑在面具上的醫術融在人神間的文化——布依族的傩戲及傩戲面具等;

貴州僅非物質文化遺産就通過包含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技藝、醫藥、民俗等在内的147項,這些珍貴的、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曆史傳承價值的文化資源,是我們時代無論如何前進都不能遺忘的珍貴人類文明曆史,通過它們我們能夠感受到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真切的感受到人類文明的每一個進程。

先從貴州世居民族——苗族,說起吧!苗族的祖先有各種說法,一直争論不休,不過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的後裔。貴州的關嶺一代至今依舊流傳着《蚩尤神話》,講述着黃帝、炎帝大戰蚩尤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裡,蚩尤是帶領九黎奮戰的英雄,與中原地區流傳頗廣的蚩尤被砍頭成為刑天的故事有很大的不同。

苗族的少數民族聚集地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1

貴州省是苗族人口聚集最多的省份,據統計有接近400萬苗族人口居住在貴州各地,僅貴州各地設置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就有11個,包含威甯、黔東南、黔南、松桃、鎮甯、紫雲、關嶺等地。

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2

西江千戶苗寨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較完整的地方,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曆史與發展之地。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着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台。

隻是如今因為旅遊文化的昌盛,不免讓遊客覺得商業化嚴重的傾向,周邊修建了很多仿制的新建築,以便遊客居住。

不過如果遊客不是本着走馬觀花的遊曆方式,而是抱着欣賞建築美學的意識去看,定然能夠體味到民族建築的美。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幹欄式建築,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在建築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風雨橋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3

若是能去到每個村寨,會發現貴州的大部分村寨都修建有風雨橋,出于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财之意。

風雨橋又稱花橋、福橋,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闆,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隻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

苗族的民俗文化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4

攔門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種古老的習俗,苗家娶親嫁女,親戚朋友都要上門送禮賀喜。好客的主人和賢惠大方的親朋戚友,總是要把這門喜事辦得體面熱鬧,同時也總是要借個良好的機會展示自己的富有,廣交朋友。主人把事先早已準備好的包谷燒酒,請來寨子裡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師,在自家的大門口擺下大方桌,桌子上擺滿了一碗碗噴着清香的美酒。客人來時,由主管把門的族老首先唱講賀詞,然後,客人中最年長且聲望高的長者唱答謝詞。如今很多苗寨都恢複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在貴客來時都會以隆重的攔門酒,并配以載歌載舞,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5

苗寨的千人長桌宴, 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曆史。通常用于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聯誼宴飲活動。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敬酒勸飲并對酒高歌。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6

反排木鼓舞,是流傳于貴州省台江縣方召鄉反排村,是一種世代相傳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長途遷徙,開辟疆土,圍欄打獵,創造美好生活的壯舉。這種舞蹈舞是苗族神話中造人之神——“蝴蝶媽媽”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開始貢奉,由後人沿襲至今。木鼓舞是反排規模隆重的祭祖舞蹈,人們随着木鼓鼓點,以頭、手、腳的大幅度擺動随着鼓點變化而變化,動作粗犷豪放,灑脫和諧,潇灑剛勁,激越豪邁,熱情奔放,表現了山區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1990年反排木鼓舞表演隊到中南海演出,倍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青睐,後到英、美、加、意以及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譽為“東方迪斯科”而遐迩聞名,譽滿海外。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7

苗族龍舟競渡,具有悠久的曆史,明(嘉靖)《貴州通志》卷三“風俗”記載:“鎮遠府端陽競渡。府臨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龍船,繪畫首尾,集衆搬演居戲。以箬裹米為粽,棄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歲做事俱利焉”。龍船節,是流行于黔東南的台江、凱裡一帶的節日。苗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黔東南的台江、凱裡、劍河、施秉、鎮遠等縣的苗族也有在農曆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苗族的龍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着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劃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着劃槳的,不同于漢族的坐着劃槳。村寨在龍船節結束時,必須挑全村最肥大的豬,宰後請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謝全村對龍船節的支持。龍船節期間,清水江兩岸人山人海,除競船外,還有賽馬、鬥牛、鬥雀、吹笙、青年男女對歌、遊方、踩鼓等民俗活動,一直進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遊方對唱、談情說愛的佳節。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8

