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其實都清楚,當劉備兵敗夷陵後,蜀漢事實上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而諸葛亮的作用,無非是極大延緩了蜀漢滅亡的進程罷了,而不是因諸葛亮北伐,才導緻蜀漢最終亡國——這個鍋,諸葛亮不能背,同時他也根本背不起。
比如劉備在夷陵大敗後,許多人都很鄙視曹丕,認為他應該趁機幹翻蜀漢。若如此三國就提前一統了。結果曹丕卻梗着脖子去揍孫權——這智商,簡直慘不忍睹。但事實是這樣嗎?根本就不是!
因為對于曹丕來言,蜀漢在夷陵大敗後已經苟延殘喘了,如今隻需解決了孫權,一個将死的蜀漢,就算你再給他兩個劉備,八個諸葛亮,也翻不起浪!
這個推斷後來得到了佐證,劉備死後,王朗、陳群等曹魏牛人,紛紛給諸葛亮寫信表示:不是諸葛亮無能,而是劉備輸得太慘,認輸吧,不丢人。到我們曹魏來,我們保證,你的待遇隻會更好!
綜合這些信息,可以非常清楚地得出一個結論:當時幾乎就沒人正眼看蜀漢了! 所以,諸葛亮為何曆史地位那麼高?是他,把廢銅爛鐵般的蜀漢,直接帶到了王者般的存在,揍得強大的曹魏,不得不收“女人衣服(司馬懿)”。
同時在劉備臨死前,他也非常清楚如今的蜀漢,已經到了生死邊緣。故而他的托孤,就顯得各位不一般了。概括說來就是交代了三件事,不過最關鍵之處,還在于每一件事的背後都有着難言之隐。那麼,是哪三件事呢?
第一件事:君可自取
在劉備托孤中,這第一件事最著名,同時也争議最大的。一方認為這是君臣佳話,一方卻認為這是劉備虛僞試探,康熙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他認為劉備“以谲詐相尚,鄙哉”。
即,劉備虛僞狡詐,死前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實在讓人鄙視!結合康熙和鳌拜的矛盾,他有這種看法也不奇怪。畢竟再牛的人,也會受自己所處的曆史環境影響,存在局限性。故而,就展開讨論下去了,隻重點說下,劉備為何敢這麼托孤。
其一:這種托孤,在三國時期,劉備不是第一位,是孫策率先玩出來的。他臨終前,對張昭表示: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出自《三國志》)
劉備是第二位說出“君可自取”這句話的。所謂:前有車後有轍。劉備臨死前,蜀漢的局面,比孫策死時還不堪,劉備說出這句話,沒啥可奇怪的,因為張昭就拒絕了。
須知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一直效力東吳,對這件事諸葛亮也必然清楚,諸葛亮自然也要拒絕。所以這第一件事,跟劉備虛僞與否,真的關系不大,是危局之下的特殊處理方式罷了——在泰山壓頂面不改色的人,若後面出現一隻大老虎,也絕對不顧形象地逃竄,一個道理。
其二:這點稍微有點厚黑感。當時劉備一共托孤了兩個人,一是諸葛亮,二是李嚴,之所以他僅對諸葛亮說了這句話,除了諸葛亮更可靠,更值得信賴外,還因當時的諸葛亮,沒有後代。
劉備死後4年,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才出生。故而這對當時的劉備來言,就意味着諸葛亮根本不會篡權,因為就算篡了也沒啥用。曹操父子兩代玩命努力,這才推翻了漢朝。司馬懿爺孫三代前仆後繼,這才幹倒了曹魏。
且無論曹操,還是司馬懿,都老早就有了兒子。故而曹操敢說:我當周文王。司馬懿快入棺材了,還敢搏命一擊,都因為他們身後是一大家子的性命問題。反觀當時的諸葛亮,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于是這就引出了劉備臨死前,交代的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劉禅認相父
既然諸葛亮不取,又沒有後代,那就變個方式,讓諸葛亮全部實現。這就是劉禅認諸葛亮為相父。完美解決了第一件事的同時,也達到了“君可自取”的效果。即,諸葛亮就代表着蜀漢——蜀漢雖名義上屬于劉禅,但實則卻是諸葛亮的!
