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女人踩過的那些坑,“宮頸糜爛”一定榜上有名。
前不久,咱留言區就收到了小夥伴的求助:
宮頸糜爛是不是我的宮頸開始發爛,如果不及時治療,我的整個子宮是不是也會跟着一起爛掉?!
确實,“糜爛”這個詞聽起來太吓人了,以至于大家對它有着太多誤解。
今天,咱就來扒一扒背後的真相。
“宮頸糜爛”根本不是病!
你可能不信:都糜爛了,怎麼不是病呢?
咳咳,我們先給它正正名:
所謂的“宮頸糜爛”,其實應該叫“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宮頸管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鱗狀上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
本來呢,應該是鱗狀上皮在宮頸口外側,柱狀上皮在内側。
圖源/網絡
但在雌激素作用下,粉紅粉紅的柱狀上皮跑到外面,取代了鱗狀上皮的位置,所以宮頸口看起來發紅,好像爛了一樣。
而實際上,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糜爛!
畢竟長得醜也不是它的錯啊,你說是吧~
年輕女性體内雌激素水平相對較高,出現這種現象很正常。
一些女嬰剛出生就有“宮頸糜爛”,其實就是受到了孕婦體内激素的影響,離開母體以後,“宮頸糜爛”也就消退了。
此外,很多女性絕經後,曾經的“宮頸糜爛”消失了,也證明是激素的影響。
所以說,“宮頸糜爛”隻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并不是病。
最初源于老外的一個失誤
19世紀中期,國外一位觀察到這個現象的醫生,誤以為這是病變,所以把它命名為“宮頸糜爛”。
後來,還有人給“糜爛”程度劃分了不同等級。
在十幾年前,受限于當時的認識水平,國内醫學教材上,“宮頸糜爛”确實作為一個疾病存在過。
直到2008年,教材才為它正名。2008年第七版《婦産科學》中就提到:
要和國際接軌,重視知識更新……不斷更新臨床診斷治療标準。例如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宮頸糜爛”跟宮頸癌,
到底有沒有關系?
有些人還是會擔心,查出“宮頸糜爛”,是不是說明容易得宮頸癌?
還有,任它發展下去,會不會變成宮頸癌?
其實,宮頸癌最常見的元兇,就是臭名昭著的HPV病毒,“宮頸糜爛”可不背這鍋!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
宮頸癌、宮頸炎等疾病,可能出現宮頸糜爛樣改變,肉眼很難與所謂的“宮頸糜爛”區分。
那怎麼知道得沒得病呢?
靠篩查。
不管你的宮頸看上去如何,有沒有“宮頸糜爛”,都建議:
普通女性從21歲起,每三年做一次TCT(宮頸液基波層細胞學檢查);30歲以上每5年接受TCT和HPV聯合檢查,預防宮頸癌。
至于宮頸炎症,正規的診斷應該是查衣原體和淋球菌,而不是看有沒有“宮頸糜爛”。
如果發現分泌物增多、發黃、有異味,或者接觸性出血,都可能是宮頸炎症的表現,應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
那麼,“宮頸糜爛”還有必要治療嗎?
既然不是病,也不會有啥不好的後果,自然沒必要治了。
有些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體檢結果還會顯示輕度、中度、重度“宮頸糜爛”,醫生還開藥讓我治療?
至今還把“宮頸糜爛”當病來治的,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一些醫生的知識更新緩慢,教科書在十多年前就更新了,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那時候;
另一種就比較壞了,可能是無良商家或小診所想借此牟利。
這些黑心機構,至今還在利用“宮頸糜爛”這個過時的概念,用陰道鏡拍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騙女性做不必要的手術,賺不該賺的黑心錢!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利普刀(Leep)手術切除——這原本是通過切除病竈,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手術。
圖源/網絡
但,把宮頸切除手術用在健康女性身上,是過度醫療。
不僅會損傷宮頸的正常生理功能,還會增加不孕、早産流産風險!
就因為它長得醜,就要對它動刀,要傷害它。
大可不必!
記住:那些讓你治療“宮頸糜爛”的機構,才是真的爛透了!女生們一定要擦亮眼睛,保護好自己。
更可氣的是,還有很多人将“宮頸糜爛”與私生活聯系起來,貼上“濫交”等标簽。這更是無稽之談!
希望大家,不管是男是女,都能正确認識“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就讓“宮頸糜爛”以及關于它的種種誤解,都成為曆史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