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格局下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劉伊馨 河南師範大學從古至今,一個國家文化的傳承是亘古不變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過一代又一代人 的堅持和傳承,才能夠源遠流長、留存至今在當下,各種類型的媒體成為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信 息傳播渠道,這些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的時效性、便捷性、流傳度等特點都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 獲取各種信息,并且加強了信息本身的受關注度在新媒體技術的帶動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任務 與新媒體加速融合,這将打開更多新形式的傳播渠道,新渠道或将使得文化傳承展現更好的效果文 章主要探讨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以及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意義,以提供相關參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新媒體格局下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劉伊馨 河南師範大學
從古至今,一個國家文化的傳承是亘古不變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過一代又一代人 的堅持和傳承,才能夠源遠流長、留存至今。在當下,各種類型的媒體成為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信 息傳播渠道,這些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的時效性、便捷性、流傳度等特點都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 獲取各種信息,并且加強了信息本身的受關注度。在新媒體技術的帶動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任務 與新媒體加速融合,這将打開更多新形式的傳播渠道,新渠道或将使得文化傳承展現更好的效果。文 章主要探讨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以及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意義,以提供相關參考。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 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維護的寶貴精神财富。長 期以來,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直是國家關注的問題, 我國提出“堅定四個自信”的理念,其中文化自信是非常 重要的内容。因此,社會中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自然而 然肩負着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使命。縱觀社 會曆史進程,科技與文化作為社會的兩大要素總是相伴前 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随着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相 繼出現了不同類型的衍生物,人們獲取各類資訊的過程也 更快、更準确;新媒體技術便是網絡科技的衍生産品之 一,它是指利用手機、電腦等終端通過衛星網絡、無線信 号等方式進行信息傳播的途徑。作為當代傳播精神文化的 一種方式,它不但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新穎、有效 的方式,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媒體 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
傳統文化傳播更加簡便易行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形式多種多樣,如:電 視媒體、數字化媒體等,它們除了可以展現不斷發展的 現代科技,還為文化傳承開辟了新道路。如許多網絡視頻 分享原生态生活風貌,傳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以中華 民族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為主線,分享釀制醬油、美食制 作、養蠶制衣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這些視頻題材來 源于古老中國真實、質樸、自然的傳統生活,激發了人們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那些被遺忘的美食、勞作方式被 重新帶回到大衆視野中。近幾年,短視頻直播平台已逐漸 走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一新時代産物, 并且難以割舍。這就使得我們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不再局 限于紙媒、電視等傳統渠道,因操作工具、流程、場地等 因素的局限性大大減弱,人人都可做一名“傳統文化傳 播者”,傳播方式變得快捷簡便,且傳播效果變得更加 明顯。
了解、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數更多
