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16 17:22:46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初中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研究)1

全文長 5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8 分鐘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初中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研究)2

導 讀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标的一種動力傾向。在影響外來工子弟學校中學生學習的衆多因素中,學生學習動機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始終激發、培養和維持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能激發學生學習源動力,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潛能,達到高效學習的效果。在Daniel Kahneman的積極心理學指導下,學校老師善于應用目标設定理論和任務驅動法,對學生及時開展必要的理想前途教育、幫助學生及時制定和更新目标、注重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和客觀評價,通過“聽别人故事、想自己人生”人生規劃主題,理性地幫助中學生在一個個階段目标達成中,真實體驗,學會自我管理,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并感受主觀幸福和成功,從而有效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

作者 | 廣東省中山市偉智學校 董又明

我們學校位居大灣區的中山,是一所外來工子弟學校。學校的生源比較複雜,學生都是随務工子女,且大部分來自農村。受地域實施教材和教學結果的影響,學生的能力與知識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科還從未學過。這給我們外來工學校的老師教育教學工作增大了難度。在實施中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老師清楚的感知學生學習的随意,學習的不主動,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不但進步不大,甚至有退步的趨勢。盡管我們也發揮過家校教育合力作用。但鑒于我們外來工子弟家庭特征特殊,家長根本無法真正落實好教育和督促。而且,孩子正處于叛逆期,作為家長他們根本無法調教,也是苦不堪言,也隻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師的身上。這,讓我們有些老師開始感覺力不從心,更讓家長擔心。于是,相關一部分中學生家長開始對外來工學校逐步缺失信心,也越來越讓學校擔憂。當下,解決這一問題,已成為現實教育工作中尤為迫切的重要工作。

提出問題

巴甫洛夫根據動物的實驗最早提出了人類天生具有好奇心,嬰兒從生下來就充滿了探究世界的精神。可是,在我們實施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什麼這些原本應有求知欲和上進心的學齡青少年,對學習會缺乏求知欲、對學習毫無激情呢?

分析問題

是什麼原因導緻這種現象呢?通過調查,發現:小學低年級95以上的學生喜歡學習,小學中年級85%以上的學生喜歡學習,小學高年級喜歡學習的不到80%,到了中學僅不到70%的學生喜歡學習。那又是什麼原因讓原本有興趣學習的學生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後來,我們又對表現不主動的學生情況進行了分析和調查。發現這些學生中,95%的是學習動機不足,甚至模糊到缺失。這部分學生表現出來的特征為,對學習倦怠、厭煩、懶散、拖沓,在課堂上随意、不聽課、不做筆記、不認真參與互動與交流活動,課後不複習,不愛做作業,更不去請教同學和老師,有的甚至産生厭學……總之,他們對學習保持的态度是淡然的,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

經過調查、研究與分析,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體驗不深,認識不夠,缺乏學習源動力。

時代發展迅速,優越的條件讓他們隻把學習當成其中一種生活方式而已。首先,外來工子弟家庭特征決定。我們的學生家長都是外來務工者,長期在外為生計忙碌,教導和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寬裕,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督促和管理孩子;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的文化水平尚不高,更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盡管家長對孩子學習認識與期望值都很高,但沒有太多時間去引導和教育孩子,甚至隻能任其自然。所以,學生在家一個樣,在校另一個樣。其次,受環境影響,學生對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認識還不夠,傳統的家庭溺愛和當今優越的環境讓他們無法深度體驗,從而嚴重缺乏奮鬥精神。在中學生中,很多家庭條件相當優越,父母殷實的經濟條件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地位為他敞開了許多方便之門。讓他們錯誤地理解為無需努力、無需付出,便能輕而易舉地能得到收獲。所以,他們沒有學習的方向,隻是停留在學習隻是個經曆的層面上,不會去深入認識到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責任和能力體現。漸漸地,他們不以為然。于是,就有了他們的得過且過、自我要求甚低,不思考、不鑽研、不進取。所以,父母随意擇校,自己也對學業成就沒什麼更明确追求與目标。再就是,受現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時代是無法去感受到學習的實在用途,更别說讓學生理解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他們的理解隻能局限于:把它作為一門功課來學,要學,但沒有定格在必須學會的層面上。對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不夠,缺乏學習源動力。

基礎不好,興趣受損,缺乏主動性。

他們的學習方法與心态不正确,沒有成功的體驗,削弱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習的興趣性。我們學校的學生,因來自全國各地,各地方對教材實施程度不同,導緻有些學生英語學習根本就沒多少基礎,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學過英語和小學科學課。這樣,他們的起點不同,導緻了他們在學習的障礙。一時學習效果不明顯,又沒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更體驗不到成功的歡愉。久而久之,他們學習的熱情變沒了,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的信心也随之消失,甚至逃避學習。

