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你會喝些什麼來養生?不用說也知道,清熱解暑的綠豆湯絕對是人氣之選。
但是綠豆湯偏寒涼,不是每個人都合适,脾胃虛寒、身體虛弱的人不适合喝綠豆湯。并且綠豆湯會解藥,長期慢性病,比如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适宜長期喝綠豆湯。
因此,小編特别分享3款消暑調病湯,比綠豆湯功效更足,适用人群更廣~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入夏後氣溫升高,很多人喜愛電扇空調對着吹,各種冰棒、冷飲下肚,反而使得寒濕堆積,耗損陽氣,就容易手冷腳冷、腹瀉,每天都覺得渾身乏力、沒力氣。
這時候喝上一杯姜棗茶,既能溫中散寒、調和脾胃,驅逐體内寒濕,為秋冬身體打好基礎;又有助于排汗降溫,防止中暑。
姜棗茶配方很簡單,隻有生姜和紅棗兩種食材,家家都有。
姜棗茶
食材:帶皮生姜6克(2-3片)、大棗6枚
做法:生姜洗淨切片,大棗掰開,加水煮20分鐘。如果不方便煮水,也可以直接放入杯中,倒入開水蓋蓋沖泡。
功效:漢代著名醫家張仲景很多調脾胃的藥方,均是姜棗同用。大棗性溫味甘,生姜性溫味辛,中醫認為辛甘化陽,二者搭配可以激發陽氣,祛寒濕。
注意事項:
1、生姜不要去皮,姜皮是涼性的,帶皮吃不容易上火。
2、喝姜棗茶最好的時間是上午,午後吃姜容易心火太旺,尤其是到了晚上,容易精神振奮,影響睡眠。
3、夏季入伏前,大多數人都适合喝姜棗茶,尤其适合寒濕重(怕冷易腹瀉)以及陽氣不足的人群。
但上火嚴重的人(表現為眼睛紅腫、尿黃、大便幹結、咽幹牙痛等)不宜飲用。
從現在開始一直喝到入伏,祛濕、健脾胃、提高免疫力,盛夏時節就會舒服很多~
炎炎夏日,很多人都會用綠豆湯來消暑。
但綠豆湯偏寒涼,并非人人都合适,身體虛弱、脾胃虛弱、拉稀、胃脘疼痛的人建議少喝綠豆湯。
這時候不妨把綠豆湯換成“三豆湯”,即為綠豆、赤小豆、黑豆。出自宋代的《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是流傳已久的古方,藥食同源,既能消暑養心,又不傷脾胃。
三豆湯
食材:綠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法:所有食材洗淨,豆類提前浸泡1小時以上,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至軟爛即可。
功效:
綠豆清熱解暑;赤小豆紅色入心,健脾止瀉、利水消腫。加入黑豆後中和部分綠豆的寒性,這樣更不易傷脾胃,而且心腎相交,補腎的同時也有助于養心。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和紅豆有所不同。兩者外觀相似,但紅豆的健脾祛濕作用遠遠比不上赤小豆。
赤小豆性平,有祛濕利水的作用,比紅豆瘦長、個頭要小。
中醫常說冬病夏治。國家級名老中醫蕭承悰蕭老在調理慢性疾病時,注重标本兼治,形态并重。
也就是蕭老在治療患者疾病的同時,還特别注意病者之五志七情,在方劑中會加入一些鮮藥,調其情志,疏其郁結。
夏季調病湯
食材:陳皮、橘絡适量。橘絡就是橘子上面白色的脈絡,吃完橘子剝下來,可以不用曬幹直接用。
做法:取适量陳皮和橘絡,泡水喝即可。
功效:
陳皮化痰作用強,橘絡具有升發之氣。很适合肝郁氣滞,咳嗽有痰,消化不良,中焦痞滿,脹肚,打嗝兒的人飲用。
注意事項:外感風寒風熱的人不适合。
很多人都習慣将吃剩的橘子皮曬幹,來做成陳皮。雖然陳皮确實是曬幹的橘子皮,但并非所有曬幹的橘子皮都叫陳皮。
陳皮至少要放3年以上,并且一般來說貯藏時間越久,陳皮的藥性越好。由于家中自制的陳皮可能密封、保存不當,出現腐爛、黴變,影響健康,所以一般建議更建議大家直接到藥房購買陳皮使用。
如果真想自己在家自制陳皮,那一定要注意清洗、保存這兩個方面,一旦發生黴變、變質,就不能再使用了。
家庭自制陳皮法
① 橘子剝皮前先用淘米水或加面粉的水浸泡10分鐘,用細鹽輕輕搓洗桔皮表面,再用流水沖幹淨;
② 剝下來的橘皮瀝幹水分後放于通風處晾幹,注意不要陽光直射;
③ 将陰幹後的橘皮放入兩層塑料袋中,或用保鮮盒密封保存,放置于家中陰涼幹燥處貯存3年以上;
④ 最好每年夏天把陳皮拿出來晾曬一下,以去除潮氣,防黴防蛀。
養生自然少不了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北京衛視《養生堂》為大家帶來疾病科普,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查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