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照鏡子吧?但是,鏡子中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嗎?有一個流傳得很廣泛的說法,鏡中的自己比實際真實的我要好看30%。
那這個說法是不是對的呢?直接看這個視頻吧!
直接給結論,錯的。因為30%這個數字就很有問題,好看多少,到底要用什麼标準?是鼻子矮了一毫米,就扣掉5分,眼睛變小為原先的90%,再扣5分?所以這個并不可信。不過這個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
①熟悉定律
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熟悉某個事物,而産生好感。社會心理學中,這一效果也被稱為“曝光效應。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照鏡子的次數是不計其數了,所以你從鏡中看到的自己早就蒙上一層厚厚的濾鏡。
根據這一效應,衍生開來,這也是你總覺得自己家的貓貓就比别人家的可愛;以及許多明星要不停上熱搜,刷存在感的原因。
②左右相反的鏡像
鏡子中的自已,和現實中的自已是左右相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鏡子并不完全可信。
那,照片中那個沒有修圖的我,會是現實生活中的樣子嗎?實際上,照片可能比鏡子還不靠譜。
①鏡頭焦距與廣角畸變:
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24-38毫米。焦距越短,其視角越大,畫面中的内容就越豐富。
因此為了讓畫面隻充滿你的臉,廣角鏡頭必須極大地接近你,而越接近被拍攝物,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就越明顯,因此離鏡頭近的鼻子就會越顯得大;離鏡頭稍遠一點的下颌骨就顯得小。這種失真,就是廣角鏡頭常常出現的桶形畸變。
可以看到,這種畸變,在邊緣的時候,最為明顯。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你跟同學一同自拍的時候,站在邊緣的你,臉變歪,帽子變巫師帽的原因。
那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長得啥樣啊?
50mm焦距的視角最接近人眼立體視覺的視角。所以你可以用焦距50mm的鏡頭拍攝。
不過即便如此,照片拍出來的你其實沒有錄影來的真實生動。
這是因為:凍臉效應(the frozen face effect)。
由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靜态臉相對動态臉沒那麼有吸引力的,這一現象稱為“凍臉效應”[1]。
也就是說,錄像中動态的你其實比照片中靜态的你更具魅力。這是因為大腦的面部識别機制本來就是針對動态臉而誕生的,而相機是現代的産物,大腦處理動态面孔本來就比處理靜态面孔更容易,覺得動态的你更美麗。
這也是為什麼你拿着你的愛豆的照片安利給你的閨蜜,但是她看了兩眼,覺得一般。但是過兩天你愛豆的劇上線了,她看了幾集卻拍手說真香的原因。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明星真人比照片還要好看。
或許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那麼别人眼中的自己到底是比真實的自己醜呢,還是更美?
其實這跟什麼人有關,假如對方是一個陌生人,那麼他看到的你,比較接近真實的你,而不是帶了濾鏡的你。
如果對方是你的爸爸媽媽,那麼他們眼中的你則是最美的。所以,其實你在别人眼中到底如何,千人千面。
不過,我們可以用其它方法讓自己變得更美。
比如燈光。
有沒有覺得你一洗完澡,自己氣質不凡?這一方面是因為,洗完澡後的你因為血液循環加快,消去了疲憊浮腫,自然精神好看;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浴室的鏡子,白牆,地闆,瓷磚充當了反光闆補光的效果,這種補光會弱化人的面部陰影(比如眼袋顴骨皺紋痘坑造成的陰影),顯得人臉更加平滑。
或者,拍照時候可以多低頭俯拍,更顯臉小。不管如何,大家要記得,隻要自信, 你就是最美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