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圍人都在看一部電視劇《少年派》,高考、成長、青春期叛逆、家庭教育、夫妻關系這些話題在劇中一個都不少。
張嘉譯、闫妮這對CP組合在劇中過招當然是最大看點,但闫妮飾演的中國式媽媽王勝男,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和讨論,網友紛紛感歎:“闫妮演的就是我媽本媽好嘛。”
“本媽”的最大特點就是唠叨,這個集中年老母各類特征于一身的媽媽,每隔幾分鐘,就會開啟暴風式唠叨模式,以至于我每看幾分鐘就要快進一下。
王勝男在全劇中的第一個亮相就是這麼一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自此,唐僧附體貫穿始終▼
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臨别時,隔着大門,她還不忘高考倒計時▼
女兒林妙妙回到家,睡覺也變成了老媽叨叨的話題▼
面對十六七歲的女兒,連洗手的步驟和程序都要管▼
頭發簾更不能放過,讓女兒露出大腦門是中年老母們的共同審美▼
360度無死角唠叨,連上廁所也不能逃離老媽的嘴▼
中國式媽媽的唠叨,真的會讓孩子無處可逃,難怪林妙妙把媽媽喊成“女魔頭”▼
對此,媽媽們永遠用一句“唠叨是愛的表現”怼回來。我立馬想到了“為你好”魔咒:因為愛,你就得聽着;為你好,你就得受着。
知乎上有人提問:“有一個特别唠叨的媽媽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果媽媽們看到兒女這樣的吐槽,不知會作何感想。
如果說唠叨是愛,那麼它一定是最無用的愛。可生活中,愛唠叨的媽媽實在太多了。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說話多就叫唠叨。稱得上“唠叨”的,一定是那些脫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既沒用又難聽。
中國式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經常把唠叨發揮到極緻。
前幾天看到這條微博,很形象也很有畫面感▼
唠叨的家長總以為孩子需要他這幾句話,其實隻是他自己需要發洩罷了。
作家劉震雲在提到親子教育時直言不諱地說,他非常反感唠叨式教育,“一切的啰嗦重複都是父母在發洩焦慮以及轉嫁責任的表現。”
孩子因為粗心做錯了題,家長一味地翻舊賬,唠叨着昨天的數學題也粗心,上星期的英語題也粗心,上個月的語文考試也粗心,甚至去年的XXX也粗心……這樣的喋喋不休,真的是愛孩子嗎?
這是怒其不争的不滿,以愛之名的責罵,不帶髒話的羞辱。
這樣的家長,看不得孩子犯錯,隻要有一點問題,就上綱上線。唠叨到最後,還不忘打苦情牌,例數這些年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和犧牲,好像孩子做錯一道題就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了。
媽媽是人,不是語音導航,但我們至少應該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評判。我們和孩子之間不隻有作業,不隻有學習,還有信任和理解,還有愛和包容。
如果你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講一遍道理就夠了。讓他知道,為什麼我們要飯前洗手。之後每一次,陪着孩子貫徹落實這件事,和孩子一起洗手、擦手,遠比用嘴唠叨更有用。
退一步講,家長們最好别把自己的控制欲強加給孩子,愛玩、愛吃是孩子的天性,弄髒衣服換一件就好了,吃了掉在桌上的食物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過分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
反反複複的叮囑,不是在促進孩子的進步和獨立,而是在消磨他們的生命活力。
中國式家長很喜歡當衆教育孩子,小至襁褓嬰兒,大到中年發福,隻要在父母眼中還是個孩子,就無一幸免。
人最怕的是經常性的唠叨,負面影響在深遠的歲月中慢慢呈現,發生的過程幾乎感覺不到,但對一個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
唠叨沒有惡意,卻是一種惡習,是對“控制”的不知不覺的上瘾。
你以為唠叨是愛,說一句沒事,說兩句也沒事,天天說似乎也沒什麼,但傷害早已悄悄發生。
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樣,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經意間破壞了親子關系,也扼殺了孩子自尊、自信、自立的内在人格。
唠叨,真的是最無用的愛。
更多兒童素質教育領域專業知識和育兒美文,請持續關注動博士!喜歡的話歡迎點評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