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外國一直以來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男左女右。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連結婚紀念照,也是男的站在左邊,女的位于右邊。如果颠倒了位置,往往會被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
這種習俗雖然早已約定俗成,但你知道這種習俗怎麼産生的呢?
首先,在中國古代,先人們認為宇宙世界無非陰陽兩極。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在這個基礎上,以大、長、上、左為陽,以小、短、下、右為陰。男以陽剛為陽,女以陰柔為陰。以天人合一的觀點,男就應該在左,女就應該在右,即所謂“男左女右”。
基于這個認知,“男左女右”也衍生到了中醫理論,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亦是男左女右。而男子調理身體大多以壯陽為主,女性調養也以滋陰為主,同樣的病因,不同性别開出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子。
對于“男左女右”的來源還有一個說法是,相傳盤古開天辟地之後,其身體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其中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以日神伏羲代表男性,以月神女娲代表女性,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男左女右”。
然而,“男左女右”真的這麼簡單嗎?
顯然不是的!
雖然古代的陰陽論,和“盤古開天辟地”确實對“男左女右”習俗的形成産生了影響,但卻不是決定性的。本質上“男左女右”是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等級秩序下的産物。
中國古代,等級觀念非常森嚴。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家鼓吹“三綱五常”,其中“三綱五常”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倫理作為封建社會秩序的基礎。這這個基礎上,不管是東西南北,還是上下左右都有着深刻的等級含義。
皇帝坐北朝南,面南而坐,以南為尊;而朝北則象征失敗、臣服,所謂“敗北”便是如此。東西則以東為尊,西為卑,所以有“東宮太子”而絕無“西宮太子”之說。
舉了例子,清朝的慈禧太後雖然權傾天下,但也不過是西太後,原因就是她不是鹹豐皇帝的正室,而慈安太後才是鹹豐的正室,為東太後,地位更加尊貴。
東太後慈安雖然年齡比慈禧還小兩歲,但因為它是明媒正娶,用皇家儀仗擡進的紫禁城,而慈禧進入紫禁城之初不過是妃子,即便之後母以子為貴,升為皇貴妃,乃至最後的西太後。在地位更加尊貴的慈安面前,她隻能自稱“妹妹”,受到了制約,直到慈安暴斃之後,才算大權獨斷,坐穩位置。但這個“西”也成為她一生的心病。
由此看來,左右其實更是代表身份尊卑,那麼為什麼左就是尊呢?
事情不能這麼理解。
在古代中國,“左”尊還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時代,存在着不同的規定。周朝、西漢時期以右為尊,秦朝,已經東漢至隋唐兩宋時期,以左為尊。元朝是蒙古人又以右為尊。明朝朱元璋恢複舊制,以左為尊,清朝沿襲。
我們所習慣的“男左女右”,其實從明朝“男尊女卑”延續流傳下來的。古代封建社會一直以男尊女卑為主流思想。而對應在“左尊右卑”的秩序下,也就形成了“男左女右”的習俗。其實放在周朝、又或者西漢或者元朝,那又變成了“男右女左”了。但絕不能以為那個時代女性地位有多高。
有趣的是,與“男左女右”相互映襯的是,衣服鈕扣設計卻大相徑庭,“女左男右”。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古代服裝是沒有鈕扣設計的,紐扣源于西方服裝。早在公元13世紀前,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紐扣的設計,但初時人們隻是把它作為裝飾品釘在男人們的衣服上。因為美觀大方,喜好華服的女性也偏愛上了紐扣設計。
由于生活習慣不同,男人們的服裝在裝束打扮時以實用為主,不用依賴他人便可穿戴,而女性尤其是貴婦階層,則更注重華麗的裝飾設計,這也導緻貴族女性服裝大多需要傭人幫助梳妝打扮。為便于女傭人與女主人相對而應用右手系鈕扣,将鈕扣釘在左邊的。
男性把鈕扣釘在右邊,則因為男性大多好鬥,随時都有戰鬥的可能。為了保護持武器的右手免遭寒凍,将鈕扣釘在右邊,以随時可以把右手插伸進衣服内取暖。
除了傳統服裝,如今大多數國家的服裝都受到了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所以男右女左釘鈕扣,不是中國的傳統,而是繼承西方中世紀的做法而已。
當然,現在是21世紀了,這種“男左女右”又或者“男右女左”的文化已經逐漸被淡化,在全球“平權化”浪潮下,如今女性擁有着從未有過的經濟主動權和話語權,“男尊女卑”已經成為了渣滓掃到了角落之中。她經濟的一枝獨秀更讓“女尊男卑”成為新的趨勢。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看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