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把互聯網玩明白的人

把互聯網玩明白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5:14:54

把互聯網玩明白的人(在互聯網的讨論場上)1

《理性思考的藝術》,[美]瓦爾特·辛諾特·阿姆斯特朗著,孫唯瀚譯,理想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1年7月版

“網絡噴子”的存在,讓理性讨論不再可能?

災害威脅着我們的世界——戰争持續不斷;恐怖主義屢見不鮮;移民尋求庇護;貧窮問題日趨極端;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種族緊張局勢不斷加劇;女性遭受虐待;氣候變化危機迫在眉睫;疾病肆虐;醫療費用飙升;學校環境日漸惡化;新聞讓我們不堪重負,意志消沉。

這些危機的範圍廣泛,規模巨大。由于各種危機極為龐雜,如果沒有廣泛的合作,這些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事實上,真正的解決辦法需要不同群體之間的合作,這些群體在信仰和價值觀念上可能存在沖突。好戰分子需要停止戰争,種族主義者需要停止歧視,無知的愚人需要了解基本事實。

除此之外,對于我們這些既不是好戰分子也不是種族主義者或愚人的人,盡管我們之間存在分歧和異議,但也需要共同努力。除非一批目标和預設不同的國家,在難民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法上達成一緻,然後一起說服每個人都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否則難民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除非全世界各國都承認氣候變化問題的存在,然後減少本國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氣候變化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除非每個國家都拒絕向恐怖分子提供安全庇護,否則恐怖主義就不可能被徹底消滅。僅僅靠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決定應當做些什麼,然後單獨行動,是永遠不夠的。他們還需要說服更多人或更多國家加入進來。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不太明顯的是,為什麼有智慧和愛心的人不這樣做?為什麼他們不合作來努力解決這些共同問題?當代科學賦予了我們學習、交流和控制未來的非凡能力。然而,我們卻沒有妥善運用這些能力。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此之多,我們所做的事情卻少之又少!即使一些不幸的群體受到的傷害比其他群體大得多,但這些同樣的問題對争論雙方的每個人來說都有害。

然而,各國的政治家,甚至同一國家的政治家們,對這些問題卻是牢騷滿腹而不是攜手合作,暗中破壞而不是大力支持,幹擾打斷而不是耐心傾聽,劃定界限而不是做出妥協從而達成共識。政治家們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還在增加問題,或者他們明知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案會被對手立馬拒絕卻還在這樣做。當然,也存在一些例外—特别是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這體現了各國如何通過共同努力解決問題,但這種合作實在是太少了。

不僅在政治上是如此。臉書(Facebook)、Skype、Snapchat、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使全球各地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容易得多,而且的确有許多人花了很多時間與朋友聊天。盡管如此,這些交流幾乎隻出現在具有相似世界觀的盟友和小圈子中。此外,互聯網上的論述水平也達到了新的低點。許多複雜的問題被簡化為140個字符的推特(Twitter)文字或更短的話題标簽和口号。即使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推文和博客文章,也經常受到“網絡噴子”(internet troll)的蔑視、嘲諷、取笑和謾罵。溫和的意見在網上遭遇到的是故作機智的過度侮辱,這些言論還故意傳播對他人意見的曲解。網絡讓大量批評者更容易快速、惡毒且不假思索地進行攻擊。

把互聯網玩明白的人(在互聯網的讨論場上)2

《社交網絡》劇照

這種新媒介和新文化鼓勵人們在網絡上發表咄咄逼人的激烈言論,而不是謙遜平和的表達,這使得幾乎沒有人願意再表現出關心他人或謹慎行事,重視公平或事實真相,以及表現出值得信賴或深思熟慮。網絡上空洞無物的花言巧語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點贊”,而理性思考卻得到越來越多的“不喜歡”。本應是我們工具的媒介,卻塑造了我們的行動和目标。

當然,這種黑暗的圖景并非總是如此,然而,這種描述有時候的确很準确,而且特别常見。這些不同的問題,有許多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同一個問題——人們缺乏相互理解。有時候,人們避免與對手交流。即便他們進行交談,也很少會就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因此,他們想不明白為什麼别人會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政治家們不能齊心協力工作,至少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理解對手。如果不理解為什麼必須要承擔一些責任,那麼他們永遠都不會同意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職責。

