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屬于靈長目動物。靈長目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 猴子一般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 (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
朝三暮四的來曆和一個故事有關。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老頭特别喜歡一種叫“狙”的動物,“狙”也就是猴子。跟咱們養寵物一樣,他在家裡也養了大大小小的一群 “狙”,人們都稱他“狙公”。可是,随着他家的“狙”越來越多,家裡的糧食供不應求,于是他就打算限制給狙的口糧。第二天,他就把家裡所有的狙召集起來開會,商讨減衣縮食的問題。一開始,狙公拿出來自己的意見:早上三顆橡子,晚上四顆橡子,大家覺得怎麼樣啊?衆狙一聽,怎麼早上才三顆橡子啊,這怎麼能夠吃呢?于是群情激憤,一個個龇牙咧嘴,上蹿下跳,站起來起哄抗議。狙公趕緊拿出他的第二套方案:早上四顆橡子,晚上三顆,這樣總可以了吧?衆狙一聽,哎,早上多加了一顆橡子!不錯不錯。于是大家都心滿意足地接受了這個方案。
這個故事是《莊子》中的著名寓言,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本來指跟狙公一樣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複無常。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衆狙所得到的橡子都沒有增加或減少,我們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不要被不同的形式所迷惑。
内容來源:《多彩漢語——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中華書局出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