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IG的結構,層級和功能後,我們發現它簡直可以用單一來形容,但是也不妨礙被全球超十億的人喜愛,在這十多年的産品叠代過程中,IG經曆着各種變與不變,但是以UGC的優質圖片為核心始終是沒有變。
01 自言自語
最開始接觸移動互聯網,就發現中國的大部分的産品的商業模式發源于國外,【淘寶】對應【Ebay】、對應【Twitter】、【知乎】對應【Quora】、【滴滴】對應【Uber】等等,由于一些政策限制和本地優勢等原因,國内的移動互聯網産品目前發展得非常好。
雖然一開始可能總體的商業定位和模式和國外是一樣的,但是到現在,我們自己的産品已經相當的成熟,即使是成熟的産品還會時不時搞出一些推陳出新的新花樣,讓人驚歎。
當然國内的公司也再不斷探索,這幾年也驚奇地發現,中國的産品也開始攻陷海外,比如Tik Tok(抖音短視頻國際版),不管是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多國,都有非常多的用戶。據我觀察,海外和中國一樣,抖音也存在兩極化評價,沉迷的人和不滿的人依然在争論。
*關于抖音:抖音也非原創,最早脫胎于musical/ly,2015年左右M已在美國已經擁有千萬用戶,但是抖音依然算是中國的産品結晶,是因為M的團隊在上海,後來抖音強大了,字節跳動收購了M。
不過以上都不是重點,這個專題的重點在于堅持使用和觀察海外産品的特征,發現和國内産品的不同之處,然後偷偷揣測他們設計的思維和想法。
02 Instagram的探索國内大家喜歡簡稱為INS,某種簡潔的風格也被定義為INS風,但是海外普遍簡稱為IG,Insta-詞根是“即刻”,gram-詞根是“寫”,包括IG自己的短視頻功能也叫做IGTV。
以下将主要針對功能和交互的疑惑和思考展開,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想法,歡迎探讨。
體驗版本:Instagram Version123.0(IOS)
03 看似圖片社交,但并非社交IG創建于2010年10月,在這十年中,不管是界面設計還是功能增加,IG變化都似乎違背了移動互聯網“快速叠代,快速試錯”的規律。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往大而全功能不斷疊加做,但是IG有一種始終保持初心的感覺。就這一點而言,國内可能像微信和它類似,微信可能在十年間的UI風格上越來越扁平,但是在大的功能的增加上,少并謹慎。
再比如,現在的微博内容豐富程度遠超于想象,最終我還是卸載了過于繁瑣的微博,使用上了微博海外版。IG作為社交頭部軟件,始終堅持以優質的圖片分享為初心,IG的定位是社交,但在使用的時候,總有一種似乎并不鼓勵社交的感覺。
社交行為中,最重要的是個體之間相互往來,他人的評論點贊的行為對發圖人來講是一種反饋和激勵,在評論區相互點贊和評論是浏覽者互動的重要方式。按照固有的産品思維一定是放大點贊數量,鼓勵用戶在評論區互動交流。
但是IG的做法和這個恰好相反,首先首頁的關注的Feed流的點贊數量是一個模糊的數字,英文版中使用的是“thousands of others”“millioms of others”等模糊的文案。
另外,在評論區最讓我琢磨不透的就是上滑刷新評論,加載出來之後,不能完整看新加載的評論,如果再刷新,又得返回頂部重新點擊。查看評論的代價極高,評論内容一般也确實沒有什麼觀看性,一般都是大量的emoji或者是love&peace的短句。在頂部24小時後就會消失的“Story”短視頻的可互動性就更加弱了,僅可發送對方可見的消息。
如此的交互設計,我猜想還是和IG最開始的初心有關,始終圍繞拍攝發表高質量的圖片和視頻,評論點贊等互動行為會相對弱化,輕社交。在如今快要多數上網人就是“祖安人”的時代,這樣的社區氛圍反而讓人更加輕松一些,也可以和Twitter等很偏向語言表達的APP拉開差距和定位。
