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漂流的愛情故事

漂流的愛情故事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2-22 08:56:16

凡是真正的藝術品,它的結構必定都是極複雜極精微的,盡可由鑒賞者自己去見仁見智,但決不容人一眼看穿。——傅東華·《飄》譯序

單從這一點來說,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實至名歸的藝術品。《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 • 米切爾的代表作,獲得了1937年普利策文學獎,這是美國的最高文學獎項。

改編自小說《飄》、由費雯麗主演的電影《亂世佳人》,在1939年的第12屆奧斯卡獎中一舉問鼎最佳劇情等八項金像獎,更為小說《飄》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1

瑪格麗特·米切爾于1900年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一個律師家庭。30年代初,她在《亞特蘭大報》任副刊編輯。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有關南北戰争時期的曆史資料,為以後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婚後,瑪格麗特·米切爾因腿傷辭去職務,投身于寫作,曆時10年,寫成了《飄》。此書一經問世,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世人的矚目,作者也因此在文壇聲名大噪。

在《飄》這部小說中,瑪格麗特·米切爾以爆發于1861年的,曆時十年,到1871年民主黨掌握佐治亞州的政權為标志而結束的美國内戰為叙事背景,并将視角聚焦在美國南方種植園和亞特蘭大為故事發生地,反映了南方人民在内戰中的遭遇,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堅強勇敢的女性形象,而斯嘉麗無疑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人物。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2

瑪格麗特·米切爾借助斯嘉麗這個形象,以斯嘉麗16-28歲生活經曆為切入點,對内戰三個階段(戰前、戰時及戰後),及其與家人、愛人、朋友之間的人際關系和艱難困苦的生活進行了詳細描述,将她對女權思想的多種理解充分展現出來,且極力表現女性意識及其覺醒。

斯嘉麗是反抗文化傳統的先行者,不但具備女性身上的優秀品質,而且敢颠覆女性價值觀。斯嘉麗一直挑戰着美國南方的傳統,其意志堅強,且充滿智慧與勇氣。斯嘉麗的叛逆精神使得《飄》極具文學價值,女性意識覺醒和女權思想使《飄》成為不朽之作。

女性的自主權建立在經濟平等的基礎上,包含了獨立人格、女性自我意識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等。作為女性中的一員,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回顧這一段曆史時,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女性命運的關切和對女性追求自主權的贊美。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3

正如小說的開頭描寫的那樣:

斯嘉麗小姐長得并不美,可是極富于魅力,男人見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湯家那一對雙胞胎兄弟似的。原來這位小姐臉上顯然混雜着兩種特質:一種是母親給她的嬌柔,一種是父親給她的豪爽。因為她母親是個有着法蘭西血統的海濱貴族,父親是個皮色深濃的愛爾蘭人,所以遺傳給她的質地難免不調和。

斯嘉麗的父親是南方佐治亞州棉花種植園園主,有着優渥的家境和殷實的家業。斯嘉麗是家中長女,她不僅容貌端莊,而且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母親優良的家庭道德觀在斯嘉麗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同時父親的自信、叛逆、冒險、率真、堅強、脾氣暴躁的特質也在斯嘉麗身上得到了延續。

在當時的美國,男權主義仍在社會中占據着絕對優越的地位,女人社會地位僅為附屬,她們必須乖巧溫柔,服從男人的安排,不得具備獨立的見解與思想。與此同時,女性要極其崇拜男性,在遇到問題時,應假裝出不理解的樣子。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4

為順應當時的美國社會主流思想,斯嘉麗從小就被教育做一個聽話的淑女,母親愛倫和嬷嬷盡力把作為淑女所不可少的品質灌輸到她身上。“你必須學會溫柔一些,親切一些,文靜一些”,愛倫對女兒說,“男人說話時千萬别去插嘴,哪怕你真的以為自己比人家知道得多。男人總是不喜歡快嘴快舌的姑娘的”。

