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白死時多少歲了

李白死時多少歲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3:43:54

李白死時多少歲了(李白家世真相到底怎樣)1

■1

■關于李白的祖族和家世問題,說法頗多。一說是李暠之後,主要源自李白自己的說法,他的從叔(一說族叔)李陽冰也給予了相應證實。再就是李賢、李穆之後,李抗之後,李建成之後,李瑗之後,李軌之後,李倫之後,這些都是後世學者根據一些文獻、李白詩文裡的“蛛絲馬迹”或一些曆史事件、民間轶事推斷而來。從學術研究的範疇講,“衆說紛纭”,體現了學術争鳴的盛況,亦是“李白熱”在千年以後的今天進一步增溫暴熱所緻。還有混血說(異族說),說李白是漢之苗裔,胡之身軀。所持依據是,李唐王朝的《宗室世系表》沒有将李白身世納入“世系”。依李白所言,他的祖上與唐朝王室血脈同宗。天寶元年,供奉李唐皇室祖先的宗正寺裡沒有将李白家系列入诏赦對象。以此看,李白的血脈承襲就與李暠無關。還有,李白對李唐宗室的稱呼混亂,是他自己攪渾了這一池水,讓人“不知所措”、難知究竟。另外,說李白貌似異族,依據是魏颢對其外貌的有限描寫;再有就是說李白懂“外國語”,源于“醉草蠻書”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如此以民間傳說為依據,也是不靠譜的。

■有關李白的祖族脈系,可靠的史料極少,說法頗多,一千多年了仍無“定論”,自在情理之中。今人難以“适從”争論不休的現狀,短期内難有改觀。

■2

■首先看李白的父親。有人推測,李白的父親李客可能存在三種身份:一是商人,家底厚,特有錢,即李白出生在富商之家;二是懂劍術,武功高強,屬藏龍卧虎,即李白出生在俠客之家;三是有文化,有學養,一直過着閑居雲林、韬光養晦、深居僻壤的日子,即李白出生在隐居鄉野的書香門第之家。

■是否如此,得從其祖族說起。

■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谪居條支,易姓為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歎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複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首先要判斷這段話所給出信息的真實性。其可信度當十之八九。原因在于:

■其一,李陽冰是李白的從叔,有無血緣暫且不論,至少是個“同姓本家”。關系的親疏程度,隻有他倆知道,同樣影響着這段“史料”的可信度。但是,這并不妨礙李白在生命最後時刻去投奔他,也不妨礙李白向其道出家世真相——因為,李白“又疾殛”,再次得了重病,自知生命即将走到盡頭,再無他人值得信賴、可以托付。所以“枕上授簡,俾餘為序”。也就是說,李白是躺在病榻上把詩稿親自交到從叔李陽冰手裡,懇請李陽冰為其編輯詩集并作此序。所謂“枕上授簡,俾餘為序”,其實就相當于李白的“臨終遺言”。既是“臨終遺言”,“序”中所述,可信度很大。

■其二,李陽冰接受了為李白編印詩集并作序的請托。按慣例,古人在為别人的詩文集作序時,對作者的身世需作必要的說明以存告後世。又尤其是眼前的請托者當時就名震四海,即将辭别人世,理當“其言也善”。對此,李陽冰更是态度審慎,力避虛妄。鑒于此,詩集的作者本人也有義務當面交代清楚或者述諸以文。李白生命将盡,他的兒女也淪為一般草民,不管李白祖上是何種情況,這時,李家對朝廷、對強大的對手構成威脅的可能性已降到了最低。再說,依“序”所言,曆時百餘年,李白家族的一切“敵對”勢力也早該淡化了這一段水火難容的“孽緣”記憶(假設真有“孽緣”)。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可能會有所保留地道出家世“真相”。所謂“有所保留”,就是隐其“要害”,顯其“皮毛”。就李白的身世及其經曆來看,他對自己的身世也可能僅知“大概”,難知“細節”。

■其三,李陽冰與李白的交流也非一天兩天,既是當時有影響的書法大家,著名的文化人,還是堂堂縣令,又是其“從叔”,來擔任李白詩歌集的編輯者,李陽冰一般會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在其序文中對李白的身世予以客觀陳述。即所述之事雖不夠具體清晰,甚至會人為地“遮蔽”一些事實真相,有意讓人有“含糊其辭”之感,但所述内容卻真實可信,隻是隔着一層人為的“煙瘴”,讓人“不明就裡”,生欲窮其本源的願望。這也是“李白熱”難以降溫的重要原因。

■3

■李白自稱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武昭王李暠生于351年,卒于417年,距李白降生的701年,過去了三百多年時光。李白家的血脈是否傳承于此,在無家世“牒譜”、又無别的史料佐證的情況下,的确難以考據。若果按二十年一代人的話,這個家族到李白這裡至少經曆了二十多代人。代代繁衍,遷徙輾轉,中間的變故之大,确難查實。

