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期的顯卡市場比起去年雖然能好一些,但依然十分魔幻——譬如某些廠商最近推出的所謂“大量”原價卡,數百萬人去預約,然後能搶到的人數是個位數(果然很大量);再譬如老黃推出的所謂1899的RTX3050,咱先不說該顯卡性能比我當年399的礦卡RX580強不了多少,單說價格,沒多久就被加價到了2699、2899。
其實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咱知道目前顯卡價格虛高是供需關系造成的,畢竟隻要挖姨太還有利可圖(雖然國内不讓挖了,但大量礦工出海了),顯卡的價格就不可能回歸正常,但你漲就漲吧,耍猴咱就不能忍了,你放幾張顯卡就叫大量?你推出個比亮機卡略強的低端顯卡,轉眼加價到近3000,還美其名曰讓玩家能買得起顯卡,這不是赤果果的嘲諷我等臭打遊戲的智商麼?
嬸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本人決定進一步優化手頭的APU 5700G,将其性能壓榨到極緻,看看能不能再戰五年。
提前預告一下,本文有大量的折騰教程及測試數據,幹貨十足,手頭有5600G、5700G等APU的等等黨可以借鑒。
二、測試平台介紹
以下測試平台,一是為了方便(有些配件是手頭現有的),二是盡可能地減少測試中的瓶頸,故而并沒有太多講究配置的合理性,需要配機的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
這次測試的主角自然是AMD R7 5700G了,該U擁有和5800X接近的規格,而且還附贈了内置顯卡,價格隻要2000出頭,在亮機卡都漲上天的今天,其性價比無疑是比較高的。
5700G的CPU内核部分采用8核16線程規格,基礎頻率3.8GHz,加速頻率4.6GHz,L3緩存16MB;GPU内核部分采用了Vega8架構,擁有8組CU,頻率為2GHz。
另外要注意的是,5700G的PCI-E控制器用的還是3.0版本,一共給了24條PCI-E通道,其中4條用于連接FCH芯片,所以5700G(包括5600G)性價比最高的用法是搭配B450主闆。
附件一覽,還提供了一枚鋁擠散熱器。
CPU的外觀和ZEN3系列其他CPU差不多。
對于内置顯卡的5700G等APU來說,由于内存頻率等于顯存頻率,故而内存對APU的加成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加之這次測試還加入了内存超頻環節,為了不使内存成為瓶頸,這裡使用了特挑優質三星B-DIE顆粒 10層PCB打造的宏碁掠奪者 PREDATOR Vesta DDR4 3600 16G(8G×2) 内存,該内存具有3600MHz的甜點XMP頻率,且時序隻有CL14-15-15-35,而且該内存的可超頻空間也非常大,之前本人就輕松将其超到了4600MHz(CL18-18-18-40)。
另外,該内存的RGB燈效也很漂亮,可玩性很高。
内存包裝正面。
内存包裝背面。
裡面還有一層盒子,保護性十足。
附件隻有一張說明書。
内存的參數都印在這個小标簽上,如3600MHz的XMP頻率以及CL14-15-15-35的時序等。
内存采用厚實的銀色鋁合金散熱片,質感非常不錯,同時也能提供優秀的散熱效能。
散熱片的磨砂表面很有質感,另外,金手指的做工也很精湛。
這個配色用來組建銀色或白色主機應該很漂亮。
LOGO特寫。
導光條底部采用密集導光鋸齒設計,配合内部的高亮度燈珠,光效更加真實、細膩、自然,内存也支持各大闆廠的燈控軟件,能夠實現1680萬色彩。
内存的端部做工也不錯。
測試系統盤采用了金士頓 FURY Renegade 1TB SSD,該SSD采用了硬卡紙包裝,拆開後不可複原,具有較強的防僞性。
包裝背面一覽。
SSD裝在這個塑料小盒子裡。
SSD采用單面顆粒設計,最外側貼了一層石墨烯鋁合金貼片,能夠加強散熱,貼片下面排布着群聯PS5018-E18主控、緩存顆粒及金士頓自封裝的3D TLC NAND。
接口金手指特寫。
背面為無元器件設計,隻有一張标簽,将标簽移到背面的好處是不會影響正面元器件的散熱。
盡管CPU的附件中提供了一塊鋁擠散熱器,不過如果想要實現更高的PBO頻率,建議大家更換稍微差不多點的散熱,這裡選擇了喬思伯CR-2100,這是一款6熱管雙塔散熱器,價格不到200元,性價比較高。
散熱器包裝正面。
散熱器的參數規格表。
附件一覽。
散熱器正面配置了一把12CM PWM自動幻彩風扇。