嬷嬷時常對斯嘉麗進行教導,希望将其培養成一位“合格”的賢妻良母。例如:嬷嬷教導斯嘉麗待吃飽後方可外出參加舞會,以免于宴會之上吃過多食物。斯嘉麗對嬷嬷的教導持否定态度,其認為這樣做是很愚蠢的,沒有必要故意告知男人或外人食量很小。

而現實中,身份的判斷已将人們進食的樣子納為評判标準,認為斯斯文文吃食物的人必然具備良好的家教。斯嘉麗對此非常不解,其搞不清楚男人為何喜歡傻傻的女人。

因此,縱使嬷嬷提醒她男人不願和比自己聰明、能力強、有見識的女人結婚,斯嘉麗仍舊堅持女人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需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正因如此,斯嘉麗并未遵循母親原有的設想,其如男孩子般淘氣,騎馬、爬樹、翻籬笆樣樣精通。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5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占據主導地位的總是愛爾蘭人不安分且堅毅的本性,唯有和母親在一起時,斯嘉麗才會将自身安靜、賢淑、善良的一面展現出來,但是其骨子裡充滿叛逆和反抗兩種成分。

盡管她竭力表現得像個南方淑女,但愛爾蘭父親遺傳給她的叛逆性格卻時不時會顯現出來。這些叛逆的精神為她後來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1861年南北戰争前夕,16歲的斯嘉麗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擁有很多追求者。在南方佐治亞州的十二橡樹莊園正在舉辦宴會,斯嘉麗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綠裙子,像花蝴蝶一樣穿梭在男孩子中間,遊刃有餘地和他們調情,享受着衆星捧月般的恭維。

就是在這次宴會上,斯嘉麗邂逅了比她大将近20歲的瑞德,雖然他們的初相遇都給彼此沒留下什麼好印象。“先生,你不是上等人。”“小姐,你也不是個上等女人。”這是他們給彼此印象的語言注解。但誰也不曾想,這正是愛情故事的開始,白瑞德對斯嘉麗一見鐘情。

而這時候的斯嘉麗,心裡也隻有漂亮的衣服,熱鬧的舞會,以及自己那求而不得的初戀阿西裡,他是“十二橡樹”種植園的繼承人。阿西裡帥氣有才,氣質文雅,品行高尚,所以斯嘉麗勇敢向其表達了愛意。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6

斯嘉麗相信阿西裡愛的是自己,所以當她聽說阿西裡要和别的女孩結婚後,決定向他表白并說服他與自己私奔。然而,阿西裡另娶他人,一個與他相似的女孩梅蘭妮。阿西裡對斯嘉麗說:“我避開了一切不模糊的東西,我盡量避開你,斯嘉麗。你太充滿活力,太真實,而我卻膽小到甯願選擇陰影和夢想”。

斯嘉麗大膽追求愛情,雖然她的行為有違當時社會傳統,但她對待愛情表現出的勇敢、堅韌,是當時社會女性所沒有的,這是她内心女性意識萌芽的開始。正如斯嘉麗所說:我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無休止地勉強自己,永遠不能憑自己高興做事。

在那個包辦婚姻很普遍的年代,她對父輩選擇的丈夫并不滿意,于是準備好掌握自己的愛情。然而,她的表白卻遭到阿西裡的拒絕。失去阿西裡預示着斯嘉麗即将脫離傳統的南方生活,如果她成功地嫁給了阿西裡,她将永遠不會離開傳統的南方貴族文化;同時這也預示着南方文化即将經曆一場變遷。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7

負氣之下的斯嘉麗主動選擇了自己的婚姻,嫁給梅蘭妮的弟弟查爾斯。随着戰争陰影的不斷蔓延,查爾斯與阿西裡都投身到戰争中,不幸的是,查爾斯剛剛入伍便犧牲,斯嘉麗于婚後兩個月便成為孀婦。

孀婦的身份給年僅17歲的斯嘉麗帶來了嚴重的壓抑,查爾斯的去世意味着男性地位消失。此外,斯嘉麗難以繼續享受上流社會生活的權利,此時,斯嘉麗深深體會到女性生存的艱辛。

