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王春法演講地點: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演講時間:2019年4月
關于文化的确切含義,學術界理解各異、衆說紛纭,各種定義多達340餘種。錢穆曾提出,“文化隻是‘人生’,隻是人類生活。……文化是指集體的、大衆的人類生活”。依此類推,則科學文化本質上就是科學家的生活方式,是科學共同體的生活方式,是圍繞科學活動所形成的一套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制度約束、行為準則和社會規範。
科學家是科學文化形态和風尚的引領者和實踐者,科學家們的科技活動始終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們今天講座的主旨,就是讨論科學文化的社會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對價值理念的堅持和追求
科學家在選擇科學研究這項活動或者職業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持有潛在的價值取向,這就是科學家的信念追求。比如堅信宇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信科學能夠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相信知識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變化性,等等。盡管這種價值取向不會明确直白地說出來,但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科學家持有的科學信念至關重要。
5月3日,參觀者在浙江省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館裡參觀。新華社發
作者:王春法,1963年生,先後獲得曆史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科技政策特别是技術創新理論與政策研究,著有《技術創新政策:理論基礎與工具選擇》《國家創新體系與東亞經濟增長前景》《科技全球化與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等多部學術專著,主持翻譯《決策科學化譯叢》《科學文化譯叢》等多部學術著作。
與此相似,科學家堅信學術自由、求真務實、誠實守信,是科學技術健康發展的關鍵決定因素,認為學術自由所包含的對結果、假說和觀點的開放性研讀交流在科研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并為科研結果的準确性和客觀性提供有力保障;誠實,盡管不是科學界所特有的,但它是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工作的基礎;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也不因血緣、地緣、民族、國家、宗教、地位而異。
正是這些隐含其中的價值理念,使那些擁有高度智慧和出衆才華的學者能夠抛棄地位、名聲、财富、榮耀、舒适、安逸這些世俗價值,投身到艱苦的科學事業中來,使那些性情、偏好、興趣、才智各不相同的人能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欣賞、相互贊譽、相互提攜,構成擁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工作方式的科學共同體,從而為科學過程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家園。對于真正的科學家來說,科學真理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
對思維方式的引導
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就是使一群體區别于另一群體的集體思維模式。
科學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原始思維改造成邏輯思維(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進而發展成為科學思維,具體表現為假定-推理、實驗論證、假說-演繹、系統分類、概率-統計、曆史論說等科學思維風格。它們直接決定着科技工作者如何思考問題、如何進行科研選題、如何确定研究方法及其路徑。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文化的發育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者視野的寬廣程度與深邃程度,決定了研究者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觀察事物、發現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選擇問題,決定着研究者用什麼樣的态度來研究問題、對待科技成果及其社會應用。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對實驗和觀察的突出強調,堅持在可靠的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在前人和今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邏輯思維,從中找出帶規律的東西;第二,對可重複可檢驗的不懈追求,堅持隻有經過檢驗的東西才能成為确定性的知識即科學知識,可檢驗性是科學與非科學區别的基本标志,即一個陳述加上某些初始條件可以推演出一個或更多的推斷,而這些推斷可與觀察、實驗的結果相比較;第三,強調懷疑和批判是科學的生命,要求把一切現成理論都置于經驗監控與待檢驗狀态之下,而且科學共同體及其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對既有理論進行檢驗;第四,強調科學方法是科學的精髓和核心價值,認為正是觀察一歸納、受控實驗、假說演繹等科學方法确保了科學的不斷進步,理性與經驗相結合成為科學區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質标志之一;第五是堅持獨特的思維表達方式或者話語體系,努力以清晰的語言表述經驗事實,以系統化的理論來解釋世界,在結構上追求嚴謹的邏輯性,追求能夠對未來作出預測。自牛頓以來,機械論、還原論、決定論已經成為社會主流話語體系的一部分,大部分公衆對于主流話語體系是不自覺地接受的。