散熱器采用雙塔結構,每個塔體都設有一塊頂蓋,質感不錯。
散熱器側邊采用折fin工藝來保持鳍片間距的穩定性,風扇利用挂鈎固定在折fin處。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散熱器熱管和鳍片間采用穿fin工藝固定,穿fin後鳍片對熱管的包裹面積也還不錯。
散熱器背面一覽。
散熱器的鳍片邊沿采用了鋸齒形結構,能夠增大風流,提高散熱效能,同時散熱器靠下的幾組鳍片采用了縮進處理,這樣可以提高兼容性。
散熱器采用6熱管設計,底座采用熱管直觸工藝。
散熱器标配兩把12CM風扇,其中前置的一把為自動幻彩發光設計,中置的一把為無光設計。
電源采用了安钛克HCG850金牌全模組電源,該電源做工紮實(全日系電容),質保給力(十年換新),是高端電源的好選擇之一。
電源規格表一覽。
其實如果APU不搭配獨顯的話,本來不需要這麼大的電源,不過由于本人給該電源定制了模組線,無論是裸機測試還是裝機測試,都比較方便,所以就用它來測試了。
電源正面一覽,14CM的短機身對大多數機箱都十分友好。
側面的LOGO很顯眼。
電源支持智能溫控功能,按下溫控按鈕,可以實現低負載時風扇停轉,大大降低了噪音。
機箱采用了九州風神幻境CK560,該機箱設計獨特,造型新穎,擴展性和散熱效能也都不錯,是一款性價比較高的中端機箱。
機箱采用了全新的LOGO和外包裝設計,看上去更加簡約環保。
機箱的規格表一覽。
機箱采用單側鋼化玻璃側闆 鋼制外殼設計,該機箱最為獨特的就是前面闆的十字交叉矩陣設計,既保證了顔值,又兼顧了散熱效能。
頂部為大面積開孔 防塵網設計,另外,這裡可以安裝280及以下規格的水冷散熱器。
機箱的I/O接口也比較豐富。
機箱前面闆采用磁吸式設計,輕輕一拉就能取下。另外,機箱前部配備了三把120mm ARGB風扇和一張大面積防塵網。當然,将風扇拆下,這裡還可以安裝360水冷。
尾部一覽,尾部标配一把140mm高性能風扇。
機箱内部布局較為合理,空間也比較充裕,最大能支持到E-ATX主闆。
同時機箱内部還配置了一個雙位顯卡支架,可有效防止顯卡下垂。
機箱背部的走線設計也不錯,同時在背部配置了不少免工具2.5英寸磁盤位和3.5英寸硬盤架。
開始裝機,不過這裡為了不遮擋内存,拿掉了散熱器的前置風扇。
背線也理好了。
蓋好側闆,看着還不錯。
燈效走一波,先看看前面闆燈效。
正面燈效。
内存燈效。
LOGO特寫一張。
三、優化指南
1.入門級優化
入門級優化屬于操作比較簡單的,基本上動動小手就能搞定,所以此部分教程适合小白級玩家,骨灰級玩家請無視。
(1)降低特效
對于APU和低端顯卡來說,降低特效能夠得到最為直觀的性能提升,畢竟對于等等黨來說,流暢度才是第一位的,畫質啥的,都可以往後稍稍。
下面咱們就以《極限競速:地平線4》為例試試,先将分辨率設置到1920X1080(以下皆同)。
先試試超高畫質,看能不能玩。
平均幀率39.0FPS,貌似也能湊合着玩,但考慮到最低幀,時不時還是會卡一下。
再将特效設置到極低試試。
立馬從39.0FPS提升到了78.4FPS了,看來降低特效這一招對幀率的提升還是十分有效的。
再看看其他遊戲,經測試,通過降低特效的操作,可以讓大部分的遊戲幀率提升到40FPS以上,其中一些更是超過了60FPS。另外,對于《DOTA2》、《CS:GO》、《彩虹六号:圍攻》、《英雄聯盟》等遊戲來說,即便是開啟高特效也能達到60FPS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無需犧牲畫質了。
(2)更新驅動
由于AMD戰未來的特性,其驅動程序每次更新,都會有微小的性能提升,當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後,這個提升幅度還是頗為可觀的。下面就以5700G發布後不久的Adrenalin 21.9.2和近期的Adrenalin 22.2.1版驅動來進行對比,看看新驅動究竟有多少提升。
理論性能測試,在3Dmark系列測試中,新版驅動相較舊版驅動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遊戲性能測試,除了《彩虹六号:圍攻》持平外,新版驅動在每個遊戲中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最大提升出現在《古墓麗影》中,達到了4.46FPS。大家不要覺得這個提升幅度不大,但别忘了更新驅動并不是什麼費勁的事情,而且也不用花一分錢 ,畢竟蒼蠅腿也是肉,對吧?
