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頭地、追求成功可以,想過一個潇灑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
來源網絡
/1懂得思考人生時,往往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
一般來說,人認識到自己活在世上,開始産生生存意識,那應該是在懂事之後。
從出生到懂事之間,人不會思考自己為什麼要降臨人世。而且,即使懂事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在父母的保護之下,人僅為生存就須竭盡全力。
要到十二三歲,人才會開始思考人生的問題。
雖說因人而異,但人開始思考人生的問題,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母和老師的影響。
按照父母老師“明确人生的目的,樹立大志,朝着目标挑戰”的這種教導,設計構思自己的人生目标。
許多家長、老師把孩子要出人頭地視作正确的人生目的,“努力學習、考進好學校、成為有出息的人”,而孩子們也會真心為此目的而用功讀書。
學習好的孩子順着這條路不斷奮進,在為了出人頭地而努力的過程中,更明确肯定了出人頭地就是人生的目的。
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在這過程中就會感受到挫折。升學困難就隻好去工作,在工作中體會到社會上的各種人情世故。
于是有人就會想:“難得這僅有一次的人生,與其過得悲悲切切,不如過得快快活活。”
/2人格,并非随着年齡增長就有變化
在人生的過程中,随着年齡的增長,無論是想出人頭地的人,還是想輕松潇灑過日子的人,他們的人生目的都會發生變化。
這是因為他們感覺到了死亡的威脅正在一步一步逼近自己。于是,“為了長壽,得注意健康啊!”這時就把健康當作了人生目的。
相同輩分的老年人相聚必談健康,話題不外乎:“這種食品對健康有益”、 “藥是這個好”、 “我生了這個病,你也要小心啊”、“哪位醫生好”等,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維持健康上。
即使是立志要出人頭地的人,也把這目的擱在一邊,工作也多少放松一點,而把健康放到了首位。
所謂長壽,意味着要“延長肉體生命的時間”。為了維持自己逐漸衰老的軀體,讓自己活得盡可能長一點,人往往就會忽略他人,變得自私和固執,“隻要對自己有利就好”的想法就會逐漸擡頭。
按理說,随着年齡增長,積累了經驗,人品該日臻圓滿,人格該日趨高尚,但恰恰相反,因為對健康,也就是對肉體的執着而滋長了利己之心,帶來了“老醜”和“欲望癡呆症”,現在的日本,這種傾向似乎愈演愈烈。
有生之年,為社會、為世人多做貢獻
人的生活方式本來就千姿百态,天資聰明的孩子可以夢想通過努力而出人頭地;稍稍愚笨的孩子可以做出現實的選擇:“這樣也就行了”,從而輕松潇灑地度過僅有一次的人生。這些都無可厚非。
然而,即使出人頭地了,也就限于這一世。名聲、财産、地位都是死不帶去。肉體留在了現地,能帶往彼岸的,前面已經叙述過,隻有靈魂,也就是意識體而已。
另外,不管在現世過得多麼潇灑多彩,死後留下的靈魂隻有“潇灑多彩”一種感覺,人生将沒有意義。
我們死後留下的靈魂、意識體本身具有多大的價值?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活在世上,獲得了名聲,獲得了财産,獲得了很高的地位,這些能夠成為靈魂的價值嗎?另外,度過了一個潇灑多彩、波瀾萬丈的人生,就會提高靈魂的價值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有生之年,為社會為世人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就是說,活着的時候做過多少好事善事,這才是萬人共通的靈魂的價值。提升人性,即磨煉靈魂,這是最重要的。
磨煉靈魂,塑造高尚的人格,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忽略這個目标,人活着就沒有意義。
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雖說每個人走過各自的道路,到達人生的終點,但不管哪種道路,都是“造物主為了磨煉人性而賜予的道路”。我們應該這樣去理解。
我認為,我思考的這個人生最終的目的,如果能夠在小學時期就灌輸給孩子,那麼孩子們就可以度過一個更為美好的人生。
“出人頭地、追求成功可以,想過一個潇灑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我覺得,最好在十二三歲,孩子樹立人生志向的時候教給他們這個觀念。
或許,那時他們還難于理解,但是,隻要在他們腦海中留有印象,到了青年或壯年時期他們就會時而想起,隻要如此,此前的教育就會起作用,不會徒勞無功。
本文摘自《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
來源:活法(huofa200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