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寫道,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隻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因而開此主題,記錄一下我和洋參先生的“吃喝”日常。
先來闡明一下我們在廚房的分工:洋參先生掌勺,我打雜(因為廚藝太差了哈哈)。
1.從淡水魚吃到海魚。
前段時間因為身體不适,開始關注起飲食。讀了一本書——《吃出自愈力》,邊讀邊埋頭做筆記,還未讀完全書,就抓住了精髓,總結為一句話:什麼都要吃,營養才均衡。
于是我們開始“獵食”之前吃得比較少的海魚,譬如最近吃的馬鲛魚和三文魚。
以魚蝦為食的馬鲛魚渾身肥滿,肉質細膩。三文魚則肌肉發達,肉質更有彈性。
因為買的都是切好塊的魚扒,主要用來香煎,不用加太多的調味料,就很好吃了。
2.家鄉和童年的味道。
落葵,别名潺菜、木耳菜。
小時候家門口有個小菜園,從小看着奶奶在菜地裡忙活,我也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摘菜擇菜。
每到盛夏,菜園附近就有許多野生的木耳菜。肥嘟嘟的葉片,翠綠油亮,看起來就很好吃。于是我常将“魔爪”伸向它們。
如今又到了木耳菜的季節,菜市場裡到處可見。
買回來一把,清炒即可,滑嫩多汁,清香可口,童年的記憶瞬間鮮活起來。
3.一碗認真的蛋炒飯。
平時兩人吃飯,幾乎不會剩菜剩飯,偶爾一次的剩飯,打開了洋參先生愛上蛋炒飯的大門。
将蛋液打入剩飯中,充分攪拌,讓每一粒米飯都被蛋液包裹。鍋中油熱後,倒入其中,小火翻炒,再加入生抽、蔥花進行調味即可。
取名為“洋參牌蛋炒飯”,松軟,噴香,已多次複購哈哈。
4.酸酸甜甜就是我。
汪曾祺先生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
抱着“都去嘗嘗”的心态,我下單了兩個西柚。
果皮薄,果肉粉紅,略有清香,顔值很高,味卻極酸。
硬着頭皮吃完,阿Q精神已不管用,都去嘗嘗,已經嘗過了,以後應該是不會再和西柚見面了哈哈。
5.坐在小卡座裡吃日本料理。
周末打卡了沒去過的元氣壽司店。服務員說隻剩卡座了,看了一眼,很緊湊很日式,正合我意,于是歡喜地坐下了。
日式炒烏冬、日式炸雞,蒲燒鳗魚壽司、三文魚壽司、北極貝壽司、鵝肝壽司,份量剛好吃得很滿足。
以前喜歡去吃過的店,現在喜歡去沒吃過的店,不管遇見的是驚喜還是驚吓,都是生命中的新體驗,真好。
最近在家做飯多,出去吃飯少,窩在沙發上看着電視,廚房裡是洋參先生有條不紊做着菜的身影,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想,洋參先生也是很喜歡這樣的日子的,因為他總會跟我分享新學會每道菜的喜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