在過去,信息宣傳的途徑少、範圍窄、收效微,但在 互聯網縱橫、新媒體技術流行的今天,信息傳播速度與範圍都是非常驚人的。以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為例, 2017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話題引爆全網, 據可靠統計,有關“詩詞大會才女武亦姝”的話題視頻浏 覽量達到了4300萬 ,其他《中國詩詞大會》相關微信公衆 号文章的閱讀量也都突破10萬 。《中國詩詞大會》的播 放促進了各個年齡段人群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使人們更加 有興趣去領略古詩詞之美。同種類型的節目還有很多,如 《漢字英雄》《見字如面》等電視節目也都得到很不錯的 反饋。并且在各個高校也會經常性地舉辦類似的“詩詞大 賽”“成語大賽”等,甚至有很多國際友人也相繼開始學 習漢語文化,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被愈來愈多的人認同和 了解。
傳統文化在當代提煉出新的社會價值
當今的社會是被互聯網連接的社會,新媒體作為網絡 的衍生品,各行各業都希望能夠與之相融以促進自身成 長,但由于産業結構和現實技術的影響,使得二者融合并 不是非常順利。倡導“新媒體 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理念廣 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且各行業必須增強這種融合意識并在 本行業的運營中加以推廣,就能使得該行業的發展得到創 新,尋求到更多機遇。傳統文化的融入在當今社會發展中 提煉出的新的文化價值,無論對于社會産業的進步還是傳 統文化的傳承都具有積極作用。
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現狀與困境
外來文化的引進阻礙本土文化的弘揚
互聯網時代為信息資源的傳播和整合帶來巨大的便 捷,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全新的選擇,但這也 使得外國文化傳入中國變得更加簡單。常見的比如近年來 我們經常購買國外綜藝節目或者影視的版權,然後放在國 内的影視平台上播出,導緻我們本土的一些傳統文化節目 關注度被分流,甚至可能會導緻大衆為了追求潮流而過度 追捧國外的文化,從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如果要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那麼關注度是 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新媒體要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宣傳傳 統文化,使之與時代接軌,互相促進、共同創新,并避免 被外來文化的“潮流”淹沒,是擺在媒體以及文化傳播者 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媒體過多地傳播娛樂内容,降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
由于受社會大衆傾向和價值導向等因素的影響,媒體 傳播的更多是娛樂信息,諸如明星八卦之類的,這些類 型的消息很容易引起大衆的關注,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明星私生活之類的話題登上熱搜,而傳統文化節目卻很少 被關注和讨論。打造一檔文化類節目,從開始到結束都需 要用心體會、精良制作,整個過程需要時間積澱和文化 堆砌,并且節目制作完成的收視率和收益無法判斷;但 是一些低俗節目卻能夠迎合大衆口味,得到較高的話題讨 論度,獲得收益的時間也比較快。兩者相比之下,各電視 台和網絡平台更願意選擇做成效顯著的娛樂産品。長期以 來,人們習慣了快餐式的娛樂信息,對一些具有更深刻意 義的文化類節目便逐漸失去了興趣。
媒體宣傳的傳統文化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弘揚受傳播轉換方式、 傳播人員專業性等因素的影響,傳播效果不穩定。有些傳 播僅僅簡單地把文學知識或者古代禮儀生搬到媒體上,而 并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内涵進行深度剖析,這種做法的結果 就是文化傳承任務開展無效。還有一些文化類作品是以紀 錄片或者長篇文章的形式呈現,不适合現在社會快節奏的 工作、學習和生活。時代在不斷改變,但無論時代如何改 變,傳統文化都必須被一代代人相繼傳承下去,其傳播方 式就需要根據當下的社會特點來不斷創新,以适應大衆的 需求。
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應對策略
利用名人效應,打造優質傳統文化節目
現階段“明星效應”對一檔全新節目來說是至關重要 的。大多數年輕人會模仿偶像的行為、語言,甚至把偶像 的成就當作自己奮鬥的目标,因此,打造一檔有知名人物 加入的文化類節目首先會吸引這一固定的觀衆人群。2018 年,在一檔探尋故宮曆史的文化節目——《上新了·故 宮》中,節目組邀請了部分影視名人作為故宮文創新品的 開發員,帶領觀衆一起探索故宮裡的曆史文化遺迹,并且 每期節目都會與跨界設計師和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聯手創 新出一個文創産品。這檔節目一經開播便引發網友關注, 起初很多觀衆是奔着看明星去的,到最後被故宮曆史文化 所吸引,并且看過的很多網友表示每期節目所涉及的文創 産品都能讓人領略到曆史與現代的相融之美。
借助名人效應來推動文化類節目開展的實際例子很 多,這些節目在選取名人時并不單純由流量熱度決定,而 是有一套相應的考量标準,參加節目的明星對我們的傳統 文化都有深度的了解和學習,并且節目後期的制作人員在 相關傳統文化專業性上也絕對過關,隻有這樣全方位地精 心制作,才能打造出一檔優質傳統文化節目。名人的加入會讓節目在開播之初得到一定的關注度,這樣就能保障制 作方和媒體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會增加主動了解傳統文化 的觀衆人數、拓寬文化傳播範圍,最終促進優秀傳統文化 地傳承。
創建傳統文化電子數據庫