美國内戰正式爆發之後,斯嘉麗離開亞特蘭大,與查爾斯家人一同居住期間,其見證、感受到了塔拉莊園的忙碌生活,促使其生活的鬥志重新點燃。

戰争的爆發使束縛女人的社會規範不再那麼嚴格。在亞特蘭大,像斯嘉麗這樣的孀婦也需要去醫院做義工,在這裡,斯嘉麗沖破社會對女性的重重束縛,勇敢參與義賣會,又于晚會上翩翩起舞。

正是在一次為醫院募捐的義賣舞會上,斯嘉麗又一次見到了瑞德,此時的斯嘉麗不僅嫁過人,生了孩子,還不幸成了孀婦。人們覺得她應該沉浸在悲傷之中,應該披上黑紗、心如止水。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8

舞會上的斯嘉麗,因為孀居不滿一年,不能跳舞而苦惱。瑞德一眼看穿了斯嘉麗的小心思,他不顧衆人異樣的眼光,以150塊金元邀請她跳蘇格蘭舞,讓她再次成為全場的焦點。斯嘉麗打破世俗與傳統的行為備受周邊人的輕視與責備。然而,斯嘉麗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及看法,她敢于表達自身思想、情感,而且敢于挑戰世俗和傳統。

在亞特蘭大被北方軍隊占領的那個晚上,斯嘉麗逃回了家。但回到塔拉後,莊園已經衰敗,母親埃倫死于疾病,父親精神失常,兩個妹妹感染了傷寒奄奄一息。斯嘉麗從小就被嬌生慣養,從來沒有受到過這樣無情的打擊。她的精神幾乎崩潰了。

斯嘉麗沒有哭,她下定決心去适應這個改變了的世界,母親和嬷嬷教她的一切都過時了,過去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當斯嘉麗把沉重的籃子挎在胳膊上時,她已經決定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戰前的斯嘉麗雖然叛逆,但仍有許多南方姑娘的特征,但回到塔拉後,她打破了固有的、約定成俗的、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改變了自己。 從前無憂無慮的斯嘉麗終于意識到南方的世界已經改變。但她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成了别人的生命支柱,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甚至當亞特蘭大淪陷時,斯嘉麗選擇了原諒梅蘭妮,毫無怨言地照顧她的生活。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9

南北戰争時期,斯嘉麗表現出了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她管理着整個家庭的事務。面對艱難險阻與困苦時,斯嘉麗頑強、勇敢,努力抗争生活。戰争将斯嘉麗快樂和自由的權利剝奪,并促使其成長。此種情況下,具備獨立精神的新女性誕生,斯嘉麗不再是所謂的“千金小姐”。

在塔拉地區,人們所見到的斯嘉麗不再是“千金小姐”,而是能夠信任、依靠的人。斯嘉麗不分晝夜,努力幹活、賺錢,并勇敢保護家園。此時的斯嘉麗堅強、自信,在毅力及恒心作用下,其不斷朝着内心的渴望努力奮鬥。

戰争結束後,斯嘉麗家庭狀況依然跟戰時一樣。此時,塔拉須交付300元金币稅金,為渡過難關,斯嘉麗決定在探視瑞德時向其借錢,但斯嘉麗失望而歸。萬般無奈之下,斯嘉麗将希望寄托于弗蘭克身上,為保全塔拉,斯嘉麗答應嫁給弗蘭克。

婚後,随着生活經曆的豐富,斯嘉麗變得更加勇敢、獨立,她買下了一家鋸木廠,運營木材生意,當時并未得到社會的認可,在亞特蘭大,梅裡韋瑟太太、埃爾辛太太和米德太太等充當了禮教的捍衛者,監視着年輕婦女的一舉一動,發現誰有越軌行為就大加鞭撻。斯嘉麗獨立經營鋸木廠,違反了社會對女性的定位,引起了她們的一緻譴責,被孤立于社會之外。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10

