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說到了我們應該擺脫一些負面的結症,這就需要我們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方向性的坐标,實現自我的價值。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潔癖症和自閉症的話題,環顧一下你的周圍,就可能有這樣症結的人,現在潔癖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
我們常說愛幹淨是好習慣,但是太愛幹淨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它就成為一種潔癖了,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講衛生而言達到了一種很苛刻的地步,那麼這就不是什麼講衛生了,而是自己的一種心理強迫。我在前面的節目中也談到過強迫症的話題,包括了一些行為上的強迫,比如出門時老是反複确認水電氣關好沒有,門鎖好沒有,嚴重的比如像開車,老懷疑自己撞着什麼沒有,這些都是強迫症的表現,而潔癖症在強迫症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幾乎占到了一半的比例。
這裡有個測試人的潔癖指數的題分享給大家:
送朋友禮物時,若能在包裝上多花一點心思,就可以使物品看起來更有價值,也更能表達自己的誠意。在各式各樣的包裝材料上,你認為下列哪一樣最不可或缺?A.緞帶花 B.精緻盒子 C.小卡片D.包裝繩與包裝紙
選擇A的人:你會在表面看到的地方下工夫,不太注重其他小節,隻要大體上很整齊、還算得體,那就足夠了。所以,你的潔癖指數是76%。
選擇B的人:你希望自己不管是在人前還是人後,都能表現出高雅的氣質。隻要看到哪兒有 一點污漬,你的心中就會覺得很不舒服,一定要立刻除去。無論是衣着打扮,還是辦公室的 座位附近,你都會詳加注意,随時檢查有沒有變得紊亂。在這樣嚴苛的要求下,潔癖指數高達 98%。
選擇C的人:你偏好在活潑的環境中工作, 那會使你的創意源源不絕。因為要保持熱鬧的氣氛,你的周邊自然就會塞滿了東西,因此常常給人們一種混亂的感覺。你的潔癖指數為 66%,算是常人标準了。
選擇D的人:你的審美觀與别人很不一樣,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你不在乎其他人是怎麼想的,即使你的生活方式很另類。整體看來還是相當潔淨,也很有個性,你的潔癖指數83%。
雖然說有些心理測試并不是有多準,但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做一些測試呢?就是因為它能讓人尋找自己的定位,看看自己歸屬在哪一類,幫人找到自身背後的心理,然後從中确定了自己的一些喜好、性格特質等。
在生活中有很多關于潔癖症的例子,比如這個人要求自己的床單很整潔,必須把床單和被套疊得非常整齊,這個大家也許覺得還能接受,但是關鍵在于他不允許床單有一丁點褶皺,隻要他一看到褶皺就會馬上去把它抹平;還有就是桌子上有水、小紙渣之類的,必須得馬上擦掉,保持桌面的光潔;甚至物品的擺放,他都要講究位置、順序甚至角度,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他每次擺放裝飾品的時候,必須要讓裝飾品之間的距離保持一緻,你就看他不停的在擺弄着,就差拿尺子來測量它們之間的距離了;
再有就是朋友來自己家裡,坐過的地方,等朋友走了他會反複的去擦,沙發坐過了他會把沙發套馬上洗了,他認為隻要出過門衣服褲子就會很髒了,包括對自己也如此;而潔癖症表現最多的就是反複洗手,就比如不願意在外面和别人握手,自己摸過什麼東西後都覺得不衛生,甚至嚴重的以至于因為反複的洗把手都給洗脫皮了,因為他會每次都抹上肥皂洗手液之類的,然後搓上幾分鐘,這樣反複洗幾次,一天下來洗幾十次手,不僅對自己這樣要求,包括對自己身邊的人也會這樣,比如看到你飯前便後沒洗手,他會不停的督促你洗;還有走路時看到了地上的痰,頓時就會覺得特别惡心,然後不停地要吐口水,就想把自己認為不幹淨的東西吐出來。
潔癖的做法确實是幹淨了,幹淨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健康對吧,而健康又為了什麼呢?生活,生活的本質是要人感到輕松快樂,但是潔癖症的做法的人一點都不會感覺到輕松快樂,而是覺得緊張、痛苦、覺得活得特别累。所以潔癖症是一種比較常見又頑固的心理問題。
就是潔癖症的人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強迫無奈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的存在,他們能夠意識到這些都是不應該出現或毫無意義的,但是又從内心湧現出強烈的焦慮和恐懼,非要采取某些行為來安慰自己,就象我們剛才舉的那些例子,他主觀上知道這樣做實際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就是控制不住的要去做,想通過這些行為對自己起一個安慰作用。
而現在對于一些有比較嚴重的潔癖症的人主要有系統脫敏療法:就是讓患者把自己害怕的東西和場景、經常做的事情,從輕度到重度寫出來,然後每天從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為,逐漸的減少次數,就比如逐漸地減少洗手的次數和時間。還有一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知療法:就是去教育糾正。找出潔癖的原因,用科學知識消除誤解。
比如象坐了沙發或者床單就馬上想去洗;或者整天反複去洗手,那麼在他們的心理根源一定是存在某種擔心,比如擔心病菌會傳染,然後醫生就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告訴他們人都有着相對完善的免疫系統,不會那麼容易就傳染什麼病菌的,所以不需要那麼做。就是盡量的打消他們心理的那種強迫的起因;還有就是讓潔癖症的人改變思維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把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在這些無意的糾結上。也就是潔癖症是屬于心病,因此主要是從心理疏導方面去進行糾正和治療。
第二個要和大家說的就是自閉症。自閉症又稱孤獨症,被歸類為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緻的發育障礙,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而兒童自閉症是如今很普遍的一個狀況,不知道怎樣表現自己的情緒,似乎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缺乏應有的反應。會說話卻不懂得交流,有視力卻不願意面對,能聽見卻充耳不聞,就是說他不能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系。
那具體自閉症孩子有哪些典型表現呢?首先是語言障礙較為突出,很難以正常語言交流,也就是說自閉症的孩子,平時不愛說話,甚至有些孩子終生不說話,即使說話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也常常不願說話而甯可以手勢代替;其次是自閉症孩子的興趣愛好較少,行為刻闆重複,不願意環境發生變化,他們能夠長時間的玩一個遊戲,重複的做一件事,比如着迷于旋轉的陀螺,單調地堆積木塊,喜歡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對歡快的動畫片、兒童娛樂節目 則毫無興趣,有些自閉症的孩子每天都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如有變動就 大哭大鬧焦躁不安。因此對于自閉症的人隻希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難以融入新環境, 因此,他們很難獨立生存。
關于自閉症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這世界唯一的你:自閉症人士獨特行為背後的真相》,它是現在當今世界著名的自閉症權威普瑞桑博士寫的,他主要講到了自閉症人士的獨特行為被反複誤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就比如一些自閉症患者有些反複的行為動作,看上去十分顯眼又不得體,于是我們就想方設法去阻止他們。
但實際上我們應該以另外的眼光來看待自閉症人士的刻闆行為,将其看作困難情境下的常态應對機制和合理的溝通策略,就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他們。除了正常的藥物治療外,最好的策略是幫助自閉症的孩子創造一種充滿正面情緒記憶的、豐富多彩的生活。
我們為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而不是實以強制;我們提升孩子的動機,尊重孩子的優勢,而不是實施外加的改變;我們讓學習、工作和生活充滿樂趣和歡聲笑語,而不是讓孩子受苦受難。我們這樣做的時候,自閉症兒童、少年和成年人就會減少焦慮和恐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