苗族鼓藏節,貴州省雷山縣傳統祭祀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鼓藏節在先秦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己存在。在漢文典籍中對苗族“吃牯髒”的文字記錄,始見于清代。苗族鼓藏節主要流布于雷山縣全縣的9個鄉鎮的苗族村寨和榕江縣的部分苗族村寨。鼓藏節的來曆在苗族經典《苗族古歌》裡有記,說的是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楓樹心裡,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楓樹和蝴蝶媽媽。鼓藏節就是祭祀神楓樹和蝴蝶媽媽。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9

蘆笙會,“谷隴·九二七苗族蘆笙會”是全國少數民族十大傳統集會、貴州省四大民族集會之一,所涉及到的比賽項目主要有蘆笙藝術賽、鬥牛、民族歌舞、籃球、賽馬、鬥鳥、鬥雞七大項十七小項。整個“谷隴·九二七苗族蘆笙會”曆時三天,每年農曆9月27日舉行盛大的開幕式。“中國·黃平·谷隴·九二七苗族蘆笙會”是全國少數民族十大傳統集會、貴州省四大民族集會之一,所涉及到的比賽項目主要有蘆笙藝術賽、鬥牛、民族歌舞、籃球、賽馬、鬥鳥、鬥雞七大項十七小項。整個“谷隴·九二七苗族蘆笙會”曆時三天。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10

丹寨古瓢錦雞舞,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于貴州省黔東南丹寨縣排調鎮境内,主要流傳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麻鳥、也改、加配、黨幹、岔河、羊巫、宰宿、排曬、黨郎、黨早、甲石、排貴、送嘗、也要、排結、羊先、羊告、也都、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岩寨、桃江、幹腦、南腦、等苗寨。錦雞舞來自錦雞苗族。錦雞苗族是苗族的一個分支,屬于亞族群,自稱旮弄(又寫嘎鬧),因崇拜錦雞(鳳凰圖騰)并在重要節日和祭祀活動中跳錦雞舞而得名,聚居在貴州東南部。錦雞舞,有“天下第一錦雞舞”之稱。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裡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鬥角,以紀念先祖和感恩錦雞。錦雞,是錦雞苗族兒女的恩人,也是苗家人的文化圖騰。那七彩的顔色代表着苗家人向五彩缤紛的生活,也表現了苗家人對錦雞的崇拜。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錦雞,身上的羽毛色彩為:頭青、頸綠、身紅、尾毛麻花且比身長。錦雞漂亮的羽毛百鳥無比,因此,很受人們喜愛。于是,心靈手藝的苗族姑娘,在崇拜錦雞中師法錦雞,用不同顔色的絲線,仿照錦雞的羽毛刺繡成各種花紋圖案的衣裙穿在身上,就像錦雞一樣美麗。每當逢年過節,喜氣來臨,蘆笙手們吹響蘆笙塘,姑娘們就頭戴打制有數隻錦雞的銀花、頸戴銀項圈、胸配圖騰銀盤,穿戴自己剌繡的盛裝,精心打扮來到蘆笙塘,踩着“四滴水”蘆笙舞曲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飾,猶如錦雞開展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錦雞舞”。

貴州省苗族文化概述(旅遊貴州世居民族)11

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貴州省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于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台江縣域内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台江苗族姊妹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内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裡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苗族姊妹節曆史悠久,作為一種民俗、婚戀、社交方式傳承至今。 吃姊妹飯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禮儀事項。按本地人的說法,吃了姊妹飯,防止蛀蟲叮咬。姊妹飯同時也是姑娘們送給情侶以表達情意的信物,是節日中最為重要的标志。下田撮魚撈蝦是姊妹飯活動之一,一個寨子的姑娘與另一個寨子的小夥子相約,以撮魚撈蝦談情說愛等風俗活動,尋找意中人。

苗族的節日還有很多,各個村寨都還流傳着這種古老的文化傳承,能夠體驗的地方有很多,雖然随着漢族文化的流傳,傳統文化的後繼無人情況正在出現,但也有更多的人正在緻力于恢複這些傳統的節日,和傳統的技藝。

資料來源:網絡以及百度百科等;

整理編輯:暮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