其它客觀現實。

在日益便利的現實生活中,信息技術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驚喜,但同時也帶來思考與選擇。是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還是用信息技術來玩遊戲?一時讓還是孩童的中學生不知抉擇。另外,我們外來工學校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課堂教學模式的落後,教師上課照本宣科、枯燥乏味;還有,教師受工資低影響,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責任擔當不作為,對工作投入度不夠,特别容易忽視學生的情感。

提出解決方案

新課程标準明确指出: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别。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不斷培養與激發中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曾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标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标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别。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主要包括強化理論、歸因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價值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啟發式教學、控制動機水平、給予恰當評定、維護學習動機、正确處理競争與合作等。在影響外來工子弟學校中學生學習的衆多因素中,學生學習動機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始終維持住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達到高效學習的效果。

而且,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内部動力因素,是激發、維持學生學習并将學習導向一定目标的原動力。動機在中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學習的整個過程乃至結果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積極的學習動機可以導緻成功的學習。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和遵循動機作用的規律,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實現教學目标。在這個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在積累培養和激發中學生學習動機,并總結規律,積累寶貴的經驗,創造有價值的理論。

研究這個課題,重點在外來工子弟學校中學生學習沒有目的、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動力的成因方面進行調查與研究,探索提高他們在學習中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并以此來指導平時教學工作,激發中學生學習的動機,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全面提高學校教學的質量。在實踐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轉變,力求中學生維持積極的學習動機狀态,以最大程度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以後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積極心理學是從三個方面研究了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的形成:先天學習、創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礎;這些先天的本性還必須與一定的社會價值和外在的生活經曆相結合轉化為自己的内在動機和價值。所以,在這裡,我想闡述的是,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老師對學生及時合理開展理想前途教育、學情分析及科學目标制定、學習方法指導和客觀認識過程以及理性評價,幫助中學生在逐步達成目标的适宜體驗中,學會自我管理,并感受主觀幸福和成功,可以有效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那麼,如何培養與激發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呢?經過筆者一線研究實踐,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培養和激勵。

及時對學生開展理想前途教育

規劃未來,激發動機。

幫助學生分析和設想未來,引導中學生給自己科學定位,從中激勵學習動機。作為一名中學生,已經是豆蔻年齡了,如果不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嚴重影響,他就已經有思考人生、考慮将來的思維能力。其實,這個年齡的學生猶如一台電腦,你給他裝什麼系統,他就能運行什麼系統。也就是說,我們播什麼種,他們就會萌什麼芽。更何況,人對美好總是有追求的,孩子的追求有時候比我們成年人還要高。根據這樣的心理,多方位、多層次地引導學生思考未來,設想未來的美好,逐步明白、更明确學習的重要性,繼而幫助中學生樹立學習和必勝信心,從而煥醒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結合這一想法,我們在學校做過這樣的實驗,對學生連續進行學習與考查等意義,嘗試向學生作充分解讀,并引導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現狀,以及教育中最重要的幾個階段,提出了“三六年換一生”的概念,教育學生高度重視中學時代的學習,要全力用好中學六年時間,去努力搏取不一樣的一生等等,讓學生深度體會“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通過對學習動機不一樣、自我管理能力就不一樣、學習結果更不一樣的家長、老師、學生和名人案例,比如,我用我們往屆畢業生的故事、李家誠教育子女的方式和馬雲的傳奇故事,激發中學生學習動機,引導與教育中學生珍惜現在,喚醒他們現在要主動去争做最好的自己,堅定将來才成就好未來。幾年來,我們全面宣傳,因人施教,精準引導。事實證明,我們的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對中學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熱情得到提升,甚至有的可以說是“洗心革面“了。作為外來工家庭,父母在外的艱辛,孩子如果不用心去體會,有時還真的不知道。但這樣的學生,在這個青春與夢想同在的年齡,還真的需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去為他們點撥和提醒,一語驚醒夢中人。名人不用重說、響鼓不用重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了對家庭現狀的理解、對自己未來的憧憬,自然就有了學習方向,那學習動機不就更明确了嗎?想想也對,誰都不希望自己将來沒有一個好的前程,是吧。

