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是什麼?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眼裡,是“秀雅”。
“一個詞,腔調。”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說。
“朝氣。”上海新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主席黃豆豆說,“很幸運生活在一座有朝氣的城市,作為舞者也要舞出朝氣來。”
1月15日下午,延安西路上的亞振海派藝術館,二胡演奏家馬曉晖以一曲《萬馬奔騰》拉開首期“海尚”藝術沙龍帷幕。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攜手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亞振海派藝術館共同推出的海派藝術傳播傳承系列活動,包括線下沙龍活動與線上視頻内容,聚焦海派藝術傳播與傳承,推動藝術融入生活、藝術走進大衆。
博采衆長、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是海派藝術蓬勃發展的源泉,絢麗多彩的海派藝術是海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體現。丁申陽從海派書法的傳承談起,講述了既能吸收江南文化精髓又博采衆長的海派書法特征。“海派文化受吳越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其精髓就是比較秀麗、典雅、故事性強,有人文性,好似江南水鄉,有一種緩緩流淌的感覺。”
“海派文化就是腔調,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深有體會。”李守白解釋,腔調就是體面感、事事得體,“小時候我要出門,外婆總是拿出發蠟把我的頭發抹成三七開。所謂得體,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海派即無派,不用在乎字眼,在上海生活一段時間,伸出手去觸摸,體驗這座城市的溫度。”談到海派剪紙,李守白感慨,“不隻是窗花的概念,更像是東方的素描,對創作和設計有很高的藝術要求。我從石庫門裡弄開始用海派剪紙講述上海的故事,越做越有味,越做越有勁。”
“我是一名新上海人,12歲來到上海就此紮根。”黃豆豆清晰地記得,那是1989年,“老師帶着我們幾個學生坐了一天一夜的輪船,在十六鋪碼頭上岸,換了好幾輛車。就是在延安西路坐上了57路,一路往西郊去。一晃32年,同一條馬路變得更有朝氣了。”在黃豆豆眼中,“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用青春去奮鬥,慢慢成熟、成長,而這座城市卻是越發展越年輕,越有朝氣,市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工作效率越來越高。”
據悉,海派藝術傳播傳承系列活動将以藝術家訪談的形式,展現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民間文藝等不同藝術門類在海派文化中的映射和印記,探讨海派文化的内涵和發展,進一步增強文藝的創造力、傳播力、感染力。錄制完成的海派藝術訪談視頻還将通過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在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播出,推廣上海的城市名片。
“與社會力量合作,探索更多傳播渠道,讓文藝大咖走向大衆。”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韓陳青說,“我們希望以更接地氣的傳播方式,打造更具社會效益的品牌項目,讓海派藝術和藝術家破圈跨界,助商惠民。”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施晨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