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艾細魁 郴州報道
連日來,桂東縣橋頭鄉俠頭村天氣晴好,58歲的村民陳登輝每天穿梭在自己經營的400畝楠竹林裡,進行刀撫、鋤撫和施肥等楠竹低改措施,為來年的楠竹和竹筍豐收做好準備。“公路現在修到了竹山,山上的竹子終于可以通過車輛運輸出去銷售,這一切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陳登輝感慨地說道。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俠頭村乃至橋頭鄉沒有像樣的公路,交通極為閉塞,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于外出務工和務農,集體資産極少,加之信息閉塞,技術落後,村民收入微薄,一度“窮得讓人心痛”。陳登輝一家同樣如此,經營着數百畝楠竹林,卻過着苦日子。那時候,由于不能将山裡這些特産運送出去售賣,隻有少量的楠竹被加工成籮筐用于自家或售賣,鮮美可口的竹筍也面臨同樣尴尬的境地,偌大的楠竹林對家庭生活的改善非常有限。
陳登輝在竹林裡幹活。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當時壓力非常大,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資金,脫貧對我們來說真的太難了。”陳登輝決心改變這一現狀,用自己的行動為自家,也為村民探索出一條緻富的道路。
他開始到處學習栽植技術、打聽政策、咨詢專家,楠竹林成了他第二個“家”。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陳登輝終于積累了進一步開發楠竹林的資金。
從2015年開始,他每年利用數萬元,請來挖掘機為自家的楠竹林開出一條蜿蜒向上的山路,到2018年,這條山路已經延伸到離楠竹林不到數百米的地方。也正是在這一年,陳登輝獲得了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他被作為村裡的“緻富帶頭人”培養,政府幫助他将山路貫通了楠竹林。
這樣,他的楠竹林基本告别了運進肥料和運出産品全靠肩挑背扛,楠竹林的精細管理水平和産出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鄉黨委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家楠竹加工廠落戶在俠頭村。曾經隻有少量被用來制做籮筐的楠竹,開始被大量加工成竹簽和竹筷等半加工産品。
楠竹加工廠。
由此,楠竹成了陳登輝的“緻富竹”,依靠經營這400多畝楠竹林,他每年能增加10萬元左右的純收入,一改過去生活困苦的面貌。
楠竹也成了俠頭村村民的“就業竹”,為更好管理楠竹林,僅僅是陳登輝就雇傭了10位貧困人口,為他們每人每年帶去1萬元以上的工資收入。
“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我最高興的事。”曾身為村裡文書的陳登輝,如今變為“緻富帶頭人”繼續服務于大家。
位于山下的楠竹加工廠也吸納了20多人務工就業,這讓不少農民變身成了産業工人,實現了“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既解決了貧困群衆就近就地就業增收的難題,也解決了貧困群衆安于現狀、“等靠要”的問題。
楠竹更是俠頭村村民的“幸福竹”,俠頭村正是在與一個個與楠竹有關的故事中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逐步成為“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鄉村。
現在,陳登輝還在謀劃一條新的山路,将更多的産品更便捷地運送出去,也在憧憬竹景觀光旅遊,吸引遊客來此遊玩休憩,更好挖掘楠竹林的經濟價值。
同時,鄉黨委鄉政府在着力推進竹木産品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竹産業鍊條,有效增加産品附加值。即将完成的竹炭生産線将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和集體收入,進一步改善人民群衆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