04 幾乎淋漓盡緻的StoriesStories上線時間大概是在2016年年初,不管是功能還是交互形式,被國内很多APP借鑒,例如微博/知乎首頁的形式,在比如近一年微信推出的“即刻”功能,雖然在一定程度,Story本身也是對Snapchat的借鑒,但是不妨礙我仍然覺得Stories是一個幾乎淋漓盡緻的功能。
短視頻是近些年的趨勢,搶占短視頻市場是毋庸置疑的,另外IG本來聚焦高質量的圖片,Stories反而可以給一些不夠優質的視頻和圖片有了發揮的空間,24小時即焚的設定也不用擔心會對帳号有太多的影響,随心所欲分享一些碎片化的東西。
同樣,微信也做了24小時“即刻”的功能,就我自己觀察而言,這個功能不溫不火。雖然微信增加了了很多入口和提醒方式,但朋友圈使用習慣,很難讓人想起來這個功能。即使發送了“即刻”視頻,觀看和互動的人都會大量減少,創作者沒有辦法産生持續的熱情,但我是真的很期望微信能過把這個功能的數據做起來。
最讓我感歎的是小小的Stories幾乎把主流的交互行為都用上了,其中包括:
「長按-暫停全屏」「點擊@XX-進入某人主頁」「左滑-下一博主」「右滑-上一博主」「右點-下一視頻」「左點-上一視頻」「上滑-評論/查看鍊接」「下拉-返回主頁」。雖然看似複雜,使用的時候可以快速上手,使用非常順手流暢。
而在Stories拍攝和編輯部分,拍攝提供大量基于人臉算法的動态貼紙,多種新奇的貼紙都可以玩上好一會兒,濾鏡和貼紙開放了API,很多用戶可以上傳自己制作的貼紙,動效,甚至是視頻變形。編輯提供了大量可供選擇的創作的小工具,給用戶足夠的創作空間。另外,Stories還增加了直播,可以說看似簡單,但其實功能齊全,交互豐富。
05 IGTV硬碰Tik TokIGTV是2018年6月上線的功能,基本上就是在和抖音進行競争,并且還專門做了APP可在APP Store和谷歌商店下載,但就下載數據而言,遠遠比不上抖音。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還喜歡把抖音看到的有趣視頻放在Stories裡給好友看,而在IG第二個TAB下IGTV的露出也僅僅是一個TAG,但IG本來日活和月活都是按照億為單位的,所以IGTV的數據也不會很差,但是和Tik Tok競争還是有一些吃力。
IGTV和抖音相似之處是都有算法推薦,首頁類似于快手的宮格形式,非抖音的全沉浸體驗。進入某個視頻詳情頁後,就很接近于抖音的模式了。IGTV的普遍内容長度集中在2-3分鐘,内容質量對我沒有強吸引力,部分原因是語言的代價。IGTV内容沒有抖音那麼“無腦”,但也不足夠有趣。
大衆對與互聯網新鮮事物在不斷追尋,網紅/Influencer的時效期其實比想象中的短,大多數網紅都會有自己的鮮明的風格或性格,而受到喜愛,長時間的同種風格可能也會被厭倦,所以Tik Tok就是一個新鮮網紅的制造新機器,大衆喜歡的新鮮感也剛好被滿足了,當然Tik Tok還有各種成功的理由,在這也就不探讨了。
06 最後的幾句随着中國互聯網越來越強大,多數APP有了很多功能創新,有了很多可以賺錢變現的商業功能,有了足夠豐富的功能搶占你的時間。
随便打開微博等社交軟件,内容應接不暇,感歎于開發了這麼多日常使用都會忽略的功能。
但IG的結構,層級和功能相比較簡直可以用單一來形容,但是也不妨礙被全球超十億的人喜愛,在這十多年的産品叠代過程中,IG經曆着各種變與不變,但是以UGC的優質圖片為核心始終是沒有變。
在中國市場大環境下,做到小而美、專而精真的很難,大衆是不是其實苦于繁雜的功能久矣,我并不知道,但事實就是我們産品經理也确實很難改變時代浪潮的方向。
本文由 @舒季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