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諸多的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描寫飛馬傳書的情節。那些官人往往騎着鐵騎,策馬揚鞭,路過之地必然灰塵四起,同時嘴裡喊道:閃開,八百裡加急!擋路者死!
每當此時,周圍的人會快速散開為其讓開通道,就連古代的強盜都不敢去打劫,這就好比現在社會中的急救一樣,時間就是生命。
那麼古代的八百裡加急究竟有多快,有多急呢?這樣影視劇中的場景在古代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古代,加的其實是馬,急的是書信。要知道,在古代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傳送信息唯一的途徑便是騎馬。即便在古代也有飛鴿傳書,但是騎馬送信是最安全最快捷最靠譜的運送方式。
對于老百姓而言,想要和千裡之外的親朋好友聯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隻有朝廷面對特殊事務的時候,才會啟用“八百裡加急”。
所謂八百裡加急,就是一天要騎馬飛奔八百裡,把信件送到指定地方。一般都是國家大事,軍事機密,或者是皇帝特許的事情才會用。
怎麼做到“八百裡加急”我們知道,雖然八百裡加急用的是馬,但是僅僅靠一個人一匹馬一天就走這麼遠,顯然是不可能的。按照古代的裡程,一裡相當于450米,八百裡就是360公裡,如果是這樣,不出半天,這馬估計累倒了。
所以在古代,為了達到“八百裡加急”的要求,朝廷在沿路每隔20裡就會設置一個驿站,驿站又分為驿、站、鋪三部分。驿就是官府運送物資使用的組織,站是朝廷傳遞重要文書的地方,鋪則是地方官員傳送信件等。所以這八百裡加急,一般會在“站”進行交接。
在朝廷的公文上,一般有“馬上飛遞”的字樣,見到這個字眼,那就必須要每天至少300裡,最快的就是800裡。這些驿站在收到“八百裡加急”的消息後,就會提前備好良馬和精神充沛的人,等送信的人到了以後,要立刻換人換馬,一刻不停。
唐代詩人岑參就寫過:一驿過一驿,驿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這就描寫了八百裡加急風馳電掣一般的快。所以很多著作中提到:日行千裡,夜行八百。并不是誇大其詞。
著名的“八百裡加急”史料記載,在唐代就有兩次著名的“八百裡加急”事件。相傳安祿山史思明造反的時候,唐玄宗正在3000裡外的華清池,根本不知道這回事。這就在事發6天以後,唐玄宗就被信使告知,發生了叛亂。
而唐玄宗第一時間知道“安史之亂”,便要歸功于信使的“八百裡加急”。可見,在唐朝,這種八百裡加急有極大的作用,尤其是遇到緊急戰況的時候。
還有一次是用“八百裡加急”運送荔枝。相傳楊貴妃特别喜歡吃荔枝,為了取悅楊貴妃,唐明皇李隆基就不惜動用了“八百裡加急”,專門給楊貴妃送荔枝。
這就相當于現在的快遞了,據說楊貴妃收到荔枝,這荔枝上的露水還沒有幹。杜牧曾寫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描寫了這運荔枝的場景。
“八百裡加急”的弊端實際上,僅僅靠人馬一天行八百裡,已經是達到了極限。每到一個驿站,就會換人,這些人可都是朝廷的信使,從這一方面來說,當一個信使是非常辛苦的。風吹日曬還要适應馬奔跑的颠簸,到了驿站,就已經累得不像樣,這對人的身體是一種無形的創傷。
此外還有生命危險。在古代,但凡八百裡加急就是非常緊急的狀況,所以一路要喊話清理通道,那就給地方的卧底帶來了可乘之機,萬一這些卧底躲在暗處放冷箭,那重要的信件就會被劫去,信使也會一命嗚呼。這些還是小事,如果耽誤了戰機和軍事情報,那國家可就面臨災難了。
為了保證“八百裡加急”的成功率,朝廷還制定了很多制度。在唐朝,就規定了在驿站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好好喂馬,或者減少了馬的數量,就要杖責八十。如果偷懶休息,被發現了還會面臨處死。可見“八百裡加急”的重要性,在古代,因為“加急送信”累死的馬和人不在少數。
現在的“八百裡加急”随着社會的發展,八百裡加急已經在清朝慢慢取消,主要是因為汽車和電話的出現,已經不需要人馬去送信了。如果放在現在,這八百裡加急就相當于從河南到内蒙的直線距離,如今的快速就可以輕松達到,甚至我們坐高鐵坐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送過來。
其實,在古代八百裡加急已經非常快了,結合時代對比,古代的“八百裡加急”足足比現在的快遞快了幾倍。不過仔細一想,那都是古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那些信使不管春夏秋冬,不論嚴寒酷暑,都要騎馬奔波,還要保護信件的安全,是極其不容易的。
如今,我們在網上買東西,僅僅一兩天的運送時間,還要嫌棄快遞走得慢,恨不得剛買的衣服瞬間就飛到自己的身邊。對古人來說,想要和遠離家鄉的親人見一面甚至說一句話都非常地奢侈,更不要說從遠處運送東西了。
想想那些古代進京趕考的學子,一走就要走幾個月的時間,實在太可悲了。難怪木心先生都說:從前車馬慢,書信也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是啊,等到對方的書信回過來,自己可能都白發蒼蒼了,哪有時間再去愛另一個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