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看過金庸先生大作《倚天屠龍記》的人應該非常熟悉兩種兵器:倚天劍、屠龍刀。
整本書的故事情節也是緊緊圍繞兩把寶刀展開的,但重讀數遍之後,我一直有個困惑,那就是為何同為武林之中的奇物,屠龍寶刀屢屢受人追捧,引得無數江湖豪傑争相為之折腰,而倚天劍卻很少被人重視?
屠龍刀
倚天不出,誰與争鋒!
我記得政法大學朱慶育教授在講授《民法總論》時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倚天劍之所以無人去搶奪是因為倚天劍權屬是明确的,屬于峨眉派,江湖人士皆以為然;而屠龍刀到底屬于何門何派何人,金庸老爺子似乎賣了一個關子。
古村
事實果然如此嗎?
先從兩把寶刀來曆說起,郭靖、黃蓉夫婦在襄陽失陷前,将楊過贈送給郭襄的一柄玄鐵重劍熔了,加以西方精金,鑄成了一柄屠龍刀,一柄倚天劍。屬陽性的屠龍刀給了其子郭破虜,最終襄陽城破,郭破虜和郭靖夫婦殉城而死,屠龍刀最終成了無主物,不知所蹤,而屬陰性的倚天劍則給了郭襄,後郭襄創立峨嵋派,倚天劍便以繼承的方式繼續留在了峨嵋派中,歸曆代掌門掌管。
所謂“分定之後,雖鄙不争”,江湖中人不搶倚天劍主要原因應該是倚天劍的所有權是确定的,即使最後倚天劍斷了,因為它所有權非常明确,所以,在小說的末尾,張無忌面對已經斷成兩截的倚天劍,仍然還是毫不猶豫的交還給了峨嵋派。而屠龍刀因為歸屬權不明确,以緻于江湖豪傑争相搶奪,紛争四起,腥風血雨席卷江湖。
另一方面,未“定分”的屠龍刀因為其所有權歸屬的混亂,自然而然成了大家搶奪的對象,這個道理謝遜自然也是很明白的,從天鷹教手中搶得屠龍刀後,他所擔心的是,“今日我取此刀而去,焉知日後沒有強于我的高手,将我殺了,又取得此刀?”(第六章浮槎北溟海茫茫)。
無奈之下,少林寺主持召開武林大會,以比武的方式公開确定屠龍刀歸屬。這是江湖豪傑人人信服的強者邏輯,正當性自不待言。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峨眉派掌門周芷若技壓群雄,取得屠龍刀。之後,突又陷入元兵包圍之中。此時,明教教主張無忌救人奪刀、銳金旗掌旗使吳勁草滴血鑄刀。
周芷若取得寶刀因程序瑕疵,正當性可疑。
故張無忌建議屠龍刀由少林執掌。少林寺多次受到明教援助,自然不敢接受。方丈空聞言道:“此刀已數易其主,最後是張教主從千軍萬馬中搶來,人人親眼得見,又是貴教吳大哥接續複原。何況今日天下英雄共推張教主為尊,論才論德,論淵源,論名位,此刀自當由張教主掌管,那是天經地義的了。”在“群雄齊聲附和”(第三十九章“秘笈兵書此中藏”)之下,屠龍刀之分乃定,紛争亦止。
屠龍寶刀定紛止争,《倚天屠龍記》自然全書也該終結了。
讀來讀去似乎朱教授的觀點頗有值得信服之處,而且他得出這一結論是在綜合了多種可能觀點之後得出的。
按照朱的觀點,江湖豪傑之所以争搶屠龍刀,而不搶倚天劍,原因有三:
其一,無動因。作出權力許諾的是号稱“武林至尊”的屠龍刀,而非倚天劍,所以,後者不具備争搶動因。這種解釋雖然緊扣了權力意志,卻未必讓人信服。
二曰無膽量。倚天劍歸屬峨眉派,該派為郭襄所創。郭襄何許人也?其父為聲震天下的降龍十八掌傳人郭靖郭大俠,其母為智謀絕倫的丐幫前任幫主黃蓉。在第三次華山論劍新産生的“五絕”中,除了乃父郭靖位居北俠,其餘東邪黃藥師系其外公、西狂楊過是她有求必應的“大哥哥”,至于南僧一燈大師與中頑童周伯通,亦與郭襄忘年交好。若論江湖背景之顯赫,恐怕無人能出其右。誰敢招惹?此其一。其二,峨眉現任掌門滅絕師太武功高強。宋青書曾轉述乃父武當首徒宋遠橋的恭維,稱她劍術通神,當世僅次于張真人(第十八章“倚天長劍飛寒硭”)。并且,峨眉雖為名門正派,但滅絕心狠手辣,“妖魔邪徒,我是要滅之絕之,絕不留情”(第十八章“倚天長劍飛寒硭”)。誰敢招惹?
