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很帥的狐狸
春節還未過去,祝大家新春快樂哈
今天我打算分享下 假期影單
如果不想燒腦看書,比起刷短視頻,看看下面這些影音作品可能沒那麼有負罪感一些。
我稍微分門别類了下,分成三部分:危機回顧、行業深入以及宏觀經濟。
Part 1 危機回顧
之所以把這個主題單拎出來,是因為我發現很多讀者都對下面這些金融危機感興趣——
我覺得我講故事的能力肯定是沒有各大導演們強,于是找來幾部相關影視作品推薦給大家。
經典的如《大空頭》《監守自盜》我就不多說了,說多幾部比較少人讨論的——
雖然豆瓣評分不高,但是我還挺喜歡的。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很喜歡羅嘉良的《創世紀》在前吧(這部劇裡也有彩蛋對它緻了敬)。
這部劇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說起,提到了當年雷曼迷你債、Accumulator之類的衍生品。
有個議題我覺得挺值得讨論的——
劇中有個角色因為設計了迷你債産品,被投資者們批判。
不過我認為,産品的存在并不是「惡」,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刀可以用來傷人也可以用來切菜。
關鍵是産品能不能找到适合的對象。
風險再高的産品,隻要給的收益率足夠了,自然有機構願意接盤,也隻有它們懂得評估風險、也願意承擔風險。
所以更重要的是,在整個産品的銷售過程中,不能存在誤導銷售。
這個問題在雷曼迷你債身上還挺嚴重的,投資者把它理解為普通的低風險債券,但其實背後是很複雜的衍生産品。
内地過往也有類似的問題:不少銀行客戶經理在銷售理财産品/保險/基金的時候,會騙老人家說「這跟存款是一個東西」。其實風險等級完全不同。
所以投資這件事情,還是不熟不投。
不能盡信銷售人員的話,還是要自己懂得研究,搞懂原理、搞懂底層資産。
這也是我們做投資者教育的意義所在。
這部電影講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海嘯韓國當時的情形。整個叙事節奏有點類似《大空頭》。
電影情節我就不劇透了,稍微提一個知識點——
韓國當時有個問題:外債比例過多 資本可自由進出。
如果外資打算跑路,要求韓國國家和企業還錢,它們得湊足美元來還錢。
這就要求韓國有足夠的美元儲備。
美元不夠的話,隻能抛售韓元換美元,這會導緻韓元貶值。
而還不起外債的話,企業甚至國家的信用會被損害,股票和債券的價格都會下跌。
這很容易會股債彙三殺,最近幾年的 土耳其 也是類似的情形。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資本流動相對沒那麼自由的原因。
咱的外債比例也一直沒有很高,大多債都是自己人欠自己人,關上門好說話。
具體來看呢,背後的原理是我以前分享過的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也就是彙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币政策獨立隻能三者取其二。
這部是騰訊和Fox聯合出品的5集短劇,所以請到了不少大咖,監制是華仔。
整部劇跨越了97亞洲金融危機到08金融海嘯,甚至到後來的歐債危機。
整個設定有點中二,就是一個大學教授當上官員後帶着一群小朋友拯救世界的故事。
不過制作上還挺精良的,畫面都很好看,彌補了一些邏輯上的硬傷。
劇裡有不少玩财技的方法,不過有點過于理想化了,挺多在現在的市場機制下很難玩轉。
可能是因為這樣,劇情也是架空在一個虛拟的城市之下(實際上是以香港為原型)。
結尾的落點倒是挺有意思的:不能由遊戲的勝出者來制定新規則。
要真的讓社會有所改變,隻能是「衆人皆輸」。
電影的背景是01年的Dotcom Bubble(科網股泡沫)爆掉之後——
1998年美聯儲降息,市場上很不缺錢。
當時有不少互聯網公司靠着PPT融資上市,圈了一堆錢,卻沒什麼實際業務(有點賈老闆的意思)。
納斯達克也從1999年的2,000點被炒到2000年最高5,000點以上。
不過2000年3月泡沫開始慢慢被擠掉,科技公司在那段時間很不好過,包括男主的公司。
故事發生在2001年8月,剛好在911事件的前一個月。
單從電影而言,其實沒啥劇情可言。
不過我自己親曆了國内2015年上半年的創業泡沫,再到2015年有了美聯儲加息預期後下半年的「資本寒冬」,确實挺有共鳴的。
當時上半年拿到錢的創業公司非常樂觀,整天都在搞party沒有很花心思搞業務,但是一到下半年,party不再,不少公司錢很快燒完了倒閉了。
個體的起伏其實很取決于宏觀環境的變化。
順帶一提,亞馬遜在911之後的最低點5.51美金(複權後的價格),而去年股價最高是3,773,如果當時抄底持有到現在(2,880美金),也有500 倍…
Part 2 行業深入
有不少人一直很好奇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什麼的到底在幹什麼。
今天我來簡單科普幾句(以後找機會再給大家詳細講解中國的金融行業全貌)——
資産管理機構是所謂的「買方」,包括公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保險資管等等。
它們從投資人那邊募了錢之後,會幫着投資到各類資産裡頭去,主要賺管理費和超額收益。
而投資銀行(在内地被稱為證券公司/券商)是所謂的「賣方」。
它們會幫企業把股票或債券給賣給買方機構或個人投資者。
比如會幫企業搞上市、增發、兼并收購(本質上都是幫企業賣股份),也會幫企業發債(賣債券)。
為了讓買方機構或個人投資者信服,它們會寫研報,勸大家買。
想買的話,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銀行的銷售交易部來下單。
