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虞世南寫蟬的古詩有幾首

虞世南寫蟬的古詩有幾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6:24:12

如果要用一個聲音來代表夏天,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蟬聲了。碧綠的樹梢上,人們總能聽到蟬連續不斷的唧唧的鳴叫。有時候它很聒噪,吵得我們難以入眠,但更多時候,我們把它視為夏天的象征。因為到了秋天,蟬就很少鳴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蟬”這個成語。由于蟬獨特的生活習性,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樂于把蟬作為描寫或歌詠的對象了。

《莊子》曾說過:“蟪蛄不知春秋。”就是說蟬壽命很短,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存在,所以很多文學家把蟬作為感歎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意象。

虞世南寫蟬的古詩有幾首(虞世南的蟬為什麼被稱作大唐的第一詠蟬詩)1

初唐名臣虞世南所作的一首詠物詩《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曆經南朝陳、隋、唐三朝的傳奇人物,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在文詞上絕頂的造詣。古代關于詠蟬的文學作品很多,但是最早把蟬作為寄托心志的歌詠對象的,應當數這首詩。古人喜歡詠物,唐朝詩人也将詠物詩推向一個頂峰,技法純熟、氣象萬千。虞世南的《蟬》,無論從創作時間還是藝術水平來說,都可以稱作大唐的第一詠蟬詩了。

這首詩從開篇就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刻劃了一隻儒雅風流、不染世俗的蟬。“垂緌飲清露”,垂緌,是古時候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這裡指代蟬的觸須,好像那垂下的帽帶。蟬兒栖息在高高的樹梢上,以清澈的露水為食。詩的第一句,就把一個士大夫形象的品性高潔的蟬,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了。那麼,蟬在樹上都做些什麼呢?“流響出疏桐”,流響,是指傳播得很遠的聲音。這隻蟬很特别,它在高大的梧桐樹中發出綿綿不斷的鳴叫聲,即使是很遠的人都能夠聽到它那嘹亮的聲音。

接下來,詩人要向讀者解答蟬聲遠播的秘密了。“居高聲自遠”,是因為它身處高位,所以聲音自然能夠傳到遠方。“非是藉秋風”,詩人在最後一句着意強調,蟬聲絕不是借助風力的傳送。這兩句還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非是藉秋風,居高聲自遠”。因為使用了倒裝,強化了蟬居高的特點,也讓文字不同尋常,更具有詩意的美感。

虞世南寫蟬的古詩有幾首(虞世南的蟬為什麼被稱作大唐的第一詠蟬詩)2

既然這是一首詠物詩,那麼虞世南絕不是單純地描寫一隻蟬的生活習性,而是通過蟬的形象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這隻蟬垂觸須、栖高處、飲清露、出流響,字字在描寫蟬的特點,卻處處暗含着象征的意味。垂觸須,象征着地位顯赫的達官貴族;栖高處,象征着德行高潔的君子;飲清露,象征着言行清高,不随世俗而改變;出流響,象征着美好的聲名遠播天下,具有教化他人的力量。

最後兩句又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一反常态,認為蟬聲不是依靠風力,而是因為自己身處高位,所以一言一行才會那麼引人注目。他是在告訴世人:自身修養高尚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憑借,比如權力、金錢、貴人,自然就能聲名遠揚。在詩人看來,精神的高度遠比現實的高度重要,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人成為世人景仰的君子。

不難看出,詩人由衷地喜愛筆下的這隻蟬。而實際上,他在創作這隻蟬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形象融入其中,也就是以蟬自比。史料記載,虞世南外表看上去有些怯懦,弱不勝衣,正像蟬一樣弱小。但是他為人博學多才、清高耿介,深得唐太宗的器重。他一生也算是富貴顯赫了,但是真正讓他備受景仰的,不是高官厚祿,而是他的德行和才學。

虞世南寫蟬的古詩有幾首(虞世南的蟬為什麼被稱作大唐的第一詠蟬詩)3

虞世南這一生到底做了哪些事,能夠配得起詩中蟬的形象呢?百善孝為先,虞世南首先是個有名的大孝子。虞世南從小就被過繼給叔叔,但是親生父親去世時,年幼的他為父親守孝,因為悲傷過度,身體瘦弱得幾乎承受不住衣服;後來他的叔叔被亂兵抓捕,歸期不定,他剛脫下孝服,又繼續穿布衣、吃素食,直到叔叔回家才換下布衣,開始食肉。

到了隋朝,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來到京城,他們的文名遠播,被人比做西晉的陸機、陸雲兄弟。但是他們生活清貧,還是晉王的隋炀帝慕名招他們做官,虞世南以照顧母親為由拒絕。哥哥虞世基因為依附隋炀帝而顯赫一時,吃穿用度堪比王室。虞世南則繼續安貧樂道,不為名利所動。後來隋炀帝遭遇江都兵變,被宇文化及所殺,虞世基也受到牽連要被處死。虞世南為了救哥哥,不惜放下身段,在宇文化及面前痛哭哀求,為兄請命。

後來到了唐朝,年邁的虞世南成為唐太宗身邊的重要文臣,和房玄齡一同掌管文書。虞世南還是個不可多得的诤臣,時常和唐太宗讨論曆代帝王施政的得失;如果唐太宗言語有不當的地方,他也會毫不猶豫地直言規勸。虞世南八十一歲去世時,唐太宗更是難過地哀哭不已:“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缺,無日暫忘。如今他去世了,朝廷上下,再沒有這樣的名臣了!”

或許是受到虞世南的影響,後來的唐朝詩人也開始創作詠蟬詩,比較著名的有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隐的《蟬》。駱賓王筆下的蟬,同樣用比興手法,反映了詩人的志向和人生經曆;李商隐筆下的蟬,變成和詩人對話的拟人形象。這三首共同被譽為大唐的“詠蟬三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