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隻是走出了時間。
有生就有死霍金在《時間簡史》裡講道:作為宇宙中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
古代時的人類曾一度認為世界是“平”的,可是後來事實證明,我們活在一個“球”上,即便知道了又怎樣,該活着的人們還在活着,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們,一邊對宇宙的秘密充滿十足的興趣,一邊卻要為生存而奔波。
人這一生會有很多苦痛,當我們面對磨難的時候,滿眼盡是淚水,因為貧窮而倍感失望,因為親人離去而倍感無奈,可是,人仍然有極強的求生欲,即便人類經曆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尋找了許多規律,比如大自然的法則之一就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人會出生,但也會死去。
人在精神還不夠頑強的時候,固然怕死,無知會産生無知的勇氣,但當人走向成熟,有了更高的認知後自然明白——生命其實無比脆弱。尤其當人類遇到天災人禍時,才能深切感受到人類的渺小。
如今人們已經發現,月亮上根本沒有嫦娥,人類通過不斷探索,終于把一些幻想轉換成了真相。但是即便在人類沒有探索到某一件事的真相時,不也努力活着,努力繁衍,才有了人類的生生不息。
并且因為人的探索欲與求知欲,也促進了人的求生欲。比如有的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研究某一種事物,一生曆經坎坷也不放棄,在他沒有探索到答案之前,他不甘心死去。
有的人因為生存壓力太大,感覺活着太痛苦了,便有了輕生的想法,可是有的人活得更苦,一天要打好幾份工,卻還在樂觀面對人生。
有些年輕人因為失戀就不想活了,也許是一時情緒使然,但過來人勸他,天涯何處無芳草,過了多少年後,你自然會看淡,愛情算什麼,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因為夫妻間的争吵,一氣之下喝了農藥,可是當農藥侵蝕身體時,那種難以形容的痛感,也許又是一味後悔藥,隻可惜,這世上沒有後悔藥,有些事錯了也就錯了,有些人生走過了,時光就不會倒流。
有的人們為正義而戰時,是不怕死亡的,因為人類具有思想,當思想戰勝恐懼,人就不再害怕死亡,我們稱其為“信仰”。
餘華在《活着》一書中寫道: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是我看過的,人對于活着最簡單精辟的回答。
可是活着又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活着有喜怒哀樂,有各種瑣碎,有痛苦也有煩惱,有悲傷也有無奈,有悲歡也有離合。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在不同人心裡,活着的意義不一樣,農民的一生,追求本本分分,把田地種好就好,一位老師則追求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一位軍人則追求保家衛國。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活着的意義也不一樣,小時候“玩樂”就是意義,結婚以後生兒育女是意義,老了以後笑看夕陽是意義。
王安石有詩雲:豪華盡出成功後,逸了安知與禍雙。
文學家蘇轼對生存的理解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莎士比亞曾感歎: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沒錯,生與死是人類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的問題,隻不過無數人因為活着而忽略了生死的問題,突然有一天,親人離開了,痛哭流涕,無可奈何,突然有一天自己老了,才開始感歎時光飛逝……
許多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苦痛,可是再苦再痛,人還是會不舍生命,為什麼活着,理由有很多。
作為一個成年人,因為生活失意,或者覺得自己已經陷入絕境,可是看着年邁的父母,看着還幼小的孩子,他們都需要你活着,因此,活着是責任。
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生了你,讓你有機會來到這個世上一遭,做一回人,即使長大以後才慢慢發現,生活不是你想得那麼甜,但既然來了,就應該好好活着,活着是使命。
從虛無角度理解,老天爺讓你生而為人,将你降落凡塵,來到這世上走那麼一遭,就注定有你存在的意義,活着是天意。
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着。可是既然活着,既然知道人終有一天會面對死亡,就應該珍愛生命,珍惜時光,在有限的生命裡頑強拼搏,樂觀面對人生的風雨,待到自己老的那一天,也會無憾于生——我這輩子,沒白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