對科研行為的規範
科學活動的程序和規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要求并保證了科學知識的特質以及科學與其他文化相互區别。馬爾凱認為,科學文化是一套标準的社會規範形式和不受環境約束的知識形式,這些規範是一套典型地、明确地限定特定類型社會行為的規則。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讨論實驗設計。新華社發
4月30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号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繪二号01組衛星。新華社發
一般來說,科學文化的制度規範既包括正式的制度規定,也包括非正式的行為規則,科學家的活動受到制度性控制的程度是其他領域不能相比的。
科學文化對科研行為的規範,首先表現在項目申請的規範。其中包括發現真實的問題,設計科學可行的研究進路,并以形式化的方式按程序說服資助者,保證提交信息真實有效,并且願意将其置于嚴格的評審程序之下。
其次,也表現為實驗操作的規範。科學實踐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科學事實,隻有那些在科學界所公認的标準程序下能夠重複觀察與實驗的事實,才能構成科學事實。科學事實必須在可靠觀察、嚴密推理、結果檢驗的基礎上得出,而這些要求,又進一步細化為對實驗設計的規定、對實驗過程的規範、對重複試驗的強調等等,要求把觀察和實驗的時間、地點、環境、過程、手段、結果和操作者都清晰地記錄下來,以供人們相互檢查和批判,作為重複觀察與實驗的依據。
再次,還應表現為合作交流的規範。在基礎研究中,自由研究占有重要地位,科學家個人或團隊構成基本單元,需要通過深度學術互動來激發科學創造的靈感、傳遞信息。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替代不了面對面的學術交流,這種交流有其特定的程式和規範。同時,科學研究也需要集體合作,決定合作狀況的重要因素是科學家能否正确對待自己,正确對待别人。在大科學研究時代,關于科學家之間合作、交流、評價、監督的行為規範尤為重要,基于運籌計算的流程和合作精神成為關鍵。
此外還包括論文發表的規範。科學家發表論文,主要目的是通報自己的研究進展情況,提醒同行在相關科學領域的研究方向選擇正确與否,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記錄在案,以供科學共同體進行重複檢驗、進行知識積累和确認優先權之用。因此,科學家有責任有義務确保發表論文中數據真實、方法科學、結論合乎邏輯;科技刊物也有責任聘請高水平專家組成編委會對拟發稿件進行評審,作出發表、修改後發表或者不發表的決定。
最後則是道德操守的規範。盡管默頓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科學家群體比其他群體具有更高的個人品質,但科學研究是一種最不确定的行業,需要大量的經費和人力投入,同時又負有為後來者探路指路的重任,因而要求科學家具有高于常人的科學道德水準,是一群有“潔癖”的人。特别是現代科學在不少方面與某些傳統文化道德是沖突的,比如轉基因、克隆、基因編輯、人造生命、人工智能、避孕、人體解剖、器官移植、動物試驗、試管嬰兒等研究,都可能構成對社會倫理的巨大沖擊,因而對科學家施以嚴格的科技倫理規範和科學道德約束尤為必要。
由此可見,科學文化決定了學術交流的方式、效率以及深入程度,決定了它們能否用同一種科學語言、同樣的科學方式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相交相知,互相推動促進,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會給人指向錯誤的道路和方向,最大限度地減少試錯成本。
對科技評價的規範
科學評價以及由此而來的獎勵制度,決定着人們為何進行科學活動,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态進行科學活動,因而也是科學文化的核心内容。
這其中就包括,強調優先權的決定性作用。科學共同體對優先權的追求和強調是默頓最早提出來的,優先權引發的争議早在牛頓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有學者認為,獨創性是科學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學文化中隻有世界第一,沒有世界第二,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都十分重視優先權。确認優先權的要旨是誰率先公開披露一項新的發現,誰就獲得這項發現的優先權;而獲得優先權所得到的報酬,既可以是職稱的晉升和薪水的增加,也可以表現為随後可能獲得的研究經費和科學獎勵,還可以是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該項發現的榮譽,但更為常見和直接的,則是獲得同行的承認和尊重。在基于優先權的報酬系統中,科學家争奪發現優先權的競争,甚至比體育競賽還激烈。
同時,也強調同行評議和同行認可的基礎性作用。同行評議是機制,同行認可是結果,而認可是科技界的“硬通貨”。求實和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使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把個人信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特别是基于同行認可基礎上的科技獎勵,更是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至高榮譽,它說明了哪些科學家是優秀的,哪些行為是應該獲得認可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這種獎勵和認可實際上就成為行為規範的有機組成部分。隻有在同行評議和同行認可的基礎上,社會認可和政府認可才能夠充分發揮激勵作用。
