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津平
從諜戰文學愛好者到影視相關從業者,《對手》編劇王小槍是近二十年來中國諜戰題材風生水起的見證者。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心機重重》、《瘋狂醫院》等十餘部作品,擔任《面具》 、功勳單元《無名英雄于敏》、《對手》等多部電視劇編劇。
截止今天,由其創作,郭京飛主演的現代諜戰劇《對手》豆瓣評分8分,早前作品《面具》、《無名英雄于敏》在豆瓣評分也分别高達8.9和9.1分。
《對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罕見和大膽的現代諜戰劇,你甚至還能從中看到青春、愛情、家庭倫理、懸疑、反腐的劇情,可以說每一個群體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部分。《對手》播出後,社交媒體便掀起了“不要當間諜,會變得又窮又不幸”的讨論,這讓相當一部分觀衆獲得了戲劇帶來的意外性。
這種對諜戰文學的探索眼光貫穿在他的電視劇工作之中,他作為編劇的作品,總能找到王小槍的影子和思路,他投入的個人品牌和資源,結果至今都非常理想。他是中國諜戰類金牌編劇、作家,雖有18萬豆瓣觀衆,卻一直堅稱自己是一個沒有粉絲的人。
颠覆傳統諜戰劇
“我以前從不追自己寫的劇,《對手》是第一次。”
《對手》播出時,王小槍看哭了,他和所有演員、觀衆一樣,對這部戲非常滿意,言談中不少對演員的誇獎。
在片場,王小槍從未給過任何表演上的建議。在他看來,郭京飛、譚卓、顔丙燕、甯理四個戲瘋子帶來的創作激情,已經感染了全部演員,劇本圍讀會上,他們能夠輕易說出某一集的台詞,念到有些情節,甚至還會出現生理反應。王小槍說,他們早就進入角色了。
讀到第三天時,譚卓的角色進入到痛不欲生的階段,身體表現出了胃痙攣症狀,讓劇本圍讀一度無法進行。這是身為“戲瘋子”,入戲其中的重要表現,更是這部劇令人沉浸的緣由。
在專業演員的演技加持下,網絡上不少評論用“精彩絕倫”來形容《對手》。作為編劇的王小槍在接受采訪時依然很謙遜,他覺得,這部電視劇還有些不夠完美——“因為不得不顧及更多現實因素。”
比如,劇中兩名間諜的經費緊張,但王小槍也無法解釋間諜的經費為什麼會那麼少。現實中,國安部門曾公開過台灣間諜的經費——十三年僅領160萬台币(約39萬人民币),但官方也沒有公開造成經費如此少的原因。
“畢竟是屬于保密工作,所以無法細究。”而劇中間諜之所以一直堅持,在王小槍的解讀來看,就是“被逼的”——無論當初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從事間諜行業,隻要上了賊船就下不去了。
當然,《對手》也有一些被迫删減,或因現實因素無法完成拍攝的情況,這些都是編劇王小槍的遺憾,但卻都不是他能解決的問題。在以往,傳統諜戰片幾乎是靠想象寫劇本細節,而這部劇的現實細節已經在能力範圍内做到最大化了。
跨年熒屏黑馬
一位豆瓣網友整理了七百餘條劇中的現實細節,如燃油車換新能源汽車,緊跟時代;福建宗族觀念很重;過期的退燒藥;糖尿病人會偷偷躲起來打胰島素;中年人上廁所的醞釀時間等等。這是相對文藝、素氣的故事,但平淡裡孕育着巨大的力量。
演員郭京飛在接受采訪時明确表達,作為學院派,《對手》讓他找回了初心——專業分析編劇的本事又回來了;作為好演員,《對手》的劇本也好到讓他無從發揮,幾乎沒改動一句台詞。
《對手》的現實感太強,觀衆偶爾會忘記這是一部諜戰劇,但王小槍表示,《對手》是嚴格按照七三比例來寫的,諜戰劇情能達到70%,“隻能說演員的人物塑造太好了,觀衆對他們的生活表現印象太深刻了”。
人們在《對手》身上看到了屬于國産類型片的多維突破,而它也不負衆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自12月16日在央視八套播出起,首周收視率第三,第二周第一,第三周蟬聯第一。中國視聽大數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節目收視分析中,《對手》在CCTV8播出第三周,每集平均收視率1.587%,連續兩周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第一。能夠看出《對手》憑借着較高的劇集質量以及觀衆們的良好口碑,從同檔熱播多部劇集中脫穎而出,成為跨年檔觀衆們公認的良心劇之一。