以上缺乏相互理解的情況,有時可能是由于世界觀不一緻或對雙方沖突的預設而導緻的無法理解對手。然而,政治對手間往往甚至都不去嘗試理解對手,其中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與對手接觸以及保持公允,對他們來說無法取得個人或政治利益。事實上,他們往往都帶有強烈的動機,既不去接觸對手,也不去公允地對待對手。推特用戶和博客博主之所以在互聯網上口無遮攔地發言,是因為他們的目标是為他們的笑話和嘲諷博得“點贊”。要是他們在互聯網上嘗試保持理性客觀地看待對手的觀點,就很少會獲得如此強烈的反響。既然他們認定自己的嘗試一定會失敗,而且得不到任何回報,那麼他們又何必去嘗試理解對手呢?誠然,在推特和互聯網上的确存在許多有趣而有見地的對話,但大量潛伏的“網絡噴子”也吓跑了許多潛在的内容創作者。

當他們放棄理解對手時,他們就會轉而故意誤解和曲解對手。對一個問題存在巨大分歧的雙方,反複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手,然後再反駁或打趣道:“我無法想象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當然,他們無法想象對手為什麼會這樣想。他們之所以這樣編排對手的觀點,正是為了讓那些觀點顯得愚蠢。他們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正在歪曲對手的觀點,但他們對此并不在意。他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說服對手,也不是要理解對手的立場。他們隻想通過辱罵對手來取悅贊同自己的盟友。

這些态度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聯結與合作。人際交流變成了:你堅持你的立場,我堅持我的立場。我無法理解你為何會如此盲目,你不知道我為何會如此固執。我不尊重你的觀點,你也以牙還牙。我們互相謾罵,互相鄙視。我不想和你見面,你不想和我打交道。我拒絕妥協,你也是如此。我們都不願意接受任何一種有可能的合作。任何事情都沒有一絲進展。

在互聯網的讨論場上,為何我們經常理解不了對方?

我們怎麼會掉入這個文化深洞中?我們如何才能爬出來?當然,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很複雜。像文化這樣範圍廣闊又錯綜複雜的事物,必然存在許多的方面和影響。這些問題不應過于簡單化地一概而論,但如果要一下子面面俱到地讨論所有這些複雜的問題,就會令人感到力不從心。因此,這本小書将隻強調并探讨這個問題的一部分。我之所以着眼于這一點,是因為它常常被人們忽視,還因為它是根本性的問題,同時它也在我的專業知識範圍之内,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的生活中為此做些什麼,而不必等待政治家和文化領袖采取行動。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着手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為自己支持的觀點給出理由,也不再為反對的立場尋找理由了。即使他們給出和接受各種理由,也是以一種充滿偏見且缺乏批判性的方式進行的,故而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辯論雙方任何一方的理由。這些人也常常宣稱,他們的立場已經足夠明顯,以至任何知道他們在說什麼的人,都會同意他們的觀點。

如果真的是這樣,對手一定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甚至在對手開始說話之前,這些人就已經自信地認為,他們的對手一定都思維混亂或得到了錯誤的信息,甚至是一群瘋子。他們貶低對手,稱對手愚蠢到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理由支持自己的觀點。然後,他們又陰陽怪氣地認為,無論怎樣,理性思考都不會有任何好處,因為他們的對手隻受情緒的驅使——恐懼、憤怒、仇恨、貪婪或盲目的同情心,而并不在乎真相或對自己這方來說很重要的價值觀。因此,選舉的決定性因素是誰得到了最多選民的支持,而這也許是取決于誰創造出了最振奮人心或最幽默的競選廣告和口号,而不是誰為自己的政策給出了最有力的支持理由。這種策略無法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把互聯網玩明白的人(在互聯網的讨論場上)3

《網絡謎蹤》劇照

我們需要闡述和理解雙方的理由。我們需要向對方給出支持我們觀點的理由,并要求他們也給出自己的理由。如果不就理由進行交流,我們就無法理解對方。如果不理解對方,我們就不知道應當如何妥協或合作。如果沒有合作,我們就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糟。

我們該如何增進理解,進行理性讨論?

