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編者按:
野豬下山了!“猴紙”到我家陽台了!野生動物進城的消息頻現社交媒體。事實上,我們身邊居住着衆多本土野生動物,它們與我們為鄰,我們卻鮮少了解它們。了解、友好、相伴,萬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新華日報·交彙點聯合江蘇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等推出“秘境之眼·人類之友” 日曆專欄,帶您一起通過紅外相機、動物觀察者等的視角,去關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動物鄰居”。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家園的生存基礎、生機所在,每到節氣日,我們還将邀請節氣官來進行當日的特選推介播報。今天是2022年江蘇省“愛鳥周”第七日,我們一起來認識白頭鹎(bēi)。
“心大”的鳥?
白頭鹎俗名白頭翁、白頭婆,因頭部後枕的白色羽毛而得名。它是一種“心大”的鳥,性活潑、不甚畏人,愛結伴而很少單獨行動,喜歡生活在人類聚居的地方。有樹的地方都可能發現它們,幾乎每個小區都能有白頭鹎的身影。
它們經常在小區裡築巢,如果發現了白頭鹎的巢,千萬别告訴别人,也不要打擾它們,它們如果覺得巢被發現了,感覺到不安全,就會棄巢而去。
白頭鹎也不全都有一頭“白發”,它的家族在國内有三個亞種,其中兩廣亞種的頭并不白,反而是黑色的。
它有什麼生活習性?
白頭鹎分布廣泛,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木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裡。
白頭鹎是雜食鳥類,春夏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梅花、枇杷花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柏等。它們吃東西也很“豪爽”,會一口吞下整個小果實。
白頭鹎常于4月至6月間繁殖,最遲可以遲至10月。一季繁殖多次,每季通常3至4巢。每窩産卵3至5枚,通常4枚。
鳥也有方言?
不光人有方言,鳥兒也有。白頭鹎這種典型的留鳥,各個區域内有較為穩定的群體,各個群體之間獨自發展出了不一樣的唱法。它們的每一個鳴唱,可能長度不同,音節數量、組成不同,甚至音色也有差别。但在同一個“方言區”之内,唱法又有較高的一緻性。
它有什麼故事?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白頭翁的故事:白頭翁到處拜師學本領,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老都一事無成,為了讓它的子孫後代記住這個道理,才在小白頭翁的頭上留下了一撮白毛。白頭翁的原型,就是這種名叫白頭鹎(bēi)的鳥。
策劃統籌:王曉映 任松筠
采寫:白雪
美編:楊曉珑
攝影:鄒維明
編輯: 劉春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