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流浪西部ZERO
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攜着西北的風沙,一頭連着曆史,一頭奔向遠方。
甘肅,一個在“夾縫”中求生的省份。
為什麼說是“夾縫”呢?
中國有四大高原,其中三個都在甘肅邊上。
得虧雲貴高原離得遠,否則怕是得被四大高原包了餃子。
遠離海洋,又被高原包圍,南邊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過不來,以至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整個大西北都變成了幹旱半幹旱地區。
于是乎,茫茫沙漠與戈壁,就這樣一個個形成了。
也正是因為河西走廊的印象太過深入人心,一提起甘肅,很多人腦海裡總離不開戈壁、沙漠與駱駝這“西北三部曲”。
一位網友就曾吐槽:
我家是甘肅的,到外地上學,有室友問我,你們那是不是都騎駱駝上學?
然後我一本正經地告訴他:“路上累死了三匹駱駝,于是我家破産,去住了窯洞。”
最後他竟然信了。
可事實上,甘肅遠不止如此。
夾縫求生的甘肅,是中國唯一跨越了四大地理分區的省份。
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甘肅通通都有份。
所以,不要一提到甘肅就想到西北,否則隴南人民會親切地告訴你:俺是正經南方銀兒!
除此之外,甘肅還囊括了中國四大幹濕分區,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彙地帶,是中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彙區,是四大溫度帶交彙區……
如此種種交彙,造就了甘肅無比豐富的多元景觀。被譽為“旅行聖經”的《孤獨星球》雜志公布的亞洲最佳旅行地,排名第一的,就是甘肅。
◆它既有廣袤無垠的沙漠,也有草木蔥茏的綠洲;既有巍峨聳立的冰川,也有幽深陡峭的峽谷;既有鬼斧神工的丹霞和雅丹地貌,也有鱗次栉比的萬畝梯田……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
圖| @流浪西部ZERO
◆也可以領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盛景;
圖| 紮尕那(甘南叠部)
◆更可以品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風情。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除了海,甘肅什麼都有了。
隴南山地,重巒疊嶂,植被豐厚;甘南高原,草場遼闊,水草豐美;祁連山脈的冰川融水,也讓河西走廊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戈壁綠洲”……
沙漠、綠洲、冰川、草原、戈壁、森林……大自然的萬種風情,在這裡得到了盡情潑灑。
難怪有人說:走完甘肅,你就走遍了五分之四的中國。
說甘肅荒涼,未免太過局限。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也該是“有料”。
甘肅的地理景觀很有料,甘肅的人文風貌更有料。
中國56個民族,甘肅就有55個,隻差一個主要分布在西藏的珞巴族。
加上沿着古絲綢之路傳入的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等域外文明,與兼容并蓄的華夏文明在此交融、碰撞,造就了甘肅别有風情的人文色彩。
在甘南、臨夏這兩個自治州,有着獨具韻味的少數民族建築。
◆比如被譽為“世界藏學府”的拉蔔楞寺,是世界上藏學體系最完整的藏傳佛教寺院,是最為純淨的佛國天堂。
圖| 拉蔔楞寺
◆還有“伊斯蘭教聖地”臨夏清真寺,每年都吸引着無數穆斯林教徒前去拜訪。
圖| 臨夏清真寺
◆以及其他風情各異的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圖|臨夏清真寺甘肅慶陽一民居
而且,别看甘肅深居内陸,人家其實也是個邊境省份。
一個甘肅,就是大半個中國的縮影。
一個又一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下了根,共同構成了今日的“甘肅人民”。
甘肅人民愛吃面,舉世皆知;一碗蘭州牛肉面,馳名天下。
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甘肅人的早晨,從一碗牛肉面開始。
每一個甘肅人,骨子裡都是“幹面人”。
◆隴東地區,以慶陽的饸饹面、花馍,平涼的涼粉、攪團為代表;
圖|慶陽饸饹面
◆隴中地區,則以蘭州牛肉面、天水的漿水面、白銀的水川長面為代表;
圖|蘭州牛肉面
◆到了河西走廊一帶,更是“面面俱到”,無所不有:驢肉黃面、臊子面、拉條子、窩窩面、油潑面、炸醬面、幹拌面、青稞面、黑面、涼面……堪稱世界面食寶典!