■李白的先祖“中葉非罪,谪居條支”,是否如一些研究者所言,系李軌(?—619年)之後呢?李軌兵敗于李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其後人為避“斬草除根”之禍而不得不遠涉異域,隐姓埋名,苦熬近百年艱難歲月亦在情理之中。李白若是李軌之後,從時間上看,滅門之禍已過去八十多年。這時,武則天又巧竊了李唐江山,對李白家而言,可以說是“禍端已遠”。至少,失去江山的李唐後人無暇顧及先輩的世仇。在此時,李白父親選擇舉家返回中土,從時間與情理二者兼顧來看,這是可能的。

■李軌系李暠之後,但是,李白是否确系李軌之後,這中間缺乏事實上的銜接依據。

■李白若是梁武昭王李暠之後,又未被收入李唐王室族譜,可能有如下原因:

■其一,李白家族系李暠之後的其中一支,如範傳正所言的“一房”,但又與李唐王室這一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故而李白祖上被迫流寓西域,要隐姓埋名,延續血脈,以待時機。時間即使推移到李白這裡,也難“舊事重提”,猶恐避之不及。

■其二,還有可能是,李白祖上這一支有世人共誅的“污點”,有辱李唐世族的清譽,不被李唐王室這一支認可,難以繼續立足中土,而不得不流徙西域。以緻事過百年,也難以從李唐皇室的記憶中輕易“抹去”。李白自知難以得到現在的李唐皇室的“諒解”,故未申報,使其家系最終未入李唐皇室宗祠。

■其三,“非罪”或為非常之罪,還可理解為橫來之罪,強加之罪,大有飛來橫禍之嫌。來勢之強,無力相抗,同樣是滅門之患,不得已選擇暫時回避,暫時遠遁。

■其四,“非罪”一語也可能是借口,實情不便與外人道。或者李白本人根本就不知道真相,所以隻得無奈地假托為“非罪”。

■總之,原因特殊,其祖上不得不背井離鄉,“流寓”異域,落得個“易姓與名……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的家族悲劇。從此句看,李家祖上因“非罪”而遷寓西域,也不過百年時光,讓人隐約感知到,“威脅”依然潛在。李家的後人還得一切都需小心從事,也就不難理解李白内心的隐憂了。

■可見,李白祖上的“問題”一直是李白的心頭之痛。盡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已接近李唐一系主脈。但是,他始終不敢直接對李唐王朝或者世人說出深埋内心的秘密,直到即将離世之時,才不得不“有所保留”地告知從叔,留下這仍然“謎”一樣的“線索”。

■4

■“一生欲報主,百代期榮親。”(《贈張相鎬二首》其一)這是李白的詩句。其祖上“五世”寓居異鄉,按二十年一代計,正好一百年。百年歲月,流寓西域,但他們一直心系中土,時刻準備着有朝一日能踏上返鄉之途。他們一直都懷揣着振興家族的“榮親”夢。這個夢想是以振興家族為主旨,為終極目标,是否了卻祖上的恩怨情仇,洗刷冤屈,鏟除異己,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光明正大地行走于中土大地,能否重現家族昔日的榮光。于是,一代代李家人卧薪嘗膽,殚精竭慮,積儲能量,等待機會,并将這個夢想一代代傳下去,一旦時機成熟,便相時而動。所以,才有了李白之父李客深厚的漢文化修養——也才能擔當李白(李家後人)的啟蒙老師。李白也才有條件那麼早就接受了漢文化的啟蒙教育,而且效果驚人。在李白年少之時,也才可能讓其專心緻志地離家求學,練劍習武,拜師訪道。

■因為此前沒有“回遷中土”、重見陽光、興複家室的機會,李白其父或者上幾輩人,他們隻得“流寓”西域,或“高卧雲林,不求祿仕”,但他們會一如既往地把“振興家族”的種子根深蒂固地種植在李家下一代人的靈魂,代代相繼,累世不辍。在李白出世前夕,機會終于來臨——690年,武則天竊取了李唐江山,李唐王朝的後輩們已無暇顧及曾與之為敵、遠居西域的這一支。武則天登基,客觀上為李白“振興家族”、實現“榮親”夢想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在此情況下,才有了其父李客的舉家回歸,才有了李白在蜀中江油的勤學苦練,拜師求藝,完成“振興家族”的一切前期準備。

■這個假定是以李白祖上确系隴西李氏家族後裔這個說法真實可信為前提的。換言之,即便李白家世不是這樣,而另有不便公之于衆的隐情,從隋末至此也有上百年的曆史,李白一家也經曆了五代以上流居異域的磨難,之前的仇怨也随了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消解殆盡。選擇此時千裡跋涉,舉家回歸中土,也算得上是把準了時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