另外也包括對知識産權的尊重。王建安認為,發現優先權是激勵公共知識生産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産權,是科學制度的基本産權形式;發明專利權和商業秘密權都是激勵私有知識生産的産權,兩者的差别是前者對知識公開披露而後者則保守秘密,前者是技術制度的基本産權形式,而後者則是企業制度的基本産權形式。整個社會的知識生産的制度結構則是這三種制度的有機整合。科技工作者既要保護好自己的知識産權,更有責任有義務尊重他人的知識産權,論文發表中的署名制度、引注制度、參考文獻标示制度,專利證書排名、科技獎勵排名等,都是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知識産權的直接體現。
對科研成果應用的規範
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專利、技術訣竅等多種形式,其中論文屬于公開發表可供人引用的,以社會收益為主;專利和技術訣竅則具有相應的商業價值,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來的産品、工藝或者程序設計等往往蘊藏着巨大的商業利益。這就要求科學家在對待科研成果的應用時切實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來,嚴守分際、遵循規範。
對待科研成果,科學家不應該過分追求功利性。科學家當然可以利用科研成果獲利,但不應該把獲利作為科研活動的主要目标或者唯一目标。特别是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發表後就成為公共知識的一部分,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财富,原則上可以被任何人免費反複地使用,為社會所共享,而優先權的确認,就是對科學家的最高獎賞。正因如此,盧瑟福認為,發财緻富是工業家的事,成名留名則是科學家的事。過分追求物質功利,将對科學精神的所有要素造成直接傷害,比如削弱對真理的堅持,損害理性實證的複雜過程,影響團隊合作,甚至屈從權威和權貴,妨礙原創力的充分發揮等。減少科學家過分追求物質性功利有效措施之一,就是給科學家提供相對優厚的物質條件保障。
同時,科技成果應用要以促進人類福利為目标。需求驅動是當代科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科學發現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技術進步與應用,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開辟了巨大的空間和幾乎無限的可能。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認識世界,科技成果的應用應該以拓展人類的福利空間為目标,最大限度地在社會收益率與私人收益率之間保持适度的平衡,既不能妨礙遏制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更不能侵害人類的共同利益和社會公衆的根本利益。愛因斯坦說過,探索真理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責任。
并且,科技成果應用需有合理的界限。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科技成果的不當使用或者濫用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特别是可能牽涉到某些可能導緻大規模破壞性戰争、引發生物或生态災難、導緻複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的事件時,尤其如此。這就要求科學家保持高度的人文情懷,嚴格遵守政策法規和倫理規範,堅守科學道德底線,确保各方知情權,防止和避免科技成果的不當使用或者濫用。
科學共同體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的社會化
公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是科學的社會建制能夠維系、科學研究事業能夠發展的必要條件,這個過程就是科學共同體文化社會化的過程。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賦予科學共同體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由于科學研究的結果往往會對社會産生重大影響,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因此,科學家隻有對社會負責,社會才有可能長期穩定地為科學研究提供支持。普遍性、公有性、無偏見性、有條理的懷疑主義等科學的精神特質,實際上是一組約束科學家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它們以規定、偏好、許可和禁止的方式表達,并借助制度性價值而合法化。這些通過告誡和凡例傳達,通過偏好而加強的必不可少的規範,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學家内化了,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學良知,而這種内在化保證了科學家違反規範将産生精神痛苦,由共同體執行規範則保證了違反者将被發現并受到懲罰。這就在制度上建立了嚴格的自律機制,确保科學家的行為能夠對同行、對社會負責,從而使社會願意賦予科學團體以高度的學術自主權。
