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南北跨域幾千公裡,自古就有南腔北調的說法。
地區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文化。不僅僅有發音上的區别,還有稱呼上的不同講究。
簡單的說方言如同江湖黑話,即便能模仿出當地的口音惟妙惟肖,但一說那些特有的方言詞彙,就會露出破綻,一下子讓人明白“哦,外地人!”
就拿最簡單的親戚關系,妻子的哥哥來說。一般叫舅子,也有叫舅官,還有簡稱哥,甚至還有喊“大舅”,别小看這個稱呼,你指的是妻子的哥哥,但有的地方“大舅”卻指的是媽媽的哥哥,令人瞠目結舌。
到外地,首先要弄清當地的稱呼叫法,一來了解當地文化;二來避免社交場合尴尬。如果不懂當地的風土人情,會鬧出很多啼笑皆非的笑話。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事情,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瓢把子”,這個稱呼大多用在江湖黑話,意思是首腦、老大。但在湖北襄陽一帶,媳婦把丈夫的哥哥也稱為“瓢把子”,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個起源,說起來話就長了。
話說古時候,人們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不分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幾十口人非常熱鬧。
人多了,每天做飯就變成了一件非常繁瑣的工作。為了公平起見,一般都是弟兄幾個商議,大家每天輪流做飯,按照長幼順序排隊,一日幹一天,大家輪流做飯。
這兄弟多一點,大家幹活間隔的時間長倒也相安無事,可要是隻有弟兄兩個,那就會難免會鬧出一點家長裡短的矛盾。
有一戶人家,隻有兄弟兩人,各自娶了媳婦,沒有分家,兩妯娌輪流做飯。
這一天,輪到老大做飯,老大怕媳婦,就讓媳婦歇着,自己幹活做飯。
你想呀,男人忙了一天農活,又做了三頓飯,很是疲勞。晚上洗罷了鍋碗,就把水瓢忘在水缸裡,打着哈欠就睡覺去了。
到了第二天,輪着老二做飯。老二媳婦早上起來做飯時,到處找水瓢,死活找不着。
最後老二媳婦端盞燈望水缸裡瞅了瞅,不瞅不知道,一瞅吓一跳,弟媳婦咋呼呼地說:“缸裡好大一個老鼈(甲魚),頸脖子伸得老長。”
從前的水瓢是木頭做的,時間久了變得烏黑,瓢倒扣着,加上燈光暗,看上去像老鼈。
老大一聽,不對呀,這幾天沒捉過老鼈,水缸裡哪裡會有老鼈呢?他趕緊穿衣起床,到廚房往水缸裡一看,原來是水瓢倒扣着。
老大哭笑不得,說:“那是瓢把子。”
老二媳婦硬着脖子說:“是老鼈頭。”老大還是堅持說:“就是個瓢把子。”
老二媳婦是個犟精,反駁說:“老鼈頭。”
無奈之下,老大隻好伸手把那東西從水缸裡撈起來,老二媳婦一看,這才醒過神來,說:“還真是瓢把子。”
那時候,左鄰右舍住的房子是牆連牆,隔音不好,他們的對話,被隔壁(鄰居)聽見了。
隔壁家耳朵背,把他們說的“瓢把子”誤聽成了“大伯子”,就覺得有悖倫常,找了個機會,對這家老二媳婦說:“哪有弟媳婦說大伯(丈夫的哥哥)是老鼈頭的,實在不像話!”
弟媳婦哭笑不得,可怎麼解釋也解釋不清,弄得一家人成為了笑話,大家都不好意思。
從這以後,弟媳不好意思開口和大伯說話,大伯也不好意思理會弟媳婦:而瓢把子漸漸也傳開了,變成成了大伯的代名詞。
最後一問,親愛的讀者老爺們,我們這裡有一種有趣的稱呼,叫做“擔挑”,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知道的可以留言回複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