(3)開啟内存XMP
對于老手來說,新内存到手,開啟XMP是必備操作,但有些小白要麼不會開,要麼忘了開,下面本人給大家測一測開不開XMP對APU的性能究竟有多大影響。
開啟XMP的方法也很簡單,進入BIOS後,找到相關選項,點一下,選中XMP選項即可開啟。
開啟前後的内存頻率對比。
對于APU平台來說,内存頻率就是顯存頻率,所以開啟XMP後,顯存頻率也跟着變了。
測一下看看,在3Dmark系列測試中,内存開啟XMP後提升幅度還是比較猛的。
遊戲測試,開啟XMP後,幀率有13.22-19.74FPS的提升,換算成百分比的話,提升幅度為25.81%-55.02%,這個提升幅度還是非常誇張的,所以大家記得一定要開啟XMP,不然太浪費性能了。
(4)開啟AMD FSR功能
5700G的内置顯卡也是支持AMD的FSR技術的,開啟也非常簡單,在支持的遊戲中點擊相關選項即可。
下面就以《銀河破裂者》為例演示一下吧,點開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共有5個選項,分别是不、Performance(性能)、Balanced(平衡)、Quality(質量)及Ultra Quality(超高質量),除了“不”之外,其餘四項皆為FSR選項,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其中一個即可(從超高質量到性能,幀率依次升高,但畫質依次降低)。
找幾款遊戲測試一下,可以看出,開啟FSR技術後,5700G在各個遊戲中的幀率都有不小的提升。
目前FSR支持的遊戲已經不少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新上市的大作,想知道具體情況的,可以去AMD的官網查看。
2.進階級優化
(1)超内置顯卡核心
5700G内置的Vega8顯卡默認頻率還是比較高的,達到了2GHz,不過其依然有一定的超頻餘量,根據網上玩家分享的經驗來看,超到2.35G乃至2.4G都是很輕松的,下面本人就嘗試将其超到2.35G。
超頻方法也不難,進入BIOS後,将GFX Clock Frequency設置為2350,然後CFX Core電壓設置為1.35V,另外,建議給SoC/Uncore加點電壓,這裡就設置個1.25V吧。
超頻完成後,打開GPU-Z,由于GPU-Z顯示有BUG,所以核心頻率依然顯示的是2000MHz,不過打開Sensors界面,可以看出其實時頻率為2350MHz,說明超頻有效。
跑個分試試,在3Dmark系列測試中,GPU核心超頻後相較默認還是有一定幅度的提升的。
在遊戲測試中,GPU核心超頻後相較默認幀率有1.66-6.00FPS的提升,換算成百分比的話,提升幅度為2.98%-7.69%,這個提升幅度也是可以的。
(2)超内存(顯存)頻率
對于APU來說,内存頻率就是其顯存頻率,所以超内存頻率也能得到非常直觀的性能提升,下面咱們試試吧!
進入BIOS,直接将内存頻率改為4600MHz,同時将内存電壓設置為1.50V。另外,要超到較高的内存頻率,還要給SoC/Uncore加點電壓,由于之前超核心頻率時已經加到1.25V了,這裡先不動,如果不夠可以再酌情加。
将内存時序的這幾項改為18 18 18 18 40,其餘項保持默認。
将CPU VDDCR_SOC電壓設置為1.15V。
保存并重啟後,可以看出,GPU的顯存頻率已經來到2300MHz(等效4600MHz)。
再跑個分試試,在3Dmark系列測試中,GPU核心、顯存雙超頻後相較隻超核心有不小的提升,相較默認則提升更大。
另外,這個成績已經大大超越了GT1030、GTX750Ti等入門級獨顯,十分接近GTX1050 2G版顯卡了。
在遊戲測試中,GPU核心、顯存雙超頻後相較隻超核心幀率有1.69-5.30FPS的提升,相較默認更是有3.53-10.80FPS的提升,換算成百分比的話,提升幅度為6.35%-13.78%,這個提升幅度還是比較給力的。
另外,開啟PBO 2.0也算是一種優化手段,不過該方法對CPU性能提升較大,但對GPU性能并不完全是正面加成,所以部分遊戲出現了幀率下降的情況,個人猜測這是5700G的總TDP是固定的,CPU頻率高了,自然就搶了GPU的功率,這對吃CPU的遊戲是有利的,但對吃GPU的遊戲來說,就有可能導緻性能下降了。
至于究竟要不要開啟PBO 2.0功能,大家根據需求自行選擇吧。
順便給CPU烤個機(室溫20.5℃),單勾FPU烤機穩定後,CPU溫度也就60℃出頭,這溫度控制還是非常不錯的。另外此時的烤機功耗也就100W多一點,由此可見5700G還是很省電的。
四、總結
其實在本次測試之前,本人總覺得APU帶的核顯有點雞肋,沒想到經過一系列優化和測試後才發現,5700G的潛力還是非常大的,如果将所有的優化BUFF都疊滿,其性能已經完全超過GT1030、GTX750Ti等入門級獨顯,十分接近GTX1050 2G版顯卡了,要知道現在全新的GT1030要600多,二手的750Ti也要400多,這樣一比,就顯得5700G的價格十分厚道了。
另外,要想完全發揮出APU的性能,内存也是很重要的配件之一,畢竟内存頻率等同于APU的顯存頻率,所以内存的頻率自然是越高越好。本次使用的宏碁掠奪者 Vesta内存采用特挑B-Die顆粒,在保持較高頻率的同時,還能将時序壓到較低水平,整體表現十分優秀。除了内存外,散熱器也對5700G的性能有一定影響,因為AMD的PBO機制和溫度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想要實現更高的PBO頻率,散熱器自然要給力一些,在此次測試中,喬思伯 CR-2100散熱器在隻使用單風扇的情況下,表現非常不錯,CPU的PBO頻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以上就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各位等等黨有所幫助,謝謝欣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