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為我們指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們都需要更多、更好的溝通。這其中關鍵的一步是少妄下論斷,多提出問題。而最有用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相信自己所信的事情,以及我們的提議将如何實現。這些問題需要人們給出各種不同的理由,所以我們尤其需要學會如何要求對手給出理由。不過,僅僅提出請求本身還遠遠不夠。如果沒有人能夠給出理由,那麼即便是提出給出理由的請求也無濟于事。回答應當以論證的形式來表述我們的理由。因此,我們要學會當被要求給出理由時,如何給出适當的論證,如何理解他人的論證,以及如何發現自己和他人論證中的弱點。我将在下文中開始嘗試給出這方面的一些内容。

這些内容需要從大緻了解什麼是理由和論證開始。第六章将更詳細地闡述這方面的内容,但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擯棄一些常見的誤解。許多人誤以為理由和論證是戰争中的武器,或者至少是辯論等競賽中的武器。這與我在這裡所講的内容相去甚遠,因為戰争和競争并不能幫助我們齊心協力解決問題。

恰恰相反,我所講的理由和論證,是一種增進相互理解的嘗試。當我給你一個理由來證明我的主張時,我的理由會幫助你理解為什麼我相信我的主張是對的。同樣,當你給我一個理由來證明你的主張時,你的理由也會幫助我理解為什麼你會相信自己的主張。我們的理由能夠實現這些目标,而且根本不需要說服對手去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可能還會繼續保留分歧,但這至少讓我們更理解對手。正是這種相互理解能夠讓我們攜手共進。

同樣的目标還可以通過給出另一種理由來實現——解釋某事發生的原因。了解某個事件将會發生,比如日食,對我們來說還是很有用的。這種知識能夠讓我們去觀看日食。然而,這并不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會出現的日食。如果我們不了解日食發生的原理(而且還缺乏更多的信息),我們就無法搞清楚日食究竟會在何時發生。為了預測未來,我們需要解釋或解釋性的理由來說明為什麼某些事件會在現在發生。而且我們的确需要有能力預測未來,以便決定哪種提議會(在未來)成功地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解釋性的理由,因為這樣我們可以更富有成效地共同努力。

正因為我們需要理由,我們也需要論證。在此,我要讨論的論證并非口舌之争,比如,夫妻或政敵之間通過相互大喊大叫來“一論高下”。我在此所講的論證,要比那些口舌之争更具有建設性。粗略地講,當且僅當某人(論證者)提出一個主張(前提),以此作為支持另一個主張(結論)的某種理由,這才是做出論證。理由就是前提,而論證則是把這個前提作為理由提出來。論證的目的是向聽衆陳述理由,從而增進聽衆的理解,讓他們明白結論為什麼是對的,或論證者為什麼相信這個結論。

這個定義排除了一些經常被稱為“論證”(argument)的東西(比如罵人),也涵蓋了一些通常不被視為“論證”的東西(比如解釋)。這個定義從未試圖囊括“論證”一詞的常見含義。盡管如此,這個定義還是指出了我們需要的東西,以便相互理解和共同努力。

把互聯網玩明白的人(在互聯網的讨論場上)4

《社交網絡》劇照

雖然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論證,但我們不應該終日都在争論(argue)。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休息。此外,論證并不是我們需要的一切。當聽衆不接受這一套時,論證就沒有什麼用,所以我們還需要學習社交技巧和慣常行為,以便聽衆能夠接受我們的觀點。我們需要學會謙虛(或不宣稱自己掌握全部真理)、親切(包括向對手好的觀點讓步)、耐心(在等待聽衆認真思考我們的觀點時)和寬容(當對手拒絕向我們的好觀點讓步時)。雖然還需要更多東西,但論證在一個更大的體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這個體系能夠解決或至少減少我們文化中的一些問題。即使論證本身不足以解決我們的問題,但它依然非常必要。

理性思考和論證常常被當作情緒的敵人,但這是另一個要避免的誤解。理性常常引導着情緒,比如,一個朋友背叛的證據會讓我對這個朋友感到憤怒。事實上,情緒可以被當作我在此使用的廣義上的理由。當我和某人在一起時我感受到了愛這一前提,是我願意和心愛之人在一起,并且相信這段時光會非常美好的理由。當我開車速度過快時我感受到了恐懼這一前提,是我不開那麼快,并且相信開那麼快很危險的理由。在這些情況下,情緒和理性并不矛盾,甚至二者可能都不分彼此。因此,強烈的感受可以是理性的。我們不一定為了運用理性思考和論證,就總去壓抑情緒、保持冷靜。

更廣泛地說,正是有些人對理由和論證存在誤解,才導緻他們對理性思考和論證冷嘲熱諷和蔑視。這種冷嘲熱諷和蔑視是造成問題兩極化(polarization)的部分原因。因此,學會正确理解并領會他人的理由和論證,有助于解決部分問題。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走出文化困境。

原作者 | [美]瓦爾特·辛諾特-阿姆斯特朗

摘編 | 徐悅東

編輯 | 張進

導語校對 | 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