學真人真事,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在典型真人真事學習中,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理論告訴我們,學習動機和學習的關系是辯證的,學習能産生動機,而動機又推動學習,二者相互關聯。學習活動中動機的作用是複雜的。對于廣大教師來說,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動機的類型和特點,有利于進行有效的教學。在進行理想前途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有了信心後,就要不斷地給學生正面積極引導,強化學生心理,堅定學生信念,強化學習動機。所有的理論學習,如果加上生活中的故事,那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故事,或者說真人真事最能打動人。所以,我們在實踐中,是在心理健康課和主題班會課上,都是以“聽别人故事、想自己人生”為主題,講述身邊的成功故事和大家都知曉的名家故事,反複引導中學生了解和學習積極心理學的内容。比如,我們用李家誠開始創業時的故事,教育學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和幸福;用科比·布萊恩特“你知道洛杉矶淩晨四點的樣子嗎”訪談,引導學生理解“付出等于收獲”,建立勤奮意識,等等。同時,我們還總結性提出了“最會用時間的人會是最後的赢家”和“最能管住自己的人最能創造奇迹”的概念。這些,都能讓學生在目标定位、自我約束和時間管理等方面提高認識。也就是說,通過學習,傳遞積極心理學,并自始至終引導學生相信自己完全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勤奮,最終實現自己更美好人生的。人是大然中一物,情感是最真實的。其實,每一次心靈的觸動,每一次對成功的分享,都會讓學生的心靈深處都留下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的萌生,正是我們所想要的。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頭腦風暴中,堅定自己原有的信念,引發對自己的重新認識和定位,從而調整心态,并端正學習态度,從而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為後面的學習增加源動力。付出等于收獲,雖說每個學生的體驗不一樣,但在老師指導下、自己真正付出後,确實有進步,有的還相當明顯,這無疑更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難道不是嗎?

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捕捉最佳教育時機,開展多元激勵活動,逐步培養和維持中學生的學習動機。Daniel Kahneman曾指出,目前體驗的快樂水平是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建構基礎。包括主觀幸福感、适宜的體驗、樂觀主義和快樂等等,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體驗。教育實踐和教育心理學實驗都表明,學習動機推動着學習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教育好中學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雖然這個年齡有些叛逆,也有一些任性,但還是一個比較單純、服從管理的年齡。而且,一個人的各種潛力往往不是一開始就有爆發出來,而是在特定的認識、特定的環境中,逐步發揮出潛能的。所以,讓學生始終做最優秀的自己,需要一種方式。也就是說,中學生的成長,需要不斷指導,更需要不停地激勵。其實,激勵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如果是通過活動為載體來激勵,這樣就能更及時捕捉到最佳教育時機,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在深度體驗中學習、自悟和成長。我們的做法是,把特定節日、表彰、班會、動員會和觀摩學習,很負責地當成一次特别的節日、一次特别的表彰、一次特别的班級教導會、一次特别的動員會和一次特别的觀摩學習,給學生一次又一次打雞血。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環境中,深度體驗情感,讓每有一次活動,都必成為一次特殊的激勵。事實也證明,我們每逢舉行活動,一個舉措,一個故事,都可能、都可以成為我們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佳時機。學校有一次學生意外獲得鎮寫作比賽一等獎,我們就通過全校升旗儀式時進行表彰,給了獲獎的同學激勵,也給大家榜樣學習。跟着,全校掀起了讀書、寫作風潮,同學之間、班級之間都在趕、比、超。幾個月後,獲獎的同學竟然獲市特等獎,獲市其它獎項還有5人。這不正是我們所要的結果嗎?捕捉最佳時機,通過活動來激勵學生,從而逐步培養學習動機,讓學生的學習動機經久不衰。

幫助學生精準分析,及時制定和更新目标

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喚醒更優秀的自己。

剛從孩童中成長起來的中學生,特别是現在的孩子在家長的溺愛中,雖然是堅持以自我為中心、任性成長、對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但他希望得到、更需要身邊人的認可。所以,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而言,一般情況下,他有想法、也有信心,不會輕言放棄,反而會更努力證明自己是可以的。想想一個人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他會有正确的榮辱觀嗎?所以幫助中學生認識自我、并建立正确榮辱觀,是助推學生主動成長的關鍵。可,這個年齡的他們這個能力并不強,他們還不會客觀地去分析自己,更不會科學地分析自己的學情。所以,在這個原本叛逆而又不服輸的年齡,他們需要喚醒。而作為老師,更需要我們關注。很多時候,很多老師都忘了這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智慧地幫助學生精準認識自己。其實,人的本性就是這樣,有誰願意掉隊呢?在我們實施這個研究時,學校有名學生,他原先不聽父母的話,經常被“家暴”,後來又離不開手機,天天就知道玩“王者尊耀”,從來不做作業,就連上課聽講站着都能打瞌睡,成為老師眼裡最難辦的“案子”。在經過三次家訪與家長和孩子談話後,他依然我素我行,甚至被醫生認定為有心理疾病。家長非常擔心,三頭兩天去看心理醫生,但效果甚微,家長也處在放棄狀态。後來,在組織大家觀看喻言、北大學生演講等勵志内容後,加之引導教育,我們發現他若有所悟。在接下來的日子,老師對他進行面對面交心和指導,智慧地讓他知道了他的客觀情況,更知道了他在同學、老師和家長眼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得知這一情況他有不甘,彷徨一段時間後,他大改模樣,班級總能看到他同成績最好的同學談練習、争解法、搏道理,成績也飛躍到班級中等。可以斷定的是,誰都想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所以,不是孩子們不想優秀,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弱到什麼程度。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更需要幫助激發學習動機。

