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聽“白人”、“黃色人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等種族人種分類嗎?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多時候白種人不是“白””,黃種人也不是“黃種人”?在《人類簡史》中,人類學家協會将這一問題描述為:一個民族或人群的膚色越黑,其社會地位越低;反之,則越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事實上,早在2019,美國人類學家協會(人類學家協會)就指出,種族概念實際上是種族歧視的。
黃種人白種人一樣都不是“黃”
按膚色劃分種族起源于一位法國貴族的“著作”,他認為“白人”比“黃種人”優越,而“黃種人”在智力和身體上都極其平庸。所以,他把“白、黃”作為自己民族的特征。他還說:“我的種族是白種。”這個觀點在當時影響很大。後來,人們漸漸發現這種說法并不科學。但随着時代的進步,歧視性歧視的陳腐早就被推翻了,東亞人甚至被認為擁有比白人更高的智力平均水平。 讓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東亞人到底是什麼?
1、高智商。
很多歐洲人對東亞人,尤其是中國人有一種刻闆印象:好好學習。
當然,隻要把這張照片當成一個笑話。東亞國家中,日本人的智力水平最高,韓國次之,中國最低。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不同。中國人習慣于思考邏輯問題;而日本人則喜歡用數字說話。但是東亞人的平均智商更高,這是有科學證據和測試支持的。
據報道,2016年,美國入選世界智商前10名,東亞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商直接進入前4名。而在今年,這10個地方分别是:中國上海,日本東京,新加坡新德裡,印度加爾各答,韓國首爾,德國柏林,英國曼徹斯特,法國馬賽港。該名單也不是基于簡單的"智商測試",而是當地教育體制的綜合,考慮到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績,并結合相關領域的貢獻,通常更加客觀。
在生理領域方面,東亞人的平均大腦有138138腦神經元,白人有137億個,黑人有132億個,而且很明顯,東亞人有更好的大腦。
2、體毛少,體味。
東亞人的汗腺和體毛發育不足,所以他們出汗時脂肪酸少,味道也少。 但是,如果你的身體裡有一種叫“脂肪酸”的物質的話,那就會使人感覺涼爽多了。在炎熱的夏季,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皮膚粗糙的黑人。 即使在夏天,我們也能保持神清氣爽,這無疑是許多白人羨慕的事,他們一天洗兩次澡,否則就會臭氣熏天。
此外,東亞有狐臭的人隻占總人口的10%到15%,而白人的比例超過60%,黑人的比例幾乎100%。 這與我們16号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有關,該基因含有C和T,如果一個人具有CC和CT基因型,那麼他就有狐臭和濕性耳垢;TT意味着沒有狐臭和幹性耳垢。 因此,C與T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系。但是,目前對T-C關系的研究還不多。因為T-C關系非常複雜。 T優于C,但為隐性基因,即TT可能性較小,但我國絕大多數人屬于TT基因型。
我們的體毛也比較少,毛孔也比較小,皮膚的光滑程度與否直接關系到這兩個方面。 嬰兒的皮膚因為毛孔細小、幾乎沒有體毛體毛看起來“吹彈可破”。 而我們的頭發卻很發達,有很多地方都長着毛呢!這些毛發不僅會增加肌膚與空氣接觸面積,還能起到吸收水分、防止老化的作用。為什麼會這麼多? 這使得我們比白種人更“可口”。
3、骨骼數量較少。
成年人一般有206塊骨頭——這項法律隻适用于歐美人和美國人,大多數東亞人人有204塊。 然而,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卻擁有更高的骨含量:男性平均為210塊(相當于1個人頭馬),女性則達到了311塊;而日本人卻僅有23塊骨量。 這種差異體現在我們的腳趾上,特别是小腳趾上,在東亞人,與其他物種的三塊骨頭相比,小小腳趾趾通常隻有兩塊骨頭。
人類趾骨的進化規律與人類直立行走的事實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趾長與其他哺乳動物存在明顯差異:人的腳上有5塊骨闆;而鼠的腳僅2塊;猴子的腳掌隻有1塊骨闆。這些差别到底如何? 靈長類擁有可以抓取和攀爬的又長又靈活的腳趾,而人類則擁有可以減少骨骼間摩擦負擔的又長又直的趾骨。 但沒有證據表明這種骨頭影響了不同物種的走路方式,因此很難說東亞人的進化比其他物種要好。
4.生長期和壽命延長
這一點直觀地反映在不同種族的母親的孕期上。 在非洲,懷孕的天數一般為35天;而在美國,懷孕天數則多到了70天以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很簡單,因為種族和地域有很大關系。 我們都會說“十月懷胎”,準确地說,是40周,這是大多數東亞人都會說的,但白人是39周,黑人是38周。
東亞人似乎更"大器晚成",除懷孕外,在兒童學習走路、換牙和顯示第二性征的年齡也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總是比白人兒童慢,而白人兒童又往往比黑人兒童慢。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種差别并不是由于人種差異造成的,而是由飲食方式導緻的。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是吃肉類和海鮮。而他們卻很少吃魚或蝦。 相應地,東亞人壽命更長,就像晚熟的水果晚落在地上一樣.
