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抓蛏王還有個意外收獲,這有個月亮貝。”“這樣的呼吸孔應該都是大蛏王。”“現在八爪魚都喜歡躲在海螺殼裡,海鳥都拿它沒辦法。”11月25日,大慶在自己的Bilibili賬号上,上傳了最新的一期趕海視頻。截至27日下午,才短短兩天不到的時間,這個視頻已經有了105萬的播放量。
圖源:視頻截圖
什麼是趕海?對于生活在内陸的人來說,這可能十分陌生。趕海就是等潮水退去時,在海邊的礁石和灘塗(又稱“潮間帶”)上采集海産品,常見的有各種貝類,有時候還能遇上被海水沖上來的其他海洋生物。原本是住在海邊的人們的勞作,現在更多的是被當作體驗大海的方式,成為了一項旅遊項目,又或者是在網絡上變成了一項消遣活動。
賬号中播放量前三位的視頻
@大慶趕海的賬号從2020年4月6日開始在Bilibili網站上傳視頻,截至11月27日,賬号在該平台已經有了257.8萬的訂閱量。這也是名字帶有“趕海”二字的博主中,訂閱量最高的賬号。在他的播放列表中,最高播放量的視頻已經達到了948.8萬,最低的也有11.1萬播放量。無論是從最高播放量來看,還是從粉絲活躍度來看,都是很多領域的個人博主都望塵莫及的程度。
近兩年,許多以趕海為主題的博主走入了大衆的視線,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趕海”這項讓人“上頭”的活動。在@大慶趕海的視頻中,海灘就是一個應有盡有的寶庫。大多時候,他都能找到貓眼螺、蛏子、黃蛤蜊、月亮貝、梭子蟹,有的時候還能找到會噴墨汁的八爪魚、躲在海螺殼裡的寄居蟹、海葵、水母,甚至偶爾能看到小鲨魚、銀光閃閃的帶魚、氣鼓鼓的河豚等等。觀衆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大慶會從沙灘上發現什麼。鏡頭的美化,發現了原本勞作中的趣味,這是趕海的魅力之一。
趕海收獲 圖源:視頻截圖
在觀衆的評論和彈幕中,不難看到被這種随機性吸引的字句。封面新聞記者随機采訪了兩位觀衆,對于生活在内陸的觀衆來說,“趕海”主題本身就已經讓人着迷;而對于生活在海邊的觀衆來說,作為海邊獨有活動的趕海,能夠寄托遠離故土的鄉愁。
“對我來說,視頻裡展現的沿海生活的人們的生活經驗,本身就非常有意思。”生活在内陸的觀衆小李說道。半年前,她開始看大慶趕海的視頻,和評論、彈幕裡的觀衆一樣,剛看完第一個,就立刻着迷,幾乎一口氣看完了所有的視頻。在她的心中,大慶在趕海時展現出的不同生活地區的生活經驗,最吸引她。“我覺得最神奇的就是,他可以憑氣孔判斷這個沙灘下到底是什麼動物,這太神奇了。”大慶趕海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發現沙灘上屬于貝類的呼吸孔,然後就用一個小鐵鏟挖出來。撒點鹽,躲在沙裡的蛏子就會自動出來、不同的呼吸孔中藏着什麼貝類、挖沙的方向和力度,都要靠積累的經驗。也正是這種不同地域的生活經驗,吸引了不少的内陸觀衆。而不太明白的觀衆,會在彈幕中提出來,另外的觀衆會回答,一問一答的彈幕,也給視頻增添了樂趣。
@大慶趕海微博回複網友
而對于從小就生活在山東、現在正在北京求學的小吳來說,看趕海的視頻更像是一種互聯網時代寄托鄉愁的方式。“在家的時候沒太迷戀大慶的視頻,回到學校,想念沙東,就看大慶。”從小住在海邊的她,也有過“趕海”的記憶。“小時候,媽媽的同事會組織大家一起去青島或者煙台的海灘。記憶裡就隻找到小螃蟹、寄居蟹,飄在海裡的海草和海帶那些,石頭上會有小的海虹和很小很小的牡蛎。”最為單純的童年記憶和視頻中的内容重合,給離家求學的她帶去了心靈的安慰。這是互聯網帶來的、慰藉思鄉情緒的新型方式。
圖源:視頻截圖 趕海過程中撿到的碎玻璃盆
“沒有推廣”“感覺沒有造假”“語速很合适,山東口音很好聽”“沒有多餘的話,不像是專門寫的台本”這些都成為了@大慶趕海受到喜歡的原因。而他在視頻中時不時也會遇到碎玻璃瓶、撿到各種垃圾,大慶也會自覺地收起來。遇到産子的八爪魚和螃蟹、個體太小的貝類也會放回海中,這種做法得到了不少網友的稱贊。成為某一個領域的佼佼者有用心與否、運氣好壞等多種的因素影響,但是“趕海”主題的火爆,也是其離不開的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