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打瞌睡,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那個壞男孩兒後來去哪了?“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壞孩子,為何能封侯封公被稱先賢?“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壞孩子,為何能封侯封公從祀孔廟?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為何能跻身“孔門十哲”,從祀孔廟?
引言
孔子為一代大賢,按理是應該謹言慎行的,但是,聖人也有激情來襲、頭腦發熱的時候,所以,也會口出“惡言”,比如他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就是激憤之罵。孔子的這句“文罵”,有相當的殺傷力,所以,常常被後世之師用來責罵自己的弟子。
是什麼人惹得孔老夫子如此生氣,以至失态到張口責罵呢?這個惹孔子生氣的壞孩子,就是他的弟子宰予。
宰予的“宰”
宰予,亦稱宰我,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宰姓現在是個稀有姓氏,一般人還會望文生義地理解,以為“宰”乃“宰殺”,宰予(宰我)就是自己宰自己。其實,大謬不然。在此,老黃給大家普及一下“宰”字。
宰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本意是充當家奴的罪人。能在屋裡勞作的一般都是手工藝匠人,有較專業的技術,由此又引申出主管、主持等意,如現代詞語中的“主宰”。随着社會的發展,它又成為官吏的通稱。如《周禮》中即有“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内宰、裡宰”,另外,春秋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長官,也都稱宰。到了秦朝,又有宰相之職,宰相就相當于百官的頭目,所以“宰”又特指“宰相”。
中國古代的姓氏來源,情況各有不同,有以國為姓氏的,有以采邑為姓氏的,亦有以官職為姓氏的……宰姓就源于官職,為周朝宰父的後代。宰父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務。宰父官的後代,大多數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宰父氏或宰氏,後來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這就是宰氏一支的來源。
由此可知,宰予的祖上,也曾顯赫過,是标準的仕宦之後。
“朽木不可雕”的宰予
仕宦之後的宰予,确實是個可造之才。史稱宰予“利口辯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贊其“口齒伶俐,擅長辭辯”,要是生活在現代,宰予可成為演講家與辯論家。後來,為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宰予拜到孔子門,成為一名孔門弟子。
如此聰明的一個孩子,又得遇名師,按理說是該好好珍惜才對,沒想到,宰予成為孔子的學生後,卻不思進取,大白天睡懶覺,從而引發孔子的大大不滿,并罵出了那句流傳幾千年的“文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與《史記》還都專門将宰予的這件醜事給記錄下來,這就是“宰予晝寝”:
宰予白天上課時不好好聽講,趴在那裡打瞌睡,結果遭到老師孔子的一頓譏罵:“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我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那意思是,隻要他不在課堂上添亂,不影響别人學習,他愛幹嘛幹嘛,愛睡睡吧!
宰予晝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論語·公冶長篇》)
孔子評價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特别是“朽木不可雕也”一語,此後成了所有師長前輩用來責備年輕人沒出息的常用語。因此,宰予也成為千古難以翻案的負面典型。
孔子為何不喜歡宰予?
其實,上課偶爾打打瞌睡,并非十惡不赦之罪,卻遭到孔子的深切痛責,宰予的“不幸遭遇”,也引來人們的同情及辯護。比如,漢代王充在其《論衡》中就曾為宰予辯護過:“晝寝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複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王充還說“孔子作《春秋》,不貶小以大”,那麼在宰予晝寝這個小問題上:“以大惡細,文語相違,服人如何?”
