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做人做事都要從自己的内心出發

做人做事都要從自己的内心出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18:32:59

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年學會說話,三十年學閉嘴。

言語是一把鋒利的劍,可穿心刺骨,也可是冬日的暖陽,能消冰化雪。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表面上看,一句話可以帶來福祉,也可帶來禍患,但其實,善言和惡語,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等價的。

因為,你說一句惡語,哪怕你說十句善語、做十件善事都可能無法挽回;而你十年如一日的善行善語,可能隻因為你的一句惡語,你所有的形象都會毀于一旦。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是有科學依據的。

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研究發現:

人類的大腦生來更關注危險和消極的事物。這一點的進化意義非常突出——-我們的大腦要儲存那些對生存更重要的信息,而關注危險的事物更有利于早期人類的生存。

現代人的大腦也保留着祖先的這個生存法則,這就是和表揚相比,我們對尖刻的批評記憶得更準确,反應也更快、更深刻。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早期人類,一次危險就可能讓自己喪命,所以,大腦更關注危險的信息也不足為奇。

有人說,人類不早就進化了嗎?

科學家隻是從大腦的特性方面給出了答案,而現代人對惡語更為重視的深刻原因是:

善言善語能使人頭腦發脹,使人飄飄然,而一句惡語卻能直擊人心。

你有沒有感受過,别人誇你時,你的氣血會彙聚于頭部,所以,好聽的話會使你暈頭轉向。而批評的話卻會下沉到内心,氣血會彙聚到你心髒的位置。

其實,威力巨大的并不是語言,而是人心。

人們常說:走心了。

無論是善言還是惡語,隻要走心了,就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哪怕是無意中的一句話。

所以,當你在誇誇其談的時候,你會很容易在無形中給自己招來禍患,因為不一定哪句話會造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修言”,修言的根本在于按耐住自己那顆躁動的心。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道德經》說: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一個人如果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其實,這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沉默是金”,因為很多時候,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

鬼谷子被後世尊為“謀聖”,他也在書中告誡世人:

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一個人不管多麼能說會道,一旦話說多了,不懂得适可而止,總會說錯話,露出馬腳的。這就是蘇秦因為能說會道而顯貴,最後又因為花言巧語而敗亡的根本原因。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但終究是管好嘴,慎重言語,大智若愚,才能遠離禍患。

因此孔子強調說:君子應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少說話,多做事。

話多、話亂必然損害自己和他人,謹言慎行總是好的。

那麼,有人問:總是保持沉默就行了嗎?

也不是,《道德經》中的“守中”可不是說“一直不說”。

而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具體怎麼理解呢?

記住一句話就行了:

隻要不關乎到自己利益的事,就學會閉嘴。

别人在那閑言碎語、嚼舌根,你最好不要加入,但你也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指責别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你不要去幹涉。

如果一個人在那罵你,你不要義憤填膺,也不要裝聽不見,你要聽聽他在罵你什麼,他說的對不對,無論怎樣,都要不急不躁,保持内心的清靜。

當你能夠保持内心清靜,把注意力放在判斷對方話語的真僞及其背後的意圖時,你就能坦然面對一切言語,哪怕是流言蜚語,而内心不為所動。

修言的關鍵表現在:

當你誇誇其談時能夠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态,能夠及時收住;

當你按耐不住要高談闊論時,你能夠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沖動;

當你遇到問題時,情緒能夠不為境況所動,内心始終能夠平靜、安甯,你能處于智慧的狀态中。

我們為人處世,不要浮于表面,把注意力放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時,我們内心将獲得無比的自由。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人做事都要從自己的内心出發(隻要不關乎到自己利益的事)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