日本最老的女人,116歲
日本連續多年位居世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首,平均壽命達到83歲,前五名是亞洲國家,前20名很難找到以黑人為主的大國。 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我們不妨先看看美國人的排名情況吧! 該清單僅涉及10萬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習俗、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密切相關,在準确度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即使排除這些因素,東亞人壽命仍然略長。
5.不同的代謝基因
中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内科的研究人員進行了1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由于基因的差異黃種人黃種人在治療胃潰瘍等與酸相關性疾病時,服用一半的白種人劑量就能得到同樣的效果。 這一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專家們認為,這對今後如何合理地應用藥物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過去,人們一直服用白種人劑量的藥片。
不僅僅是胃潰瘍,還有很多其他的藥物,我們隻需要一半的白種人的劑量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過量服用會引起不良反應。 這不僅适用于我們華人人,也适用于所有長相相似的東亞人。 在美國有這樣一種說法:美國人用得最普遍的藥物就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中國人則更傾向于服用奧美拉唑和阿莫西林。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這不是很神奇嗎?
這與我們體内某個地方的基因有關,該基因控制着參與藥物代謝的酶的活性。 如果一個人服用某種藥品後出現問題,他就會在體内合成一些與此相似的物質,然後這些物質又進入血液中發揮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外源性化學物質作用于人體時産生的效應。 服用藥物後,我們身體對外來物的第一反應是“将其趕走”,此時酶“改造”藥物,使其活性降低,甚至改變為其他毒性(一種稱為“藥物性肝損傷”的現象),使天然藥物的療效低于預期。
白種人往往有"很強的新陳代謝",往往需要更多的藥物,而東亞人人則有大量“中間代謝型”和“弱代謝型”,隻需要小劑量就能産生效果。
人體代謝藥物的能力較弱反而有助于服用藥物,這是東亞人身體結構的一部分,是一種“意外收獲”。
6、環境适應力強,“穩重”
加拿大魁北克進行了一項人種研究,來自66個國家的825名兒童參加,40名教師對他們的表現進行了評價。
最終結果顯示,黑人兒童的流動性、易怒性和敵意最強,而來自東亞的兒童環境适應力更強,也更“穩重”,白人兒童居中。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世界上每個人的犯罪率,這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現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提高人類素質,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中國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工作做了,這是非常必要的。 但我們也需要考慮到一些社會貧富差距、待遇的公平性,而不僅僅是不同種族的生物學因素,所以我們将列出2020年的數據。
從上到下依次是美洲、非洲,世界平均,歐洲、大洋洲,亞洲
我們的鏟形門齒、單眼皮等都是東亞人面部特征。我們與白人和黑人的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進化環境,不同的人更适應當地的環境“天擇”所以沒有什麼好或壞的地方。 總之,不同種族、民族、國家之間的差别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要看到,任何一個種族或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每個時代,每一種文化,都會體現出它獨有的美。 正如歐美人和非洲人都比我們高,眼睛也比我們大一樣,由于多元審美,我們已經進化到能夠欣賞不同種族的“美麗”。
随着對東亞人群的研究越來越多,略帶歧視性的“黃種人”一詞将消除我們的偏見,在國際上取得屬于東亞人的成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