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俄羅斯根據真實戰争拍的電影

俄羅斯根據真實戰争拍的電影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9-09 17:39:26

俄羅斯根據真實戰争拍的電影(俄羅斯電影國師也犯過憂郁病)1

《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劇照

俄羅斯根據真實戰争拍的電影(俄羅斯電影國師也犯過憂郁病)2

《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

俄羅斯根據真實戰争拍的電影(俄羅斯電影國師也犯過憂郁病)3

《烈日灼人》

俄羅斯根據真實戰争拍的電影(俄羅斯電影國師也犯過憂郁病)4

《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

◎張耀婷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于近日舉辦的俄羅斯電影大師展,放映了邦達爾丘克、卡拉托佐夫、克裡莫夫、梁贊諾夫、米哈爾科夫等多位俄國名導的代表作。其中,稱得上“國師級老藝術家”的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創作離當代最近,他愛好書寫斯拉夫往事與俄羅斯曆史,響亮的大作不少,尤以好萊塢風格的大制作《西伯利亞理發師》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烈日灼人》為最,也因此被稱為“俄羅斯的斯皮爾伯格”。

亦褒亦貶的“國師”稱号

但此次大師展映的策劃特意繞過了米哈爾科夫頻繁亮相于電影頻道的那些主流佳作,為上海觀衆帶來更為罕見的《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二者均隸屬米哈爾科夫被低估的早期創作,頗受小衆影迷的追捧。

稱米哈爾科夫為“國師”亦褒亦貶,褒在于其一生電影成就不容置喙,貶的或許是這位影業巨擘于俄羅斯政壇的權力八卦。米哈爾科夫家世顯赫,外公是聲名足以冠名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的油畫大家蘇裡科夫,父母均為作家、詩人,先是沙皇貴族,後來又跻身斯大林親信。其兄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亦是當代俄羅斯電影界的重要人物,其西化做派卻與國家色彩濃厚的米哈爾科夫大為不同,早年還曾出走好萊塢、為比利·懷爾德開車。

對于近十年裡成長起來的影迷觀衆,康查洛夫斯基或許更為知名,畢竟他接連獻出《親愛的同志》《戰争天堂》《郵差的白夜》幾部技藝精湛又姿态嚴肅的藝術佳作,三登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至于弟弟米哈爾科夫,看來已經廉頗老矣,創作上隻能翻炒“革命曆史”裡“烈日灼人”的冷飯,平日則忙于在俄羅斯電影圈内做保守主義建言、宣揚“恢複俄羅斯傳統精神”之類的口号。

而《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完成時,米哈爾科夫才邁過30歲的門檻不久,還不是俄羅斯的“國寶”或“國師”,看起來隻是一個或因家境優越與祖國民族有更強同在感,卻依舊徘徊于個體困惑的年輕創作者,關注的也是集體生活與個體追求的互相擠壓。與其蘇聯解體後作品的恢弘激蕩不同,米哈爾科夫這一階段的作品,包括當代背景的《五個夜晚》《沒有證人》,雖然作者風格已基本成熟,但還清晰可見戲劇文學傳統的影響與帶有私人痕迹的沖突心态。

構成自己的契诃夫世界

米哈爾科夫一生的創作包含了大量的文學改編,尤其是對契诃夫的作品,如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憑之赢得戛納影帝的《黑眼睛》就改編自契诃夫短篇《帶小狗的女人》。他認為“契诃夫的驚人才華在于,當他講自己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這也是在說我們,他對自己筆下人物有時很嚴厲,但從不把他寫的人物和他自己分開”。這在俄羅斯電影界顯然不是偏門選擇,但米哈爾科夫确實也在不斷試驗中構成了自己的契诃夫世界——在戲谑、愁郁、狂喜與絕望中不斷轉調。

《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來自文學大師契诃夫創作于19歲的戲劇處女作、四幕劇——《普拉東諾夫》。原劇本時隔多年才發表,本無題名,普拉東諾夫隻是其中一位核心人物的姓氏——他是桀骜不馴的鄉村教師,周旋于貴族莊園的遺老遺少間,輕佻、刻薄,卻也被身邊的無聊人們奉為有思想有智識的座上賓。這是一個并不少見的男性角色,他不缺女人、但看輕愛情,不弱言談、但身無成就。

電影删繁就簡地保留了劇本裡男女勾連的人物關系,将四幕結構在空間上頗為連續地分散到了一座傳統鄉野莊園的各個場景中,田園詩般抒情化了相對幹癟的戲劇沖突,并添上諸多滑稽笑料、形象細節與富于電影性的寄寓于光影風景的思惘空間——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多麼休閑又多麼可厭的一天!仆人永遠無法撈起椅子,貴族淨想着玩騎豬的遊戲,醫生不願意冒雨出門看病,人們有說不完的話,而俄羅斯的土地如此廣袤,普拉東諾夫很清楚,逃是逃不出去的!在這樣昏昏欲睡的夏日情氛裡,舊時代的怅恨間歇爆發,又被輕輕放下,像是機械鋼琴砸出的重音。

