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制作的紙制藝術品。
學生們制作的紙制藝術品。
四川新聞網遂甯9月12日訊(記者 趙權軍 攝影報道)廢舊報紙咋處理?直接當廢品賣,還是貼在牆上做裝飾……大英縣凄江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利用鐵絲、廢報紙、粘膠,或編或卷、或撕或折等方式做出了各類栩栩如生的紙制藝術品,這些由小學生動手開動大腦創作的作品,不僅曾獲得了澳大利亞駐成都副總領事贊賞,還在今年8月末的全省中小學生藝術展中斬獲多個獎項。
據悉,因該校地處農村地區,校内的數千名學生多是留守兒童,農村的學校缺乏必要的美育教育,“該如何給孩子們上美術課,發揮學生動手能力,讓鄉村學校的孩子不缺失美育是美術老師思考的問題。”據該校的美術老師曾慧介紹,她和同事們曾先後比較過鄉村極易找到的稻草、樹葉等常見材料,希望能利用這些材料為孩子上課,但樹葉、麥稈、稻草等材料受季節限制,也不易儲存,不易成為教具使用。
一次偶然機會,老師發現學校有大量廢舊報紙,“不妨用這些報紙‘大做文章’,既能省錢又達到美育目的。”曾慧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以前因廢報紙長期被忽視,不少人看完報紙後就将其扔掉,“這樣做十分可惜,報紙可塑性強,經簡單揉捏和加工後就能變成各種形狀,也易于形成點、線、面等美術語言。”于是,曾慧嘗試着将廢舊報紙帶入課堂上,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制作玩具,沒想到孩子們很喜歡揉捏這些廢報紙。
該學校的指導老師讓學生們将報紙搓成一根根圓筒,結合川西泸沽湖周邊的民居等特色建築,讓學生對照建築的照片依葫蘆畫瓢做出一棟棟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學生通過繞、編、串、貼、卷、撕、折等創作工藝,利用剪刀、鉗子、訂書機等常用工具,創作出一批貼近生活的作品。在孩子們手裡,這些看似無用的廢紙經鐵絲、粘膠等工具加固塑性後,變成一棟棟栩栩如生的民族建築、形态各異的人物、多姿多彩的花鳥和動物等作品。
“因學生年齡不同,制作的作品也有差别,低年級學生制作廢紙貼畫,高年級學生制作立體建築等物體。”為陳列和展示這些由學生親自動手完成的紙制品,2018年3月該校專門成立美術老師負責指導的“廢舊報紙創意藝術工作坊”,旨在培養孩子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現生活,敬畏生命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構建生活化美術教育,讓學生樹立綠色發展概念。
據統計,廢舊報紙創意藝術工作坊内共陳列4000餘件紙制作品,其作者均是該校的學生,展品中不僅有房子、松鼠、金魚等動物,還有拔河、踢毽子、喝茶等多種人類生活場景。展出的每件作品形态各異,場景生動,人物動态栩栩如生。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批展品中竟有件縮小版的遂甯地标性建築——千年鑽井技術卓筒井,“為做好這個地标性文化建築,學生們多次到卓筒井實地觀察。”該校的一名美術指導老師介紹說。
“孩子們在創作廢舊報紙作品時,不僅能感知生活的樂趣,還提高了審美感受和藝術修養。”指導老師曾慧介紹,這些學生們利用廢舊報紙制作的作品非常綠色環保,曾獲得澳大利亞駐成都領事館副總領事的大加贊賞,在今年8月末在眉山市舉行全省中小學藝術展中屢屢獲獎。來自該校六年級的學生梁彧博的作品也獲得獎項,他表示,自己很喜歡用廢報紙做東西,特别喜歡由老師指導下完成的紙質服裝,“将五顔六色的紙質服裝穿在身上十分炫酷!”
學生們制作紙制藝術品。
老師展示學生們制作的紙制藝術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