其次,社會公衆對這些規範的認同、欣賞甚至接受。科學共同體文化的社會化,說明社會公衆尊重、欣賞和接受科學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面,并且願意以此作為社會公衆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準則的有效組分。這種社會公衆對科學共同體價值理念、行為規範的欣賞、尊重、接受甚至模仿,使科學共同體内部文化中的關鍵内容成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促使小衆文化向大衆文化轉變,這實際上就是科學普及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科普僅僅局限于科學知識的普及實在是太渺小了,特别是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高高在上的以科學知識為主的科普,應該而且必然會轉向平權式的科學文化傳播,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态度、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的傳播。
另外,應注意科學共同體話語體系的大衆化。科學家的話語體系與社會公衆的話語體系,存在根本性的區别,這來源于原始思維向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轉變進程的差異。科學共同體話語體系向大衆話語體系的滲透擴張,一方面通過科學技術成果,已經滲入應用到人類生存的所有方面,科學文化成為人類生存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求科學家對科學的文化内容進行解釋闡發,然後通過大衆傳媒進入大衆話語體系,引導公衆思維方式的轉變。在後進國家中,當這種移入的科學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碰撞後,會形成一種新的科學文化,它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一種大衆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國别特征。
夯實我國的科學文化基礎
由于現代科學移入中國的時間尚短,中國在培育科學文化存在許多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健康發展。有學者認為,中國科學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科學價值觀不健全不完整,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讀”,為的隻是“千鐘粟、黃金屋、顔如玉”的價值追求;二是科學思維還沒有建立起來,傳統文化中“述而不作”的研究方式,以及排除異己、壓抑個性的社會文化氛圍,束縛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三是對科學應用的規範還存在缺失。
我個人認為,科學文化發展滞後對中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就是,中國的科學家們迄今未能提出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的重大科學理論假說或者科學思想,做“metoo”的工作多,做“mebetter”的少,做“mefirst”的更少,而能提出教科書級重大原創理論的幾乎沒有。
産生這種現象的科學文化方面的原因就在于,一些科研人員在科學價值觀上過分看重科學技術的功利性,缺乏探索科學真理的激情,往往放棄許多看似無用的探究,也缺乏堅持科學真理的執着;同時,在思維方式上尚未完成從原始思維向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的轉變,看重經驗積累,長于模仿和跟蹤,拙于從觀察實驗和邏輯推演中獨立自主作出判斷,提出理論假說;而在行為規範上,缺乏嚴格訓練和養成,沒有形成良好的科學傳統,科學研究中的師生傳承關系若有若無,缺乏學派規制,有助于維護科學活動自主性和實現科學活動目标的科學活動行為規範還未能成為普遍自覺接受的科技界共識,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在成果應用中都存在失德失範現象;此外,在科學文化的大衆化上,盡管不缺乏社會公衆對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對科技人員的尊崇,但科學共同體的文化還遠未成為社會公衆能夠理解、欣賞、接受并加以模仿的社會化大衆文化。
科學文化既不虛無缥缈,也不随處示形。對于科學共同體來說,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科學家們生活于其中、享受于其中;對社會公衆來說,它是普通社會文化中的一股清風,不斷吹拂着科學人乃至社會公衆的心靈,引導着人們求真創新、向美向善。科學文化引導我們相信和堅持什麼,反對和放棄什麼;科學文化也教導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打開窗口、拓寬視野。有什麼樣的科學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科學視野和研究境界,就能提出什麼樣的科學問題、确定什麼樣的研究方向;科學文化還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既告訴我們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還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正是有了良好的科學文化傳統和習俗,我們才能夠真正攀上巨人的肩膀,走向世界科學舞台的中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文化決定着科學家的視野和眼界,決定着科學家發現問題的路徑和方式,決定着科學家研究問題的路徑和結果。有什麼樣的科學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科學視野和科研境界,就能夠發現并提出什麼樣的科學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夯實科學文化基礎。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1日10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