銷售交易部裡也會有自己的交易員,它們除了幫客戶下單拿到比較好的價格以外,也會自己管理一部分自有資金,低買高賣賺差價。
市面上有一系列影視作品在給大家科普、描述這些機構都在做什麼。
除了經典的《華爾街》兩部曲、《華爾街之狼》和《當幸福來敲門》(以交易員Chris Gardner為原型),我也稍微提幾部我喜歡的——
這部劇特别精彩,我已經推薦過N次了。
它對了解買方機構 對沖基金 的運作挺有用的。
主角Axe是以Steve Cohen為原型,他也被人稱為「美國版徐翔」,是SAC Capital和Point72的創始人,也是紐約大都會棒球隊的主要持有者。
可惜的是,飾演Axe的Damian Lewis因為現實中的妻子(《哈利波特》中飾演馬爾福媽媽的演員Helen McCrory)離世的緣故,從第6季開始會缺席。
不得不說,整部劇的人物刻畫手法特别精湛,看完後對每個角色都會特别喜歡。
關鍵是,這部劇在專業性上很完備,沒有什麼金融專業的人能看得出來的硬傷。
「門口的野蠻人」這個詞,估計是2015年寶能系舉牌萬科後才火起來的。
它指的是想要惡意收購上市公司、并把上市公司管理層踢出局的資本。
這個名詞其實最早出自Bryan Burrough和John Helyar在1989年寫的書——《門口的野蠻人:RJR Nabisco的墜落》,而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當時的這本紐約時報第一暢銷書。
故事講的是當年私募基金KKR收購RJR Nabisco(當時駱駝香煙和奧利奧的母公司)的過程,當時這可是史上最大的收購案。
一開始RJR Nabisco的CEO Ross Johnson打算靠着新産品拉股價,但是産品發布失敗。
因為怕被股東抱怨甚至解雇,所以Ross請了投行來幫忙做MBO(管理層收購),打算把股東的股票都高價買下來。
随後「野蠻人」KKR中途跑過來擡價競購,最後把Ross給趕出了公司。
電影涉及LBO(杠杆收購)、MBO(管理層收購)等知識點,作為了解投資銀行和私募基金的案例是挺好的參考。
順帶一提,幫Ross做MBO的投行Shearson,當時被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給收了。
美國運通還把雷曼兄弟的資産打包進去了(雷曼兄弟之後才被分拆出去)。
劇情還挺好玩的,比其他案例更有電影感。
其實Trader應該翻譯為「交易員」或「操盤手」會比較合适。
這部電影講的是銷售交易部的故事。
評分不高主要可能是因為裡頭用到的金融知識點稍微有點多。
它也是曆史真實事件改編的。
主角所在的銀行是英國曾經最曆史悠久的銀行——巴林銀行(這部電影的另一個譯名是《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
1995年,因為主角玩衍生品玩出火,巨虧了14億美元導緻破産。
最後隻能以1英鎊象征性地賣給了荷蘭ING集團。
這個案例可以算是内部風險管控的教科書級案例。
裡頭在交易大堂比劃手勢的場景還挺有年代感的(現在都數字化了)。
感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港劇《大時代》,裡頭有更早期用黑闆來喊單交易的場面。
不少人對交易員(trader)這個職業感到好奇,我以前也稍微說過幾句——
大學時還是有陣子蠻想當交易員的,畢竟來錢快,很多學生誤以為投行部IBD是投行裡最賺錢的,其實年份好的時候,交易員賺更多。
麥肯錫有個前同事小A,剛畢業就跑去某頂級投行當交易員,那年是2007年大牛市,她拿了500萬美金年終獎(别酸,她那年幫公司賺了兩億美金)。
當然壞處是精神壓力會很大。她說在交易時間會盡量不喝水,去上廁所時會麻煩信任的同事幫忙看盤,以防有黑天鵝出現。
交易員的面試也挺有意思的——
畢業找工作時,我去面試過一個量化交易公司(但我太弱了,沒拿到offer)。
有意思的是,第一輪面試是口算,10分鐘内完成100道加減乘除平方開方六則運算的題目,說明口算能力還是挺重要的。
小A也跟我分享過一道當年面試的題目,大家可以做做看:200個網球選手比賽,兩兩比賽,輸的人淘汰,赢的人繼續比,最後決出冠軍。
問:至少需要比賽幾場?
哦對了,小A回答這道題花了不到3秒鐘時間。
Part 3 宏觀經濟
這部紀錄片介紹了三位「貨币大師」——凱恩斯、哈耶克以及馬克思。
凱恩斯主張用「強而有力的手」,而哈耶克主張用「看不見的手」,所以經常有人把他們對立起來。
英國記者Nicholas Wapshott甚至還寫過一本《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而馬克思則是從底層否定了資本主義,提出了共産主義。
這部紀錄片是BBC拍的,從三位經濟學大師的生平講起,我們也可以大緻了解為什麼他們的經曆對觀點的塑造。
極力推薦!
今天大緻就推薦這些。
部分是老片,主流視頻網站沒買,可能要稍微百度一下找找資源。
如果有什麼推薦的金融/商業片,也可以留言推薦給我們。
「Greed is good.」
「很帥的投資客」的所有内容皆僅以傳遞知識與金融教育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一切請以最新文章為準。
圖文/ 狐狸
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
主創/ 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職于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過雜。華爾街見聞、36氪、新浪财經、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體專欄作者,著有暢銷書《風口上的豬》《無現金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