科學制定階段目标,讓學生一步步築夢。

美國馬裡蘭大學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洛克(E.A.Locke)等在研究中發現,外來的刺激(如獎勵、工作反饋、監督的壓力)都是通過目标來影響動機的。他還提出了目标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挑戰性的目标是激勵的來源,因此特定的目标會增進績效;困難的目标被接受時,會比容易的目标獲得更佳的績效。他認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們的行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标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目标。目标設定理論也提出,目标是一個人試圖完成的行動的目的。目标設定理論提出,目标是引起行為的最直接的動機,設置合适的目标會使人産生想達到該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對人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短期或中期目标要比長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所以說重視并盡可能設置合适的目标是激發動機的重要過程。所以,一個個目标目标要具體明确,就是一個個現實的希望。為此,為學生精準制定階段目标,就是為了更好激勵和培養學生學習動機,更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目标要有一定難度,但又要在學生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内。在我們的實踐中,我們就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分能力強弱,為學生精準做計劃、定目标,就像我們的“精準扶貧”一樣,每個學生目标親自制定。隻要這個目标是現在的學生跳一跳能實現的,他定會去為夢想而飛。如果目标定得不科學,學生自知不能實現,他會隻把這個目标作為一個看數,而不是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在我們的實踐中,我們分月查、一模、中段考查和二模等,讓老師幫助學生分階段制定學習目标。目标進班、上桌,人人可見。我們有成立小組和師徒結對,所以,還制定了小組和師徒目标。這樣,人人有目标,組組有方向,班班有規劃,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和班級都很清楚,相互監督,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利用任務驅動,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

任務驅動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産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的。所以,在他們制定目标後,我們還要以逐步幫助他實現階段目标,讓他們在一次次成功體驗中感受喜悅,并建立一定的成就感。其實,任務驅動也正是學生受教育這一大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小任務,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推進的。那麼,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在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中,化繭成蝶。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多麼能證明自己實力好機會,學生豈會輕言放棄?同樣,也正是這樣的次次的成功,不僅讓他找回信心、赢得肯定、獲取動機。前面的劉智昊同學,就是他的老師給了他一個又一個适合他的小目标,在愛的智慧引領下,他順着這些目标,一個個地實現。每一個目标的達成,其實都是一次有效激勵,也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注重助推成功體驗,幫助培養和維持學習動機

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深度體驗,培養學生學習動機。

如果說,完成任務、體驗成功,可以幫助學生樹信心、找樂趣的話,那麼成功的體驗能讓中學生将産生更大沖勁。但是,這個結果有時是不可預設的。因為,學生有認識,有動機,但不代表一定能成功呀。那麼,怎樣讓學生能實現階段目标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而這裡最需要關注的是過程,過程的落實決定結果的好壞。所以,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其實,每個孩子的差異,不是他的智力因素,而是他成長過程中是否學會思考和深度學習。如果,他隻是在表現行動,沒有實質性的參與,就算成功,對他而言也沒有什麼特别的記憶,當然更沒有什麼體會。那自然而然,他就算有學習動機,也未必能維持到後面。但,如果他有用心參與,在過程中也有深度體驗,真實體驗了整個過程的不容易。如果成功,那他會體會深刻,且越來越有感覺,沖勁越來越足,他的學習動機自然而然就維持住了。我們在做這個研究前,調查得知,真實參與全過程的同學,他的進步明顯。所以,對于這方面,我們總在對每一次學習,哪怕是一次考查,比如體育中考、英語聽說考試,我們都會先讓學生現場觀摩學生做法,再從中糾錯,并理清全過程注意事項,做到指導是一對一、面對面,且分不同層次的學生由不同層次的老師去面對。為此,我們特地改變課堂模式,讓學生在測、改、評、再測、再改和再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有辦法的人總是那麼自信。學生得到了應對的技巧,猶如有了一本秘籍,不但輕松思考,而且對自己更有信心,成功率自然也高多了。學生有了思考與深度體驗,他們會堅定自己的學習動機,且一路不會松弛,直至夢的那一頭。