三曰無興趣。萬安寺中,滅絕師太曾與周芷若講述一段往事。當年滅絕的師兄孤鴻子與明教少年高手楊逍結下梁子,相約比武。滅絕為防不測,将本應由掌門掌管的倚天劍借與師兄。哪知交手之後,孤鴻子倚天劍未及出鞘,便已落敗。楊逍奪過倚天劍,冷笑道:“倚天劍好大的名氣!在我眼中,卻如廢銅廢鐵一般!”言畢,随手将倚天劍抛于地下,揚長而去(第二十七章“百尺高塔任回翔”)。楊逍德薄,尚且不屑于争搶倚天劍,其他高手自然也就自重身份,再無争搶興趣。
以上三種觀點皆引自朱慶育教授所撰寫的《倚天屠龍紛争的民法解釋》一文,各個觀點自然各有道理,但亦不免有瑕疵。
就是朱慶育教授所持的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也難以自圓其說。
是,他的觀點,可以有效解釋所有權歸屬明确可以定紛止争,摒除一系列不必要的糾紛,但不能當然證明江湖豪傑隻對所有權歸屬不明的寶刀有興緻,而對于所有權明确的寶刀就沒有興趣去争搶。
朱教授其實忘記了一個可能存在的大前提,那就是如果江湖豪傑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樣遵守江湖既定的規則,那所有權歸屬是否明确,對這些人而言絲毫沒有意義。
朱教授似乎也看到了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後記一文中所寫的“聰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極大多數是積極進取的。道德标準把他們劃分為兩類:努力目标是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是好人;隻着眼于自己的權力名位、物質欲望,而損害旁人的,是壞人。好人或壞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損害的人數和程度而定。政治上大多數時期中是壞人當權,于是不斷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進行改革;另有一種人對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當權派同流合污,他們的抉擇是退出鬥争漩渦,獨善其身。所以一向有當權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隐士。”
按照金庸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政治上的大多數時期中是壞人當權,這是金庸先生自己的觀點,我們不去計較其是非,但必須以此作為一個前提,因為這種觀點不可能不在金庸的小說當中有所反映。比如,明教,名門正派眼中不屑一顧的邪教,可讀了書之後讓人反而覺得他們豪放灑脫,光明磊落,不愧是英雄豪傑。而名門正派呢,反而讓人覺得惡心!一個個都是口口聲聲高喊替天行道的僞君子。
在這樣的道德環境下,你以一柄屠龍刀因權屬不明确而引起紛争,一把倚天劍因權屬明确而無人争搶理論,很顯然是難以成立的。
其實在我看來,我認為屠龍刀之所以引得江湖豪傑人人争取,不惜流血喪命,原因其實十分淺顯,還是金庸先生在書中所寫,屠龍刀名頭太響亮了,尤其是“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争鋒?”
屠龍刀之所以牛逼,不僅僅是因為它有多鋒利,而是因為屠龍刀其實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擁有屠龍刀不一定就功力倍增,而是擁有者擁有了一種至高無上的的象征性權力,即使因為功力不行被搶走了,但至少在擁有屠龍寶刀的那一瞬間,自己心理上有一種大權在握的虛假榮耀。
正如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後記中所寫的那樣:“我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就像大多數小說一樣。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幹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并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隻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不顧一切的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任我行、東方不敗、嶽不群、左冷禅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口号,在六十年代時就寫在書中了。任我行因掌握大權而腐化,那是人性的普遍現象。”他又寫道:“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那些熱衷于權力的人,受到心中權力欲的驅策,身不由己,去做許許多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其實都是很可憐的。”
金庸所寫的文字中已經很明确,江湖豪傑之所以争相搶奪屠龍刀,其實隻不過是他們心中都受到了權力欲望的驅使,他們身不由己,因此而做出許許多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這些人即使一時得到權勢,也如金庸所說的,他們“其實都是很可憐”。
朱教授從民法角度解釋屠龍刀、倚天劍這兩把寶刀“享受”的截然不同的待遇,角度很新,但我認為是背離金庸先生初衷的,至于是否如此,隻有金庸先生可以解答,非我輩揣度可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