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的省會曆經甘州(張掖)、鞏昌(隴西)後,最終移至蘭州直到現在。這個省會的變遷是随着曆史上甘肅省行政區劃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是一個動态的變化過程。我們要了解甘肅省會的變遷史,首先得了解甘肅行政區劃的變遷。
(蘭州水車)
甘肅行政區劃的曆史變遷
“甘肅”二字來源于西夏在河西走廊設置的“甘肅軍司”,甘是甘州的簡稱,是今天的張掖;肅是肅州的簡稱,是今天的酒泉。甘肅形成省制的曆史還要追溯到元朝,距今約有七百三十多年的曆史。
公元1261年,忽必烈立行省于中興,就是現在的甯夏銀川。反複兩次罷立,後來改成宣慰司。1286年,甘肅行省設立,甘州就成為甘肅的首個省會。行省下轄甘州路、亦集乃路、永昌路、肅州路、沙州路、兀剌海路、甯夏府路、山丹州、西甯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
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到,元朝的甘肅行省包括了現在的甘肅、甯夏全部和新疆、内蒙局部地區。甘州正好處于人口聚居的中心位置,因此也被作為省會來使用。到了明朝,甘肅行省變成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與甘肅行省相比,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行政區劃發生很大的變化。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下轄十二衛及四千戶所,原甘肅行省的四府三衛劃歸陝西省管轄,即鞏昌府(隴西)、臨洮府、平涼府、慶陽府、洮州衛(卓尼)、岷州衛(岷縣)、胡虜衛(靖遠)。
清朝時期,甘肅的行政區劃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順治二年,設陝西總督,駐地先後為固原和西安,監管四川省的軍務。同年設立陝西按察使司、布政使司和甘肅巡撫,甘肅巡撫駐地為甘州。順治十七年,甘肅巡撫移至涼州衛(武威)。
(蘭州鐵橋)
清康熙二年,陝西布政使一分為二,陝西右布政使移駐鞏昌(隴西),管轄河西地區及臨洮、鞏昌、慶陽、平涼四府;陝西左布政使依舊駐西安,管轄西安、延安、鳳翔、漢中四府及興安州。
清康熙三年,增設甘肅按察使,駐第為鞏昌府,管轄臨洮、鞏昌、慶陽、平涼四府。陝西省形成一省二治的格局,這也預示着陝西分省、甘肅建省的開始。管轄陝甘兩地軍務的陝西提督署,也遷設至中間地固原。
至此,甘肅實際上已是一省,但名義上還是屬陝西省。康熙四年,甯夏巡撫被裁撤,其轄區劃歸甘肅巡撫,巡撫轄區與布、按兩司轄區一緻。康熙五年,陝西右布政使司改名為甘肅布政使司,從鞏昌移治蘭州。
(明代甘肅行政區劃)
同年,甘肅巡撫、按察使司也從鞏昌移至蘭州,至此陝甘分治的過程最終完成,也标志着蘭州正式成為甘肅省的省會。康熙九年,甘青甯三處駐防部隊由甘肅巡撫統轄。乾隆十九年,陝甘總督移駐蘭州,兼管甘肅巡撫事宜。
蘭州作為甘肅省會的優勢
清朝時期的甘肅省下轄六道十五府州,蘭州成為行政中心。康熙初年,甘肅的省會還在鞏昌(隴西),随着西北戰事的爆發和持續,鞏昌作為甘肅的行政中心已然不能有效的發揮對西北邊疆的控制作用,鞭長莫及使得鞏昌的地位很少尴尬。
(清代甘肅行政區劃)
蘭州作為自古以來的戰略要地,再次受到了清政府和康熙的關注。蘭州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咽喉要道,其西北方向是絲路的主通道,翻越烏鞘嶺便可直達河西走廊;西南方向可控制河州地區,而東北方可直抵甯夏平原。
蘭州的位置,正好處在這些戰略要地的交彙點上,每個戰略方向上都夠得着。蘭州與甘州相比,它地處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更加靠近關中平原和中央政府。與鞏昌相比,更加容易控制西部邊疆,而且蘭州自古易守難攻。
(蘭州黃河)
以上都是蘭州作為甘肅省會的自身優勢,這些優勢不論是從戰略上,還是從經濟、文化上來說,是甘肅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蘭州自1755年成為甘肅省會以來的264年間,一直發揮着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
蘭州能發展成為甘肅省會,這既有甘肅行政區域曆史變遷的原因,也有蘭州具有自身特殊優勢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曆史發展的一種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