《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沒有這麼緊張激烈,其力道、沖突是被适度延宕的。畢竟岡察洛夫的同名小說描繪的,是如此憊懶的一個人和他的一生:地主老爺奧勃洛莫夫離不開他的長袍和床鋪,成日躺在床上,夢見自己安逸的故土。這個溫順的、柔軟的人物,看起來和普拉東諾夫極不同:普拉東諾夫是一個失了意的知識分子,一個曾經被當做拜倫二世的詩人,他掠奪了許多女人的愛情,在社交場合咄咄逼人;而奧勃洛莫夫恰恰相反。但他們的輪廓又是吻合的,他們都是局外人,隻是普拉東諾夫躲進了妻子柴米油鹽的溫柔鄉裡,奧勃洛莫夫躲到了床上。奧勃洛莫夫與他日日做的夢、與他奶媽一遍遍講的故事一樣,是童話式的,看似個真人,其實是個“寶玉”。他“在故鄉溫馨柔和的風土人情中孕育長大”,自到了彼得堡就對社會生活感到疲憊,從來不信任這個抛棄甯靜、過度積極的前進趨勢。他的未來隻是腦海裡的藍圖,與其去實現它,經曆羞辱折磨成為一個渾濁的人并接受一切不盡如人意,不如把心靈呵護在奧勃洛莫夫田莊的琥珀裡!

改編小說《奧勃洛莫夫》這事,大概讓導演費了許多思量,才找到現有的方案,把人物特有的病、命、選擇和心理,從一生的尺度,壓縮到鄉野夏日與心儀少女共處的短暫時光中。片名裡新加的“一生中的幾天”隻當提示,卻不成為對實際情節時間的概括。影片引入了動畫、夢境與旁白等多種方式,才将長篇小說的人物設定、前史背景勉強交代清楚。

“往後是一場空”

而這個過程中,前作《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或許也不斷回到米哈爾科夫的腦海中,為他提供靈感。因為導演把奧勃洛莫夫與奧爾佳相識相親的故事,拍得像普拉東諾夫與初戀索菲亞重逢的前篇,不單女主角都是面如滿月的葉蓮娜·索洛維,連形式模闆都可以套用——這兩段愛情故事,都從一次忽視了對方繼而被愛情擊中的戲劇性會面開始;葉蓮娜傾訴自己内心時,怯懦的男人将轉身逃走;莊園裡茨岡人的煙火總是象征着美好情感的如夢幻泡影;普拉東諾夫徹夜未眠,被露水打濕了,奧勃洛莫夫也看了一整夜的雨,最終都由濾鏡光線透出他們的心灰意冷。奧勃洛莫夫的故事是關于錯失的宿命,普拉東諾夫的,已經是對錯失的咀嚼了。

愛情故事之外,另有幾處設計也可堪對照。譬如,為《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結尾點睛的,是被晨光擾醒轉身入睡的男孩,他作為小客人與中年群像的主線無關,他對莊園裡的人和事倍感無聊,尚且未知将有什麼降臨到自己身上。而在《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裡同樣有這麼一個旁觀的男孩,他既是奧勃洛莫夫童年的形象,也是受托讓托爾茨與奧爾佳照顧的奧勃洛莫夫之子——總之人類的故事、斯拉夫人的故事将會繁衍下去的,他們所面對的精神拉扯不會随着哪位先生的生命結束而告一段落。

指向未來和現代資本主義生活的,還有在兩部電影後段都發揮了鮮明形象象征作用的新時代發明,譬如為前部影片點題的機械鋼琴,能自動彈奏,令仆傭也能裝模作樣,上等人們則扒着露台看得目瞪口呆,等到普拉東諾夫崩潰時,他将拳頭砸到機械鋼琴上,機械鋼琴鳴叫起來,卻隻奏出幾個音符。奧勃洛莫夫面對的則是發小施托爾茨從歐洲帶回來的三輪自行車,當人人都追逐着這個即将普及世界的交通工具時,他将後腦勺留給鏡頭,再一次令施托爾茨懊惱地拒絕,然後又出于對朋友們的愛,匆匆忙忙地趕上去了——這是奧勃洛莫夫出鏡的最後一場戲。“往後是一場空”的感悟,豈止發生了普拉東諾夫與奧勃洛莫夫的生命裡。莊園中的各色貴族、資本家、仆傭,同樣在面對昔日的喪失、心靈的悼亡。他們在過去數十年裡被培育養成的自我,正在面對一個寬闊無邊、嘈雜非常的未來。

借用更流行的說法,有一種傾訴在世界各處不斷發生:“人生總是在走下坡路”,“三十歲,我懷疑自己是個廢人”。我們可以通過影片揣測,這般自我懷疑與存在焦慮,肯定也蔓延在米哈爾科夫當時的心中。如果你曾陷入或正在經曆這樣一種普世的迷茫,或許應該找機會到電影院裡,去看看普拉東諾夫與奧勃洛莫夫,這兩位最初誕生于契诃夫與岡察洛夫筆下,生動于米哈爾科夫電影裡的憂郁人物,看他們是如何經曆此種個人人生階段的煩悶磋磨,與隐晦中到來的大時代焦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