圖|張掖拉條子
吃面食、唱秦腔,老甘肅人的生活,樸實而不失豪邁,平淡而不失熱烈。
秦腔的“秦”,來源于秦國,指今天的甘肅天水和陝西寶雞一帶。
兩千多年前,秦人先祖就是在甘肅天水牧馬練軍,并以這裡為起點,走上了統一中國的偉大道路。
可以說,沒有甘肅,就沒有今日之中國。
身處三大高原夾縫之中,甘肅也隻好沿着這條“夾縫”,努力伸長。
網上有個段子,一個新疆的學生在西安上學,放假回家跟家裡通電話:“已經上車了,快到甘肅了。”
第一天晚上:“已經到甘肅了。”
第二天早上:“還在甘肅呢,不着急。”
第二天早上:“不要那麼急,還在甘肅呢。”
第三天早上:“給我去買烤馕,剛剛出甘肅了。”
第三天中午:“媽,開門,我回來了!”
甘肅真的很長,長到向東到達海邊,向北向南出了國境,向西卻還沒出省。
倘若以慶陽為起點,向東940餘公裡即可到達渤海,到達黃海也隻需1050餘公裡,但到本省内的敦煌,卻需要1260餘公裡……
甘肅的地形很長,甘肅的曆史更長。
上古神話裡的女娲、伏羲、黃帝,都是甘肅天水出身;推翻了商朝的周武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唐太宗,也都是甘肅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甘肅人,才是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2000多年前,張骞徒步鑿空西域,一路走到了阿富汗,助漢武帝在甘肅建立起大漢王朝的西大門,也讓河西走廊,成為了串聯起西域内外的文化橋梁。
世界各地的文化,自此真正開始進入中國。
一條河西走廊,讓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也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于是,才有了敦煌,才有了莫高窟。
圖|敦煌莫高窟
甘肅的曆史,很長,也很厚。
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道門戶,甘肅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這片土地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奇與熱血。
●蒙恬在這裡大敗匈奴,修築長城;
●霍去病在這裡三擊匈奴,封狼居胥;
●左宗棠在這裡擡棺出征,收複新疆……
這片狹長的土地上,藏着中國人最硬的骨氣與精神。
圖|霍去病
《全唐詩》收錄的2000多首邊塞詩中,1500多首都與甘肅有關,統治了今天中小學生的語文課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玉門關、嘉峪關、張掖、酒泉、武威、平涼、定西……
這一個個金戈鐵馬的名字,背後都是沉甸甸的曆史,訴說着甘肅過往的輝煌與功績。
圖|玉門關
西北的風,拂過黃河的水;大漠的沙,連着陰山的月。
今天的甘肅,已然是中國人最後的江湖,是西北民謠的精神故鄉。
陌生的人,請給我一支蘭州。
——宋冬野《董小姐》
西北的街巷,不欺負歇腳的旅人。
——陳小虎《蘭州故事》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唱着我的《黃河謠》。
——野孩子樂隊《黃河謠》
這些歌聲,不知撫慰過多少失意的旅人?
生于斯、長于斯的甘肅人啊,沿襲着這片土地的堅韌與内斂,更不失熱情與溫暖。
甘肅,穿過那些粗砺的歲月,在滄桑之中,沉澱出了所有的美好與浪漫。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敦煌飛天,駝鈴聲響。
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攜着西北的風沙,一頭連着曆史,一頭奔向遠方。
兩千年前,人們在敦煌莫高窟裡畫着神女飛天;兩千年後,甘肅的征途早已是星辰大海。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甘肅酒泉成功發射;2003年,楊利偉在酒泉被送上太空。
甘肅的飛天夢,照進了現實。
圖|敦煌沸騰壁畫
絲綢之路三千裡,華夏文明八千年。
甘肅,低調了太久太久,以至于很多人記得蘭州,記得敦煌,偏偏記不起甘肅。
甘肅确實沒啥名氣,甘肅也确實沒啥特别,也就隻有一件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一座東風航天城,一條絲綢之路,一個大牧區,一座大金礦;
還有中國第一口油井,全國産量第一的土豆,一套全國最完整的四庫全書,出了本中國最出名的文摘雜志,順便給央視送去了十幾個主持人(水均益、李修平、裴新華、和佳等)……
圖|馬踏飛燕
從隴東、隴中黃土高原的悠久曆史,到河西走廊的輝煌人文;
從隴南山地的層巒疊嶂,到甘南高原的壯闊清麗;
從“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到“天下黃河第一彎”瑪曲;
從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到日漸崛起的金城蘭州……
這裡,也沒什麼了不起,隻不過剛好有着世界上最厚重的曆史、最燦爛的文化。
這裡,是甘肅。
參考資料:
紀錄片《河西走廊》
誰最中國《喂,我是甘肅》
星球研究所《甘肅從哪裡來?将往何處去?》
《中國國家地理》甘肅篇(上、下)
文章由國館原創,轉載請注明。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