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3月21日晚高峰時段在深圳沙河西路拍攝的車流。新華社發(劉羽潔 攝)
把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解政策背後邏輯,在變局中把握發展思路。“思客問答”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合作,就當下網民高度關注的經濟熱點問題,推出系列智庫專家解答。本期由北大國發院教授林毅夫解答關于中國的創新發展問題。
兩會之後,關于中國的創新發展,有很多關注和讨論。我們的創新發展之路,既有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有完全自主創新。對于消化吸收再創新很多人已經不以為然,甚至覺得隻有自主創新才牛氣。林毅夫教授認為,消化吸收再創新仍是我們很重要的創新法寶,不能輕易丢。
以下為林毅夫教授最新觀點: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等。那麼,經濟增長就不能隻靠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擴張,靠複制“老古董”的方式來發展。要發展就必須有創新,讓勞動生産率的水平越來越高成為發展的主要來源。
問題是怎樣創新?學界和媒體一談到創新通常強調的是新發明,學術界就用全要素生産率(TFP)來衡量創新,基本上衡量的是發明對增長的貢獻。但是這樣的思路與理論框架實際上是受到我們所讀的主流經濟學影響。我們要清楚的是,主流經濟學來自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技術已經是全世界最好,所以要技術創新必須靠發明。而且,發達國家的産業附加值已經是全世界最高,所以要産業升級也隻能靠發明新産業。
衆所周知,發明的投入非常大,風險非常高,但在增長核算時,這些研發投入并沒有在增長核算裡面作為投入要素放進去。所以,大家非常崇拜的TFP,實際上是在增長核算中不能用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解釋的剩餘項,然而,這個剩餘項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發明新技術的投入所帶來的。發達國家靠發明的方式來取得創新,其經濟增長速度時高時低,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平均增長速度是每年3%左右,這其中人均GDP或平均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為2%左右,人口增長為1%左右。
我國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們還處在追趕階段。對于追趕國家而言,創新的含義和發達國家不完全一樣。因為創新無非就是在下一期生産時所用的技術比現在的好,下一期進入的産業附加值比現在的高。
前面提到,在發達國家創新就隻能靠發明,因為它們的技術已經全世界最好,産業附加值已經全世界最高。但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很多技術遠非全世界最好,跟發達國家的技術還有不小的差距,還可以把發達國家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作為技術創新的來源。通常而言,這一創新方式成本比較低、風險比較小。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附加值又比我們高的産業引進消化吸收,這也是産業升級。而且這種方式通常的成本也比自己發明新産業低,風險也比較小。
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用這種方式,其技術創新速度、産業升級速度都會比發達國家快,經濟增速也就會比發達國家快。但是它的全要素生産率會比較小,因為引進技術,或者引進成熟的産業,一般是購買包含更好技術的設備,這些投入就表現在資本的增加上,增長核算的剩餘項也就是TFP就會顯得比發達國家低。
工人在智能印花生産線上生産産品。新華社發(梁孝鵬 攝)
我們需要打破TFP迷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發展中國家相對高速且低成本增長的重要法寶。事實上,我們改革開放以後年均9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長,有多少是靠我們自己發明新技術新産業而取得的?不能說沒有,但絕大多數是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僅中國是這樣,日本、美國當年處于追趕階段時,也是較快的經濟增速和較小的TFP。
現在學界也有讨論,說我們用引進消化吸收取得技術創新的方式來推動經濟增長已經40多年,2021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2551美元,馬上晉身高收入國家行列,是不是已經沒有機會再進行引進消化吸收了?是不是我們必須全靠自己發明新技術了?是不是我們必須像現在媒體和學界常說的,要追求以TFP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創新方式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看我國實際經濟狀況是什麼樣。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我把中國現在的産業分成五大類型:
一是追趕型的産業,即我們有,發達國家也有,但是我們的技術或産值不如發達國家。
二是領先型的産業,即我們的産業已經是世界第一,如家電産業、5G通訊等等。
三是轉進型産業,過去我們很有比較優勢,在世界領先,但是現在失掉了比較優勢的産業,比如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産業。
四是換道超車型,即給我們帶來換道超車機會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經濟産業,因為新經濟的特性是研發周期特别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我們在新經濟的研發上不僅是跟發達國家站
同一條起跑線,而且由于其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我們是人力資本大國,有國内大市場,而且産業配套齊全,所以我們在新經濟領域有優勢,可以跟發達國家直接競争。
五是戰略型産業,即發達國家有的技術,我們沒有,但是由于國防、經濟安全等原因而導緻我們無法引進的産業,會被“卡脖子”而必須自己發明的産業。
雖然新結構經濟學把産業分成五種類型,但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一樣。實際上,我國經濟當中絕大多數的産業還是追趕型的。例如,2021年,我們高新技術制造業的比重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是15.1%,也就是還有85%的制造業并不是高新制造業,絕大多數還是相對成熟的傳統産業。再如,每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界工業展覽會,根據媒體報道,今年總共有27個展廳,每個展廳裡都有中國産品,但是中國産品在絕大多數展廳裡面的價格比别國産品低得多。為什麼?因為我們産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跟其他國家的差距還是相當大。因此,我國絕大多産業還是追趕型,而追趕型的技術創新的最好方式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發展中國家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法寶。
最近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講,以前中國很窮,有個工人在碼頭當苦力,用扁擔挑東西謀生。有一次買了一張彩券,中了頭獎。他以為馬上就要變成富翁了,就把扁擔丢掉了。他去領獎的時候怎麼找都找不到那張彩券,原來是他把彩券放在那個随時帶在身邊謀生的扁擔裡,現在扁擔丢了,彩券也丢了。是在談我國能源轉換的時候講的這個故事,意思是我們的傳統能源比較多,但是不能在新能源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就一下子把傳統能源全部舍棄掉。
同樣的道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關系到我們85%的制造業,這個法寶不能丢。我希望媒體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也希望學界把這個理論框架理清楚,不然,把我們四十多年來取得高速發展的法寶、創新的法寶給丢了,就太可惜了。
監制:李曉雲
編輯:孫惠 周佳苗
校對:馬宇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