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的名字都是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古人除了“姓和名”還要比我們還多一個字。為什麼古代人除了自己的本名,還要取一個字呢?實際上這也是個禮儀的問題。古代對于别人的稱呼也十分講究,在一般的交際場合,如果雙方還不太熟悉就直呼對方的名會顯得十分沒有禮貌,所以剛開始大家都以字相稱。等相處一段時間後,覺得大家可以交個朋友或者都已經比較熟悉了,這時候就可以相互稱名了,不過前提是你們要是同輩,不同輩那就又有别的說法了。所以到底在哪些情況下能夠直呼對方的名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字的提及率一般都會比名高。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人物劉備,他的字叫玄德,早期大家也都以玄德稱呼他,當然等劉備地位高了以後稱呼就又不一樣了。根據古代禮法,直呼别人的名是一件非常失禮的行為,所以才用字來代替。同輩之間隻有在認識比較久,或者兩人關系比較密切的情況下才能直呼對方的名字,這才是被認為禮貌的表現。上對下、卑對尊、臣對君、子對父母統統不能直呼其名,不然就是大不敬。
但是反過來,上對下、尊對卑、軍對臣、父母對孩子就可以直接叫你的姓名,老師也可以叫學生的姓名。這應該也算是最基本的禮儀了,直到現在也是這樣,爸媽可以叫我們的名字,但我們不能直呼爸媽的姓名。而且在古時候,如果面對君王犯下了這樣的錯誤,可能就要一命嗚呼了,曆史上應該沒幾個君王能容忍這種臣子的。所以古人記人名也比較辛苦,除了本名還要記一個字,如果喊錯了還需要承擔很嚴重的後果。
但是在有一種情況下,可以不顧尊卑級别,你就能直接叫出對方的名字,那就是在你面對敵人的時候。大敵當前,軍中氣勢才是最重要的,這時候還跟對方依照輩分行禮那也有點太不顧自己威風了。當然還有一種自謙的表達,你可以自己叫自己的名字,也是一種尊重他人的方式。而且君王用這招往往能夠俘獲人心,唐太宗就經常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自稱世民,這樣不僅能拉近關系,還能讓大臣對他更加死心塌地。
不過在先秦時期,名和字都要說出來,先說字在說名然後連起來讀。但是這樣的話有個問題就是姓說在了後面,字反而成了姓,所以後來也就更改了這樣的叫法。随着朝代的更替,人們的字漸漸也不再被需要了,一個人一個名已經足夠,那些繁瑣的禮儀也就被時代給抛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