相比于孔子的強大,王充的反駁聲就顯得太微弱了,所以,想給宰予翻案,也是力所不及的徒勞,宰予“晝寝”之惡由此成為鐵案,這個負面典型,宰予是當定了。
孔子本來是個胸情大愛之人,一生講“仁”求“義”,還常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挂在嘴邊,為何又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拿“宰予晝寝”說事呢?原來,宰予老早就惹惱了他的老師孔丘了,因為,宰予并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而是個思想活躍的“問題少年”,常常會追着孔子問一些尖銳問題,讓孔子很難堪。這次的“晝寝”,隻是他用來發洩的借口罷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宰予與孔子“交惡”的幾場論辯——
宰予是個“壞學生”
孔子的一生,是在追求恢複周禮中度過的,隻要是周公之禮,孔子就要一意堅守。比如,守孝之禮,按周禮舊制,是以三年為期的,但是,宰予地認為,守孝三年,時間太久了,一年的時間就夠了。為了解惑,宰予還專門跑去請教孔子。
宰予說:“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壞。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鑽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聽到宰予這樣的渾話,當時就惱了,他并不下面回答宰予的問題,而是沖着宰予嚷道:“隻守喪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予并沒多想,而是誠實地回答說:“心安。”
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隻是,我還想告訴你,君子們為何能守孝三年,那是因為)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論語·陽貨篇》)
宰予不再與老師繼續糾纏,而是默默地退了出去。宰予離開後,孔子先是對着弟子們罵宰予:“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啊!”接着才解釋古人守孝為何是三年:“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篇》)
古代的居喪制度對親人去世後的服飾、言容、居處、娛樂、飲食等都有詳細的規定,特别是還有“居喪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規定。所以,封建時代的官吏,如果家中父母長輩病逝,都是要“丁憂”去職回家守孝的。
孔夫子的“既往不咎”
不僅僅是“事情”古有定例,就是“事物”,也是有舊例可循。比如,祭祀土地神的牌位該用什麼木頭,夏商周各朝也自有安排。在一次君臣聚會上,魯哀公專門與宰予探讨過這個問題。
而對哀公的詢問,宰予如實陳述了夏商周三朝所用木頭的不同:“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宰予說完,還專門向哀公解釋,周朝為何選用栗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
宰予的補充解釋,令孔子大大不快,立馬接過話頭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篇》)
在與哀公的答對中,宰予隻是如實陳述了周朝的規制,孔子為何會趕緊出來打圓場呢?孔子念念不忘的是恢複周禮,而宰我卻在魯國君主面前诋毀周朝(周朝人用栗木,并解釋說“那是為了讓老百姓害怕”),孔子聽後,實在無法給予理論上的回擊,隻有用一句“既往不咎”來敷衍了。這一次,宰予的如實陳述,又讓孔子心中不快。
孔子:再也不帶你玩了
宰予與孔子之間的“交鋒”,每次都令孔子不快,好像這個弟子人處處與己為敵似的。慢慢地,孔子就害怕與宰予進行辯論了,對于宰予的提問,多會一推了之。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足見師徒二人的關系如何了:
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
說的是有一次宰予又有問題要請孔子解惑,那就是關于五帝的德行問題。五帝是指五帝時代的五位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一般是指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五人,因其偉大,被後世追尊為帝。也許是因為五帝的時代太遠,更因為五帝隻是傳說中的人物,雖然後世傳其偉大,但是,他們的德行到底如何,宰予并不明了,所以才想着求教孔子的。
沒想到,孔子給予他的,卻是“予非其人也”。什麼是“予非其人也”呢?孔子的回答是:“你不是問這種問題的人。”也就是說,你還沒有探讨這個問題的資格。孔子為何不願與宰予一起探讨之德呢?可能是害怕宰予又懷揣什麼尖銳問題而來,将他弄得下不了台,所以,幹脆拒絕交流。
宰予何以稱“賢”?
隻是,被孔子如此讨厭的宰予(子我),後來不僅能跻身“孔門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子淵、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遊、子夏)之一。孔子給他的評價是“能言善辯”,這也是符合宰予的性格特點的。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先進》)
由此看來,孔子雖然讨厭他這個愛挑事“多舌”的學生,但是,對于他的才華與為人,還是能夠給予恰當肯定的,說明,孔子的“小氣”也是有底線的。
其實,記錄“宰予晝寝”這件事的《論語》,還有易被人忽視的後半句: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篇》)
孔子罵完宰予後,又給學生們講了一番為人識人的大道理:“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總而言之一句話,那就是“看人不僅得聽他說的話,還得看他的行為”。宰予,就是靠自己的真實行為,征服了老師與時間的。
那個上課打瞌睡的壞學生,後來成為孔子的得力助手,因其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曆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和楚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有些老師認為的“壞學生”,在步入社會後,卻是最最尊師重道的,他們會來事,懂感恩,和曾經的老師,成為半世朋友。
宰予的優秀不僅僅是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後世也給予了他更多的榮譽。宰予去世後,受到曆代君王的追封: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沂公”,後改稱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予”,并享受到從祀孔廟的至高待遇。
結語
宰予身後之所以能享受如此榮譽,除了得益于他的辯才外,更是因為他的誠實,心中有話就說,有疑就問,覺得是對的,就堅持。他的質疑和觀點并非是無理取鬧,相反,正他對儒家思想的思考的深入和旺盛的求知欲。這樣的品質,才是宰予的價值所在。
做個打瞌睡的學生并不可惡,可悲的是,就是該醒的時候不能醒來。宰予的遭遇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隻要一心向學,一心向善,誠實做人,時間與社會,是會給予其公正評價與待遇的。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