也可以說,這部戲讓王小槍的職業生涯到達了一個新高度,他對題材的把握,對細節的判斷,都通過這部戲的精彩畫面呈現了出來。
盡管《對手》的成績優異,但仔細便能發現,大多靠自來水發酵,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說,該劇的配置都很難與那些擁有最頂級營銷資源的劇集抗衡。
說到這裡,王小槍舉起了例子,“拿我來說,沒有唐家三少那種百萬粉絲,一聽說我要寫新作品就會奔走相告,很少有超級IP的頂級營銷資源和我匹配。”
在影視行業,能在一部戲既遇見賞識劇本的投資人,還能遇見有号召力、執行力和營銷力的演員、制片人和宣發公司,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對于《對手》這樣的大多數劇來說,踏實做内容才是生存的常态。
三次合作張海東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需要,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被重視,在新生代急流勇退的浪潮中,擺在中生代編劇面前更大的命題是确認自我價值。
事實上,王小槍已在豆瓣積累了18萬觀衆,但在他的心中,自己仍是一個沒有粉絲的人。
“粉絲對于編劇來說是個僞命題,除非像馬伯庸這樣的具備偶像屬性,或《慶餘年》這種大IP背後的編劇容易被關注到,剩下的普通編劇沒人想要了解。”
好比一堆人打牌,編劇是牌面,演員是出牌的人,導演是莊家,莊家需要讓出牌的人結合牌面來往他設計好的路子上走,這樣才能赢。而大家在一局的對決中,關注點更多是在出牌的人和莊家如何操作,而很少關注于牌面如何。
“剛寫劇本時,我也特希望自己出名,有更大的話語權。”已經寫十幾年劇本的王小槍,早已深谙編劇圈的生存法則,它同樣也是看氣運的,任何項目啟動時,都不會有人知道這部戲最終能達到什麼高度。
而對編劇來說,火起來最快的路不是美名,是罵名。這聽上去非常諷刺。
盡管面臨着種種難題,王小槍依然在盡自己最大努力在為觀衆創造最優質的影視作品。
從《面具》到《對手》,王小槍的諜戰題材都有濃重的個人風格,黑色幽默貫穿始終。它們靠着人設新穎、視角獨特、台詞絕妙、現實性強,三次抓住同一制片方的心,成就了王小槍和張海東的三次合作。
業内人士評價,編劇能和制片人連續三次合作是非常罕見的:
1.項目結果不好,大家彼此抱怨;
2.結果好,編劇就會被搶,劇本費更高;
3.最後,審美和目标一緻是挺難的。
在制片人張海東的心中,王小槍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編劇,“創作功底紮實,關注的區間也很寬廣,尤其是在現實題材上的鑽研頗為深入,而且,他有理想,有情懷,有思想高度。”因《面具》機緣巧合下展開的合作,讓制片人張海東與王小槍相識,兩個人的審美統一是多次合作的重要因素。也因為多次合作的信任,她敢讓王小槍直接寫《對手》分集,跳過了寫大綱的步驟。
寫在最後
直觀而言,業内的名氣并不是王小槍衡量自己是否是“明星編劇”的重要标準。王小槍以諜戰劇見長,也寫過一些主旋律題材的正劇,比如功勳單元《無名英雄于敏》,數萬人在豆瓣給出了9.1的高分。在2022年江蘇衛視的媒體資源推介會上,王小槍與正午陽光合作的《縣委大院》也宣布即将開拍。
“我之前發微博,評論數都不超過三個,還有一個是自己。”近年來,大衆對編劇的關注度不足,行業對編劇的重視也不足。然而,作為影視創作的源頭,編劇的聲音卻應當被聽到。
從行業意義上來說,劇本是一劇之本,是導演二次創作、演員傾情表演的依仗。雖然過去狂奔的草莽時代,有人曾喊出“大數據可以取代編劇”的激進宣言,但随着現實主義的回歸,觀衆與市場越來越對品質内容“嗷嗷待哺”。一言以蔽之,優秀編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目前來看,中國仍有大量優秀的編劇從業人員,他們懷着一腔熱血,渴望改變這世界,盡管他們大部分都是岌岌無名,而在這個好故事稀缺的行業,我們仍舊很慶幸,還能在熒幕上看見王小槍的優秀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