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祛濕祛寒?文/羊城晚報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王雯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三伏天祛濕祛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文/羊城晚報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王雯玉
近些天來,廣東省連日降雨,天氣潮濕,氣溫早晚寒冷、忽高忽低,來勢洶洶的“回南天”實在令人難以适從。不少網友表示,“到處濕漉漉,渾身難受”。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以下簡稱“廣醫附屬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樊春華介紹,這種氣溫回升、連日陰雨的天氣極易導緻濕邪困于人體内,造成濕性重濁,帶來諸多疾病。
嶺南雨季,濕氣來襲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其病纏綿難愈,濕被認為“萬惡之源”。樊春華介紹,濕邪為病,有外濕和内濕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引起。内濕是指濕從體内生發,多由脾失健運、肺失宣降、腎失溫煦,導緻水濕停聚引起,即所謂“脾虛生濕,水濕内停”。
“廣東地處嶺南,氣候潮濕,可以說大多數廣東人的體質是‘偏濕’的。”樊春華說道,即使是平和體質的人,在近日這種潮濕的自然環境中,也難免會受濕氣侵襲,呈現出濕性體質的表現。
濕性體質的具體表現包括大便不成形,稀溏或者便秘;排便黏稠(粘馬桶,不易沖掉)且多便;舌頭邊緣有鋸齒狀;口幹,口苦,口臭;睡覺流口水、打呼噜;感覺身體沉重不輕松,周身關節疼痛;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頭發油膩,脫發;臉上長斑,起痘,滿臉油光;頭暈,特别容易疲倦乏力等。
“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上這些症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作息,嚴重的話要盡快就醫。”樊春華提醒道,濕性體質的人容易發生呼吸道、消化系統、心血管、皮膚、風濕病等疾病,還會高發感冒、咳嗽、腹瀉、嘔吐、頭暈、胸悶、濕疹、荨麻疹、關節炎等。
預防濕氣,要“内外兼修”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防治濕氣,既要預防外濕,也要防止濕從内生。“首先,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預防外濕。”樊春華建議,“如果天氣過于潮濕,可以借助抽濕機、幹燥劑、空調除濕等,并保持屋内空氣流通。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等等,避免外部濕邪侵入身體。”
“要想祛濕,首先健脾”,脾為痰濕生成之源,因此,健脾養胃是祛濕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一些飲食來健脾養胃,預防内濕。樊春華建議,脾胃虛弱者,應盡量少吃寒涼的食物,可通過食用味甘性平稍溫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來健脾祛濕,多用瘦肉、黨參、山藥、黃芪、大棗煲湯,可健脾胃,補虛損。
最後,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增加水液代謝,加速濕氣從汗液、小便中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打球、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都是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的簡單有效方法。
黨參白扁豆淮山豬排骨湯
【材料】黨參20克、炒白扁豆20克、新鮮山藥100克、生姜3片,紅棗5個、豬排骨200克。
【功效】健脾補氣,祛濕止瀉
【做法】把豬排骨洗幹淨斬成段,放入沸水裡焯去血水,撈出用冷水沖洗幹淨,放入砂鍋裡,将新鮮山藥去皮洗幹淨切成塊狀,洗淨黨參、炒白扁豆、紅棗後一起放入鍋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鍋中放入蔥段、姜片、黃酒,先用大火燒沸,待湯煮開後,再用小火煮30分鐘,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虛弱的人更易濕邪困于體内,常表現為大便稀溏、食欲不佳,上腹脹悶,肢體乏力,口淡無味等症狀。
來源: 羊城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