但斯嘉麗并未在乎周圍異樣的目光,她從不因為風言風語而退縮,她聘用成本較低的勞工,從而獲得高額利潤,為在市場中占據優越位置及提高自家木材核心競争力,斯嘉麗積極采取各種營銷方法,促使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斯嘉麗的救濟下,其家庭成員及親屬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了維持家庭生計,斯嘉麗放下了一個大小姐的尊嚴,操持家中的一切。這個時期的斯嘉麗不論是在人格上還是在經濟上已經蛻變為非常獨立的女性,完全不再依靠男性。

事實上,斯嘉麗在塔拉的家人、阿西裡和梅蘭妮都依賴她。斯嘉麗從傳統南方淑女到親自采摘棉花的孀婦,再到成為強勢的經商者的過程,正是南方從安逸的樂土到被困的廢墟,再到經曆社會和文化變遷頑強存活下來的一個縮影。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11

在斯嘉麗的第二任丈夫弗蘭克去世後,她接受了瑞德那略帶霸道又不失浪漫的求婚,并嫁給了他,這件事也讓周圍的批評聲不斷。瑞德對斯嘉麗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人,每當斯嘉麗感到挫敗的時候,抑或需要錢的時候,抑或需要救助和慰藉的時候,瑞德都會出現在她身邊。

像書中說的,他如此強大,有他在身邊,斯嘉麗什麼都不怕。斯嘉麗喜歡他的遠見卓識,喜歡他的堅實強大。但是,瑞德的愛卻遠勝過他,他對她一見鐘情,而且沒有人比瑞德更了解斯嘉麗。

為了得到她的愛,他願意做任何事,他支持着她也處處嘲笑她,幫助她然後适時離開她。但是他卻沒能抓住斯嘉麗的心,他愚蠢地認為,斯嘉麗喜歡的人永遠會是阿西裡,他不明白那隻是一個年輕女孩的夢想。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12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小說的最後一章中,瑞德告訴斯嘉麗為什麼他對她的感覺變了,他希望斯嘉麗永遠像小孩一樣勇敢,無畏,像小孩一樣任性天真。到最後,斯嘉麗明白了她對阿西裡的愛是幼稚的。

當瑞德離開她時,她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多麼地愛他,就像小說中說的“她一定一直愛着瑞德,而且不是小女孩似的愛,而是成人的成熟的愛情”。甚至連失去一生最愛的阿西裡也沒有表現出特别的消極悲觀。在斯嘉麗的心目中,無論現在多麼糟糕,明天太陽升起後都會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正如小說的落幕之筆那樣:

明天,我想一定有法子可以把他拉回來。無論如何,明天總已換了一天了。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13

在小說的最後章節中,失去好友和愛女的斯嘉麗再次回到了南方農場塔拉,将她的全新的經曆融入到舊的傳統之中,預示着新舊南方将融為一體。這恰如小說的标題《gone with the wind》(随風而逝)一樣,隻有适應文化變遷,改變自己,才能生存下來,才能重建南方人的新家園。

斯嘉麗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自由的一生,她是當時社會的反抗者,一生都在追逐想要的生活,時時感到束縛和壓力。斯嘉麗的一生,是女性内心渴望的一生,她打破了當時美國男尊女卑的倫理秩序和禁忌,超出了束縛女性發展的困境。

漂流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背後)14

女性主義不斷發展形勢下,瑪格麗特·米切爾在“老南方的故事”《飄》中充分體現了女性主義思想,其視角獨特,且态度較為反叛,對小說女主人公斯嘉麗的鮮明個性進行了細緻刻畫。

據說,《飄》未正式出版前就引起了美國很多媒體高度重視,且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青睐。當時,美國知名周刊連續刊登宣傳廣告,以推廣《飄》,且明确表示《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真實人生寫照。此種評價正應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心聲。

透過女主人公,讀者可深入體會美國南方種植園興盛衰亡的曆史,而斯嘉麗是反抗文化傳統的先行者,不但具備女性身上的優秀品質,而且敢颠覆女性價值觀。斯嘉麗的反叛精神使得《飄》極具文學價值,女權主義思想使其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