以往,傳統文化大多是通過紙質媒介來傳播的,在用 紙質媒介進行傳播時,信息資源的整合會受到資金、紙 張、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傳播的信息有限。在當下新 媒體技術發達的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媒介自然不會一成 不變,建立一定規模的海量信息電子數據庫就非常必要 了,以便于将文化資源數字化。“中國古籍庫”項目是我 們國家圖書館啟動的一項數字化數據庫工程,此工程分為 20個大類,細分為100個子錄,涵蓋社科、人文等多個學 科。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包括20億字的文字資料和2000萬 的圖像資料,電子數據庫的存儲容量是《四庫全書》的好 幾倍。建立傳統文化的電子數據庫,實現海量資源的便捷 存儲,便于随時查看,可以加快傳統文化的普及和交流。
引進政府支持,加大文化傳播力度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一 直鼓勵我國每位公民要主動學習傳統文化,但促進傳統 文化傳承和傳播僅靠個人或者小部分力量難以形成顯著成 效。近年來,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困境,存在着消失 的危險。國家投入的社會科學基金和藝術基金使這些處于 危險邊緣的傳統文化得以存活。為了防止優秀傳統文化消 失,除了資金支持外,還需要新媒體的協助,然而實際 上,媒體由于現實原因并沒有始終重視傳統文化的推廣。 如果有政府力量介入,調節和控制部分媒體的話題方向, 使媒體能夠更多地傳播傳統文化、倡導文化傳承,将能引 起更多公衆的關注,有利于傳統文化傳承。
融入“中國風”元素,促進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
實際上,最近幾年“中國風”元素已經逐漸成為時代 新潮,一些導演和音樂人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中國 風”元素,并且從西方街頭傳入的嘻哈文化也有“中國 風”元素的加入。這種現象在逐步提升國人文化自信的同 時,也提升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曾經,畢業 于清華大學的李旻、宋晨、馬雪晶三位中國設計師設計的 《中國日報》海外版封面驚豔了國内外大衆朋友,他們在 設計中巧妙地将中國元素和西方藝術融合,讓不少國外 朋友贊歎中國元素的美,并且成功在海外刮起一陣“中 國風”。
其實“中國風”早在18世紀就已經在西方掀起狂潮, 當時的西方設計師認為“沒有中國元素,就沒有貴氣”, 所以在西方的一些建築、服裝等設計中都能看到中國元素 的存在。“中國風”的流行體現出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 認同,在當下合理利用“中國風”元素,對中國傳統文化 加以包裝,使文化符合當代大衆的欣賞水平和文化需求, 挖掘出傳統文化對當下社會的時代價值,才能更好地促進 傳統文化的發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媒體融合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 前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對每個公民的要求和希 望,更是每個公民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新媒體為信息資 源的整合與傳播提供了更便利的選擇,在保留優秀傳統文 化精髓的情況下,我們應該采用更方便、更有效的媒體形 式來普及傳統文化。現階段,新媒體也正處于創新發展的 關鍵時期,我們應當把握這一機會,利用新媒體的自身優 勢,來擴大文化傳播的範圍,加大傳統文化傳播力度;充 分運用現代科技來弘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 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知到我們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智 慧,領悟到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吸引到更多的人關注 傳統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傳 承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使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一直延 續下去。
參考文獻
[1]洪希彥.科技提升傳統文化發展的路徑和對策研究[D]. 合肥工業大學,2015.
[2]韓靜怡.新媒體視域下的傳統文化傳播與發展[J]. 漢字 文化, 2021(07):169-170.
[3]王麗.“互聯網 傳統文化”融合時代的發展研究[J]. 文學教育(下), 2018(09):174-175.
[4]郝菁,楊柳.媒體融合視阈下傳統文化的多維演繹與傳 承——以《中國詩詞大會》帶動詩詞熱為例[J]. 新聞前哨, 2017(03):54-56.
[5]陳京.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傳播現狀及對策研 究——基于5W傳播模式[J]. 現代營銷(信息版), 2019(09):33.
[6]崔文君,宋雁超.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路徑研究[J].大舞台,2015(08):232-233.
[7]丁潤澤.一股“中國風”掀起的巨浪——中國元素在 西方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美與時代(上), 2021(10):43-45.
[8]李新.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現代傳承意義 [J]. 中國民族博覽, 2020(12):6-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