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距今已經半個世紀五十多年了,當年農村很多老物件現在都成了文物,六七十歲以上的農村老人,看見它們倍感親切,滿滿的都是回憶和鄉愁。今天給大家分享七十年代農村用過的8種老物件,看看你認識幾種?使用過幾種?
一、七十年代的“饸烙床”(壓饸烙機)
上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方農村使用的壓制饸烙的機器。主要壓白面饸烙和紅薯面饸烙。這種木頭做的饸烙機,比較簡單。一個木架,木架橫闆靠近頭部鑿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孔,孔的底部安裝一個鑿有很多小孔的鐵片,橫架的上面安裝一個木杵,木杵直徑大小和下面的圓孔和方孔相配套,和汽車引擎的活塞和缸筒一樣。
使用的時候,将和好的面放進圓形或方形孔内,然後一個或幾個人壓杆,饸烙面就會從下面的鐵片小孔内被壓出來。
不同的是,壓白面饸烙,是和好的生面,要把饸烙機放在爐子的開水鍋上面,要把饸烙面壓進滾開的水裡煮熟才能吃。而壓紅薯面饸烙,要先把紅薯面蒸熟,然後放進饸烙機面孔種壓,壓出來放入調料就可以吃,也可以儲藏起來,等吃的時候,再放鍋裡炒熱再吃。我老家農村六七十年代大多數家庭都有這種木制饸烙機。
二、做鞋的鞋樣
六七十年代,農村人穿鞋都是自己做,做衣服做鞋是過去勞動婦女一項很重的家務活。全家的鞋都要婦女來做,所以,那時候,十四五歲的女孩子就開始學習做衣服做鞋。布鞋的部件有兩個,一個是鞋底,一個是鞋幫。無論是鞋底還是鞋幫,先用紙剪個鞋樣,然後把麥子的根葉放在鍋裡煮爛,再撈出來攤到一塊闆子上,抹平抹薄,曬幹後,就可以用來照着紙鞋底、鞋幫的樣本剪鞋樣,我們當地農村叫“個别”。鞋樣剪好後,就可以用布來納鞋底做鞋幫了,鞋底和鞋幫做好後,把兩個組裝起來就是一雙成品鞋。
三、納鞋底的用的錐子
上圖是六七十年代家庭婦女納鞋底使用的錐子。我們知道,農村人做的布鞋俗稱“千層底”,意思就是為了結實耐穿,鞋底要用很多層布,因為厚,所以,僅靠手的力量不能把針穿透鞋底。需要錐子這樣的工具。納鞋底的時候,先用錐子把針眼部位紮透,然後再用針納鞋底,這樣就比較輕松。現在農村人也買鞋子穿,穿布鞋做布鞋的家庭不多了,所以,這種錐子也很少使用了,我隻見過在中高考監考人員封卷子的時候使用。
四、六七十年代農村使用的鞋拔子
有人可能把上圖可看成了木勺子,其實這是六七十年代農村使用的鞋拔子。鞋拔子是幹嘛用的呢?就是穿新鞋的時候需要使用。因為,剛做的新鞋一般都很難穿上,就把這個鞋拔子插進鞋後跟往外撐一下才能穿上。鞋拔子的樣式有很多,除了木制的,還有金屬制品,一般都是富裕人家才買得起。
有人說,為什麼不把布鞋做大一點?不行,如果新鞋比較大,很容易穿上,那很快就會被撐大,就會太松,走一步鞋就會掉。新鞋很近,但穿一段時間就會合腳。
五、制作土坯的木框
如果隻看上圖這個木框,很多人肯定認不出這是什麼東西,幹嘛用的。其實,它就是過去六七十年代以前農村人蓋房子或者壘牆打土坯用的模子。它是一個長方形木框,一頭是固定的,另一頭是一個擋闆,嵌在兩邊的木槽裡,擋闆後面還有一個木頭,是卡在方框的這一頭兩根豎闆上,用來固定方框的。
打土坯時,先把方框放好,插好擋闆,再固定好方框,然後在方框内撒上柴灰或者白灰,填好濕潤的土,用石頭杵夯實,再将木框取掉,土坯就制好了,用手端起來摞好,曬幹就能用。打土坯是一種力氣活,也是一種技術活,技術不好的能打好,卻端不起來。
六、打土坯的石頭杵子
上圖就是過去六七十年代農村人打土坯用的石頭杵子。鑿一個重量在30斤左右的方形或圓形砂石,一面鑿個洞,再做一個丁字形木頭手把,固定在石頭上面的孔内,打土坯時,手抓把柄,上下砸土,直到把模子裡的土夯,把表面夯平夯實為止。打好一個土坯大約需要上下來回砸二三十下,是一項重體力活,那時候,一個土坯一分錢,有專門的四處打土坯為生的農民。
七、壘牆的土坯
上圖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土坯牆。将打好曬幹的土坯一層層壘起來,中間隻用泥巴粘合。蓋房子的土坯牆表面還要用泥巴抹平,抹光,然後再用白灰刷過;壘豬圈或其它圍牆不需要在表面抹泥巴,上圖就是。土坯房隻要有立木框架,也可以百年不塌。
各位朋友,以上六七十年代使用過的七種老物件,你認識幾種?使用過幾種?見過認識5種以上的應該是老農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