幫助學生做好查漏補缺,助推學生深度體驗成功。

我們外來工子弟學校,班額普遍較大,開展培優輔差工作給老師又提高了難度。天天上“大課”,很難讓所有學生進步,必須給學生“開小竈”。想讓學生在真實的成功體驗,得讓學生學會思考外,還應有辦法才行。這樣,教會學生實施查漏補缺至關重要。為此,學校還提出了“最會查漏補缺的人,進步會最大最快”的概念。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給學生提出了“堂堂清、日日新、周周清、月月清”的要求,從列台賬,到錯題本,從教學常規到工作手冊,都是圍繞落實好查漏補缺這一工作,從而真正讓學生學會高效鞏固。

幫助學生學會積累,借成功之道。

有實力,才更有信心。有信心,才更能保持作為。而學生的實力是來自積累,有個人的,也有他人的。學會站在巨人肩膀上,應該是當下最流行的捷徑。所以,除了指導學生學會對比,清楚知識關聯,構建知識架構外,還要幫助學生借他人的成功經驗。借助各種活動,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互學習,補短揚長,綜合提升。比如,每一次的考查、競賽,都讓優勝者交流下獲勝方法,讓那些聽衆或多或少總有些體驗和收獲,我們要相信他們的聰明和悟性,有學習和沒學習的肯定不一樣。我們成年人總是參加各種培訓,還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說法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客觀評價,理性幫助培養和維持學習動機。

發揮導向功能,重視過程評價。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等待的過程。一天兩天是教不出一個人才。不然何來“百年樹人”的說法?引導學生成長過程中,我們都知道過程最重要。但事實上,我們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會目光錯誤地盯在結果上。所以,社會上曾出現了不少讓人笑談的智能“作弊”行為。不用說,這跟我們目前的評價标準有關。學生的成績總有好壞之分,如果隻從結果上去評價學生,那那些不是很突出的同學的學習動力随時都會有滅頂之災。這樣做,想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都難于上青天,更别說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動機了。随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随時給學生信心和勇氣,讓學生随時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些必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去尋找。比如,我們有些學生雖然成績不夠好,但他一直表現很好,學習也很用心;我們有些學生雖然平時很不踏實,但成績總不掉隊;我們有些同學雖然成績不突出,但他們在課堂上很喜歡參與學習、思考問題。等等這些,都應該納入激勵表彰的對象之一。有了這些理性且客觀的評價,學生總能感受到信任,并同時會感知總是有希望的。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不是在激發和培養着學生的學習動機嗎?在評價上,千萬不要下斷言,不要說狠話。你要相信,且你一定要相信,有些中學生是完全有能力可以讓别人刮目相看的。不然古訓何來“量老莫小”的說法呢?

罰不責衆,注重鼓勵進步。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讓他充分體驗肯定,是對他很好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的時機。所以,不管結果怎樣,我們始終要圍繞這一出發點客觀評價學生。不然就算客觀,也不理性。比如,整體雖然成績有下滑,但有不少同學進步了,還有個别同學個别學科有進步,等等。我們要肯定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應該肯定學生的進步,也要肯定學生的錯位發展。不論青紅皂白,大面積把不好的現象全部打擊一次,還能鼓舞士氣?如果你的評價,不能給孩子一點信心與勇氣的話,除了産生跳蚤效應,請你别指望他的學習動機會有多強烈。沒有理性的評價,就算是客觀事實,也未必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競争互助,鼓勵抱團成長。

人是有情的,現實是殘酷的。但競争是完全可以促進進步的。在評價學生時,如果隻評價個人,容易讓人驕傲,而且那是脫離生态來說的。長期這樣做,是不利于他今後走入社會的,他會離群的。所以,可以嚴肅地說這是在破壞原生态。每個人所在的環境中,其實他都是生活在群體中。同時,他也需要團隊。不然,為何每個學校,會有班,會有組,會有一對一師徒結對,等等。促成好校風、好班風,需要團隊激勵。所以,在評價中,除個人外,更多的是肯定團隊的成長。因為,一個人得到肯定,他會更自覺,更勤奮,更優秀;而一個團隊得到肯定,一群人自覺,相互監督,共同成長。不然,何來“一人跑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的說法。

參考文獻

[1]Alan Carr.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9

[2](愛爾蘭)卡爾著,丁丹等譯.積極心理學(第二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德)萊因貝格著,王晚蕾譯.動機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4](美)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美)皮特裡著,郭本禹譯.動機心理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