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時我們常常會聽到“核心肌群”、“核心訓練”“核心區訓練”“核心力量”等一系列圍繞着核心二字的詞語。那麼,你真的懂它們真正指代的含義嗎?不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解釋分析。
一.關于“核心”的界定
核心區是指人體的中間環節,是以腰椎—骨盆—髋關節為主體,包括附着在它們周圍的肌肉、肌腱及韌帶系統。核心區是完成絕大多數技術動作時力量産生和傳遞的核心區域,是人體動力鍊的中間環節,隻有核心區的穩定性提高了,肢體的活動才能有支撐,才會更協調。核心指的是一條運動鍊上的最重要的部位,是運動鍊的發力點,也可以理解為核心區域裡也有核心。
實際上,我們通常所說的“核心力量訓練”是指“核心區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練習”是指“核心區穩定性練習”。
二.核心區穩定性練習與核心區力量訓練的區别1.不同的主導肌群
核心區周圍的所有肌肉都可以稱之為核心區穩定性肌肉,例如:膈肌、豎脊肌(腰段)、多裂肌、腰方肌、腹内斜肌、腹橫肌以及盆底肌等深層的短小肌肉;
核心區力量訓練時主要訓練的肌肉是:腹直肌、腹外斜肌、豎脊肌、腰大肌等較為淺層的大塊肌肉。
2.不同的訓練形式
核心區穩定性的訓練主要是以低負荷、小強度的靜态慢速動作為主;
核心區力量訓練主要是以高負荷、大強度的動态動作為主。
3.不同的鍛煉目的
核心區穩定性訓練主要是:
①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改善神經系統的控制作用;
②提高耐力;
③預防損傷的發生。
核心區力量訓練主要是:
①訓練肌肉的力量,增大肌肉的橫截面積;
②提高運動的靈活性;
③改善運動的能力。
但核心區穩定性與核心區力量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核心區穩定性是核心區力量訓練的基礎,而核心區力量訓練又能進一步促進核心區穩定性的形成。
人體在做出任何動作之前,核心區肌群是最先被啟動的肌群,核心區肌群之所以對我們很重要,是因為在平時我們所做的任何動作中都需要核心肌群保持穩定。例如,平時走路、跑步、遊泳過程中,都需要核心區肌群保持穩定。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撥浪鼓,隻有撥浪鼓的體轉動起來,圍繞在周圍的鼓槌才能擺動起來。
核心肌群就相當于撥浪鼓的體,四肢就如同撥浪鼓的鼓槌,以走路為例,走路過程中有一個階段被稱為擺動相,骨盆旋轉帶動下肢的向前擺動,隻有核心區保持穩定,維持軀幹的穩定才能安全地完成向前的轉移。而核心區力量足夠大的人,在走路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處理一些意外情況,避免了摔跤的發生,例如,在行走過程中被某物絆住腳,核心區力量不夠者可能來不及啟動下一次擺動動作而摔跤,但如果核心區力量良好者就能夠及時進行核心區肌群收縮,啟動下一次擺動,而重新保持平衡狀态。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核心區穩定性決定了動作是否能夠完成,而核心區力量則決定能否更好的完成動作。
三.核心區穩定性訓練平闆支撐保持
平闆支撐是訓練平衡穩定性的經典動作,可以很好的塑造到腹部、腰部、臀部線條。
基本動作:在地闆上進入俯卧姿勢,用你的腳趾和你的前臂支撐你的體重。上臂與前臂彎曲成90°,并置放在肩膀下。做10次,每次保持30秒。
動作要領:肩肘與身體保持直角,用腳趾和前臂支撐身體,訓練過程中盡量保持身體位于一個平面,并盡量延長保持時間。
進階動作:若想要增加難度可以将手臂或者腿部提高,例如利用瑜伽球進行較大難度的訓練。
(1)瑜伽球 足趾平闆支撐:俯卧,腳趾放于瑜伽球上,上肢伸直手掌撐地。保持瑜伽球以及身體的穩定不晃動,做10次,每次保持30秒。
(2)瑜伽球 肘平闆支撐:俯卧瑜伽球上,屈肘支撐,維持身體與瑜伽球的穩定,此動作做10次,每次保持30秒。
四.核心區力量訓練核心區力量訓練時,應該穩定性與動力性相結合,肌群主動子系統與神經控制子系統結合,同時,所有的練習動作和呼吸相配合。
核心區力量訓練的特點是:
① 訓練的對象主要是骨盆—髋—脊柱周圍的深層、小一點的肌肉;
② 訓練的方式主要是以兩端固定的肌肉收縮、多關節、多維度等;
③ 訓練負荷通常采用自身負荷。
下面介紹兩種訓練核心區力量的動作,都需要在核心區肌群提供力量的基礎上進行,結合上下肢力量的配合以達到訓練核心區力量的目的。
(1)俯撐雙腿夾球收腹練習
俯卧,小腿放于瑜伽球上,用力固定住瑜伽球防止左右滾動,再緩慢進行屈膝屈髋收腹訓練。每組10~15次,做3組。
(2)腹輪滑動
屈膝俯卧,從膝蓋開始向自己身體前方滾動腹輪直到腹部與地面平行,感覺腰腹部繃緊,再慢慢返回。每組10~15次,做3組。
五.核心區穩定性與力量訓練的意義
(1)穩定的核心有利于整合近端和遠端的動力和力量的控制,對運動功能最佳化具有重要意義;
(2)穩定脊柱和骨盆核心區域;
(3)穩定的核心能使動作耗能減少,提高能量輸出;
(4)提高肢體協調工作效率;
(5)預防運動損傷等。
文:汪星孜(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複碩士 士體态康複研究中心課程督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