這件事,劉備同樣做得相當漂亮且完美。倘若劉備死後,當諸葛亮接到王朗、陳群等人的書信後,想投降曹魏。咱們先不讨論能否實現,隻說萬一諸葛亮真這麼幹了,那麼誰會為蜀漢的滅亡擔責?毫無疑問就是諸葛亮,而沒人讨伐劉禅!
當然,諸葛亮也絕不會前腳剛接受了托孤,後腳便投降曹魏。畢竟劉備臨死前,等于是把一切都交給了他,諸葛亮豈能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點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一再提及。所謂“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諸葛亮不是不明白,蜀漢是啥樣子的。他不是看不出來,想以蜀漢這小身闆,在外有強敵的情況下,就想席卷天下,匡扶漢室,有多麼不現實。他之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為了報答劉備!
故而那些怒斥諸葛亮,窮兵黩武的觀點,筆者懷疑,他們是否好好看過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何北伐,已經說得不能再清楚了。諸葛亮若有一點私心,早就投降曹魏了,何必那麼為難自己。
總之,劉備交代的這前兩件事都關乎于大局,着力點都落在了諸葛亮身上,因此諸葛亮至死沒有忘記過。但可惜就可惜在,劉備交代的第三件事上,諸葛亮卻給忘了。
第三件事: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諸葛亮為何會最終累死在五丈原?根由就在馬谡身上!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其一,時機準。曹丕剛死,曹叡登基,曹魏正處于權力交接之際,也就是最弱的時候,結果諸葛亮突然北伐了,打了曹魏一個意想不到。
其二,效果好。不但連下曹魏城池,還讓曹魏出現了巨大動蕩。曹叡為了抵禦諸葛亮,不得不坐鎮長安。結果由于諸葛亮太過兇猛,導緻洛陽出現了謠言:曹叡被諸葛亮殺掉了。
這個消息,吓壞了曹魏臣子們,紛紛開始推選新皇上。而郭太後也早慌了神,準備讓曹植出來繼位。哪料就在這時,曹叡卻回到了洛陽,這才平息了這次巨大的動蕩。
曹叡為何回去了?莫非他聽聞了洛陽的消息?根本就不是,因為諸葛亮退軍了。那麼諸葛亮為何退軍?就是錯用了馬谡,導緻街亭失守!
現在看出問題來了吧,若諸葛亮沒錯用馬谡,曹叡也不可能回洛陽。那麼曹植就會登基。如此一來就等于又出了一個新皇上,變成了兩個皇帝并立——别說曹魏了,任何一個朝代,這意味着啥?已經不言自明了。
而諸葛亮之所以北伐,并不是要一口吞掉曹魏。誰都清楚這不可能,必然是先搞亂局面再說。須知凡處于劣勢狀态下,無不是以搞亂局面為首要目标,然後趁機亂中取勝,或幹錯亂拳打死老師傅。隻有處于優勢狀态下,才希望局面平穩發展。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幾乎就完美實現了這一目标了,哪料卻被馬谡給毀了!此後,諸葛亮雖屢次北伐,效果卻完全沒法跟第一次相比。等于五次北伐,生生熬得諸葛亮油盡燈枯,累死在了五丈原。
其實,就在劉備臨死前,他曾特意叮囑諸葛亮: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奈何諸葛亮無論選擇性忘記,還是真就忘了,都沒有聽從這才導緻了如此結局。
但無論怎樣,諸葛亮不是神仙,他不應被譴責,更不應向他身上潑髒水。其實諸葛亮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奈何“悠悠蒼天,何薄于我”,在五丈原星落的同時,也宣告着三國的一個時代徹底結束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