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裡的“苦海”是什麼海?
中國著名的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中,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人物,當數齊天大聖孫悟空了。孫悟空的開局,就是以叛逆者的形象出現的,上天宮怼過玉帝,入東海騷擾過龍王,下地府鬥過閻王。
在《西遊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中,孫悟空被勾魂,清醒過來的孫悟空對勾魂鬼使說:“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胧,又敢來勾我?”那兩個勾死人隻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進去。那猴王惱起性來,耳朵中掣出寶貝,幌一幌,碗來粗細;略舉手,把兩個勾死人打為肉醬。
這下可吓壞了地府諸君,十代冥王整衣了出迎。悟空道:“我老孫修仙了道,與天齊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為何着人拘我?”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錯走了也?”悟空道:“胡說!胡說!常言道:‘官差吏差,來人不差。’你快取生死簿子來我看!”結果孫悟空“拿過簿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帳!了帳!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孫悟空所說的“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就是民間常說的俗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意思是說某人道行高深,不以别人的是非所左右,言談舉止不同流俗,特立獨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中的“五行”大家都很熟悉,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并叫它們為“五行”。據《尚書·洪範》的解釋:“水曰潤下(滋潤),火曰炎上(燃燒),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種收獲)。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這裡不但将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征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五行相生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五行屬性事物之間關系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說最初為道家所提出,“後來,又時常被用以之推算人的命運吉兇,而“不在五行中”,即指不受命運擺布,就連算命先生也無從算起,此文不多作探讨。老黃今天重點給你說說上文中所說的“三界”,那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中的“三界”指的是什麼呢?對此,道家與佛家又有不同的解釋。
道家所說的“三界”,一般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個世界或是宇宙範圍。“天界”是神仙和聖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俗人所無法高攀的神聖世界;“人界”也稱人間、陽間,即指現實的宇宙,多指地球;“地界”,也稱陰間。其實道教三界也有多種分法。有如上所述,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為三界。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為三界的劃分。
佛教的“三界”,一般指的是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界,限也、别也。謂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三界”為衆生生死輪回之地,充斥着憂愁、煩惱與痛苦。凡人生存期間,難免終生纏繞、掙紮,無法擺脫。隻有修煉到家,能夠跳出者,才會不受輪回之限,而進入無我無他的自由境界。
欲界是以食欲、色欲而得名,欲有四種: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欲界”為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及六欲天之總稱。因欲界中衆生貪于食、色、眠等諸欲,故為三界中之下界。
色界居于三界之中,色界并非指色欲,而是指形、色、相。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
無色界處三界之最高層,無色是指超越形體與物質的束縛,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其境界就是“識心”,能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無色界,也并非佛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高于“無色”的,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所以,才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之說。
這裡的“苦海無邊”,就是指生死輪回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回頭是岸”,指的是通過佛教的修行悟道,才能獲得涅槃。“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後來演變為漢語成語,用來比喻做壞事的人隻要徹底悔改,就有出路。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