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80後的人表達情感,不如90後、00後的人直白。
是不是80後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我不清楚,反正我是一個不善于當面向人表達情感的人,尤其是面對父親。
有些時候,明明很想對父親說些感恩的話,但往往是話到嘴邊,就又收了回去,總覺得說不出口。
自從自己身為人父後,對父親這一角色從旁觀到了親臨,從試圖理解到了深有體會,随着時間的推移,也愈來愈覺得父親的不易,父愛的偉大。
所以,趁着父親節,寫些文字,感恩父親。
因為山之靜默、偉岸,所以很多人會将父愛比作山,所以有了父愛如山這個詞彙。
父愛于我,同樣感受如山。具體到細微之處時,我對父愛的感知,還多了些許細膩溫暖。
從我記事開始,就覺得父親對子女吃飯的事特别上心。
年少時,一直不是很理解,也就是最近這些年,才慢慢懂得了父親的心思。
父親生于建國初期,那個年代糧食産量低的可憐,加之我們又處在太行山區,土薄石厚,物産不夠豐富。
可以說,父親在20歲之前,很難痛痛快快的吃到一次飽飯。
小時候,父親就常常給我講,他小時候的各種抗餓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餓的狠了,就猛灌一肚子涼水,然後找個斜坡之類的地方,倒躺起來,頓時就飽了。
現在,偶爾還會聽到父親給孫輩們講這樣的故事,我小侄子最為搞笑,竟然還效仿他爺爺做了一次。
那種貫穿整個幼年、童年、青少年時期的極度饑餓感,深深的烙進了父親的内心世界,沒有經曆過的人,是很難體會到那種感受的。
關于吃飯一事,父親有三條原則:
第一、絕對不能浪費,剩飯剩菜也絕對不能丢棄(母親也是這一準則的堅定擁護者)。
第二、好的食材,不管是多還是少,舍不得一次烹饪完,會分為若幹次食用。
第三、家中來客人時,食物一定要準備的過量,最後得剩下很多,如果是剛剛好,那就意味着待客不周。
關于父親照應我吃飯的事,有三個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場景一、砂鍋小米雞肉粥
我九歲那年,生了一場水痘,醫生說需要加強營養,母親就每餐給我額外加個荷包蛋,過了沒幾天,父親覺得我病情好轉的不夠快,認為還是營養跟不上,果斷的殺了家中的老母親,給我熬砂鍋小米雞肉粥喝。
說來也奇怪,連着喝了三天的小米雞肉粥,就痊愈了。
于是父親便驕傲地說:“吃點好東西,比吃藥管用。”
場景二、初三下學期,回家後的營養餐
小學升初中的時候,父親認為我們當地初中的教育質量跟不上,托人讓我進了當時我們縣教育質量最好,升學率最高的一所初中。
隻是,學校離家太遠,一個星期隻能回去一次,到初三下學期,因學習緊張,就變成了兩個星期回家一次。
當時的我,不說是肥頭大耳、肚圓腸肥,但也算得上是小胖子一枚,即便如此,父親還是擔心我在學校吃不好。
每次過禮拜放假回家時,他都會額外地給我做幾塊腐乳肉,并且還會叮囑母親:“孩子學習緊張,不吃點好的,身體扛不住。”
場景三、高考期間的監督餐
高考前的一個星期,父親就在考場附近租了套兩居室,讓我提前在裡邊适應适應,怕考試前夜直接入住會不習慣,影響休息。
高考期間,父親作為陪考家長,那顆緊繃的心一刻不曾放松,他向有經驗的老師打聽考生吃什麼更好?老師告訴他,考生不能吃得太油膩,不宜吃得太飽,否則會因為消化食物而造成大腦缺氧。
此時,一向都是希望兒子多吃些的父親,變成了飲食監督者,會一遍又一遍地叮囑我:“吃個七八分飽就行了,吃撐了,容易犯糊塗,影響考試,等考完了,想怎麼吃都行。”
記得很清楚,高考結束的那天,回到家裡,父親沒顧得上吃飯就睡了,并且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
後來得知,父親陪考的這幾天,夜裡沒有睡過覺,他怕自己打呼噜影響我休息。
現在,回想起這三個場景裡的很多細節,都依然很清晰,仿若發生在昨天。父親在這些場景裡出現的每一個畫面,我都感覺是那麼的細膩溫暖。
前些天,給父親打電話,我問他,是否還記得這些事?
父親笑着跟我說:“二三十年前的事,早忘完了。”
我想,這大概就是父愛無言的最完美體現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