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我們身邊,自卑的人特征通常也十分明顯,他們不喜歡成為焦點,善于隐藏和僞裝自己。
内在的矛盾驅使他們在采納他人意見的同時卻又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對于骨子裡自卑的人來說,在某些階段、某個時刻,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都是常有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以上的幾點特征,這些自卑到骨子裡的人,性格也就成了他們人生中很大的一個缺陷,而且這份自卑常常植根在内心深處難以消除,在漫長的人生中,他們無論面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得畏首畏尾,反反複複進行自我懷疑,最終錯失妥善解決問題的良機。
因為時常沉浸在庸人自擾的擔憂之中,他們也很難從生活中體會到溫暖和善意,習慣性地将自己封閉在狹小的空間之中,這一切都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對于大多數嚴重的自卑者來說,他們的一生仿佛是一場修行,因為他們總是在用自己性格中的特質來懲罰自己,盡管在具體生活中的表現林林總總,但大緻也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方法:
一、自我攻擊
所謂自我攻擊,指的是個體以自我生命有機體為代價來尋求自我解脫的情緒發洩方式,常表現為對自己的刻薄、貶低、侮辱和羞辱。在心理學上,自我攻擊常常是自卑的外化體現。
很多自卑到骨子裡的人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當下的行為和心理狀态是自我攻擊,自卑的人由于對自己的不自信或者是自我能力的局限,不會斷地想要去提升、證明自己,但在自卑的心理狀态影響之下,他們會極端地深化這種行為,使得他們更加自卑、更加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甚至反感和厭惡現在的自己。
同時自卑的人也會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他們難以接受自己的不足,過度的自我攻擊也會使他們喪失自我感受,對自己進行不良的自我評價,貶低個人自尊,從而影響個體适應能力。
無疑,因為自卑而導緻的自我攻擊是一種非常痛苦、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的行為。而自卑的人如果想要從這個怪圈中跳脫出來,真正地接納自己,與自我和解,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正視自我,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要對自己敞開心扉,回歸真實的自己,做自己的朋友。
二、疏遠他人
自卑的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會用破壞自己的人際關系,讓别人遠離自己的方式來懲罰自己,這一點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費解,畢竟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良好的人緣,讓别人同自己親近,為什麼還會有人想要破壞自己的人際關系,讓别人遠離自己呢?
但事實上,這和自卑的人内心的潛意識有關,潛意識層面的想法和我們的意識往往是相反的,對于自卑的人來說,他在意識層面也想被人愛,也想獲得好的人際關系。
但潛意識裡,他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因為自己是如此的糟糕,理應受到懲罰,為此他就會讓别人遠離自己,具體就是他會無意識地做一些看似合理的事情,最終破壞掉自己的人際關系,使得别人遠離自己。
很多自卑的人給自己下的定義都是性格内向、話少、不合群、不擅長交際,他們在每一個熱鬧的場合都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沒有存在感,沒有價值體現,害怕被關注,這種潛意識中逃離人群的想法無疑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使得他們的人格在自卑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顯得畏畏縮縮。
對于自卑的人來說,可能疏遠他人這一點在讀書時期還不會表現出太多的差異性概念,但伴随着年齡的增長,無論是婚姻還是工作的狀态都會使得他們與别人拉開距離,從而封閉在一個人的生活裡。
三、過度勞累
自卑作為一種自我感知,也是一種自我評價,他們無意識懲罰自己的行為常被看作是“自虐”,他們也深知這種行為模式給自己帶來的困擾,但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組織的調查研究顯示,7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那些因為自卑而無法找到發洩出口的能量和情緒聚集在身體裡,表面上看來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勤奮努力,可實際上卻是在過度透支自己的身體。
自卑的人常通過連續幾天通宵工作不休息,或者是過度使用自己的眼睛,一直盯着電子屏幕或者手機,本質上都來源于他們内心的自卑,他們從小就沒有被憐惜和疼愛,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呵護和保護。
因為潛意識層面對自己的厭惡,連帶着也不喜歡自己的身體,解決的唯一辦法就在于察覺自己的情緒,要知道,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最忠誠的朋友,它一直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醒我們看看問題的根源,它是幫助我們覺察最好的夥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卑也不一定都是壞事,有些人被自卑折磨得越來越糟糕,可有些人卻因為自身的存在而變得越來越優秀。
能量有正負之分,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皆可利用,隻要掌握好方式和計量,達到想要的結果并不算難。這就像表揚可以使人進步也可能使人驕傲,批評能夠令人退縮亦能激發前進的動力。
因此,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逐步走出自卑情緒的良藥,要相信自己的存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心理學上有關于自卑的定義是:對現狀的不滿足,和對更高狀态的追求,因此何必苦惱呢?如果能夠反客為主,相信自卑反而會有助于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好運來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