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買房的時候都有類似這樣的經曆:售樓員介紹房子的時候說“客廳面寬4.2米,主卧寬度3.9米,次卧室寬度3.3米,餐廳寬度3米......”。
從這樣一組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這樣的規律:寬度尺寸多為0.3米的倍數,以0.3米為基本單位增減,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遵循這樣的規律又有什麼好處呢?
這就要從建築領域的一個專用名詞“模數”說起。
在建築工程中,為了實現建築工業化大規模生産,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築構配件、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換性,統一選定的協調建築尺度的增值單位。這是“模數”概念的标準解釋。
那麼具體這麼理解呢?
在我國,模數用字母“M”表示;1M等于100毫米,而建築行業慣例,平面尺寸以3M為常用模數,也就是300毫米,即0.3米。
我們來以牆體的砌築為例,對這個問題做一個簡單的推演。
傳統的紅磚理論尺寸為長邊240毫米,短邊120毫米。簡而言之,将紅磚用于砌築牆體就會有三種排列方式:全長邊順排,全短邊順排,一個長邊一個短邊間隔排列。
不難發現:當全長邊順排時5塊紅磚尺寸相加為1.2米,是0.3米的倍數;當全短邊順排是5塊紅磚尺寸相加為0.6米,是0.3米的倍數;10塊紅磚長短間隔排列時長度為1.8米,也是0.3米的倍數。
這樣一來,用不同數量和結合不同的砌築方式,就能在盡可能少浪費,盡可能少切割單塊材料的情況下得到了3.3米,3.6米這樣尺寸的牆體。從而實現材料和人工的節約。
當然,出于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傳統紅磚已經全面禁止使用。代替紅磚的材料很多,頁岩磚、多孔磚、加氣混凝土砌塊等。當然這些材料的生産尺寸,同遵循模數規律。
推而廣之,建築行業中其他材料的标準件同樣以模數邏輯進行生産,比如标準單頁門的尺寸為0.9米,成品窗的尺寸為1.2米、1.5米、1.8米這樣尺寸序列,都遵循3M尺寸。模數的是使用,就讓不同材料的組合更加科學合理。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本文标題所提出的問題了。
其實,遵循模數的作用除了讓材料使用和建造過程更加科學以外,在美學上的意義同樣明顯。
當一個建築上大部分元素的尺寸遵循同一個數學邏輯時,也相當程度上支撐了美學邏輯的産生。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的傳統建築。
“模數”的概念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清代傳統建築,尤其是官式建築,多以“鬥口”為基本模數。
根據建築物的規模确定鬥口的尺寸後,建築其它構配件和其他部位的尺寸都用這個“鬥口”尺寸的倍數來标定。
我們能夠很強烈的感受到我國傳統建築中總是隐含着嚴謹的比例美學,“鬥口”模數的運用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限于主題,本号另外安排專篇詳細解釋“鬥口”的概念。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建築知識堂,緻力于建築知識科普。
《老建築的故事》,《今日建築欣賞》,《師人長技》,《世界各國标志性建築》,《著名橋梁的故事》等系列在陸續展開中。
更多前沿内容和互動,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