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北京的愛情,和在家鄉的愛情,就像是現在的中國和十多年前的中國一樣,因為時間、地域的差異,愛情雖不同,但尋找家鄉的狀态是相同的。
這部由第五代藝術片導演何平所拍攝的電影《回到被愛的每一天》,不僅斬獲了第四十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導演榮譽獎,更是受到了衆多導演和資深影迷們的稱贊和推薦。
影片将視線聚焦于在城市中“漂泊”的小鎮青年身上,以平靜的心态訴說愛情,展開了一個關于愛情與成長的命題。
本片中所叙述的愛情形狀就像一座十字架,無論是在漂泊的北京,還是在回歸的家鄉,愛情都成為了一種救贖。就像我們身邊很多的朋友,在北京辛苦打拼了十幾年,到了三十多歲仍然沒有成家立業,大多都選擇離開北京回到了家鄉。
01、愛在大城市
舞蹈專業畢業的艾伶離開故鄉的小鎮,在偌大的北京尋找一塊立足之地。她找到了工作,在瑜伽中心做教練,她也有了住處,合租房裡一個非常小的房間。
在北京,她有更多工作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這裡有更多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和圖書館,有更多同類的人。但她不一定有自己的生活,白天穿得漂漂亮亮,擠着地鐵去上班,晚上拖着疲乏的身體回到小小的房間,吃着快餐或泡面,用一台電腦沖出房間的束縛。
大城市裡,愛情是當你在困境中感到孤獨時,洶湧而來的一種迫切需求,有了它,租住的房間裡,生活才會散發它應有的暖意。
年輕時,愛情、事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旦哪個疲軟下來,人生似乎就缺少了點什麼。然而,他們不一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或許隻是從小鎮的局限裡,跳到一個視野開闊但卻依然受困的鐵籠裡而已。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鋼筋混凝土的建築裡進進出出,擁有的不是讓自己倍感驕傲的事業,而隻是一份僅夠生存的工作而已,那麼,最能給他們帶來安慰的情感就是愛情。
冰球教練姜和,也是個北漂。艾伶在北京的生活是現實使然,但姜和不同,他的父親是個有錢的生意人,他多少算個富二代。隻是姜和的三觀純正,有理想、有追求,在北京一切都靠自己打拼,所以,姜和也住在艾伶的合租房隔壁。
離開父母的孩子,出于自尊心也好,怕父母擔心也罷,無論遇到什麼委屈、困難或複雜情緒,都不會輕易和他們傾訴。盡管科技的進步,讓他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找到宣洩出口,但終究替代不了一個可以在身邊給予安慰和理解的人。
艾伶和姜和,此時心境相通,同在一個屋檐下,一面沒有隔音效果的牆,阻擋不了他們對彼此的需要,愛情就這麼來了。
大城市裡生存的危機感和個人的空虛,使他們更需要一個可以朝夕相對的人,“一個人,沒有同類”的感覺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住的。愛情該是什麼樣子,誰也說不清,可能現在剛剛好。
02、依戀在家鄉
家鄉的小鎮,生存的壓力轉變成一眼看到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愛情是兩個人的甜蜜相守,是想象中該有的悠閑,但現實并非如此。
在困境中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想要安逸自在的回到家鄉,親近自然,但又放不下已習慣的生活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上班族們混迹的大城市就如同俠客們的江湖一樣,一方面期盼自己有天能在這個江湖裡如魚得水,實現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們又在想象着逃離大城市的生活,似乎他們的理想并不在這裡。
艾伶帶姜和回了一次家鄉,在那裡他們暫時過上了一段悠閑的生活,看着熟悉的戲台和河流,仿佛時間沒有流淌過一樣。
但當艾伶遊走在家鄉的街頭,探索不知道通向哪裡的新馬路,不知道在哪個方位的菜市場,漸漸地體會出一種陌生的感覺,此刻的艾伶像一個外來的遊客,是在觀望這座小鎮,而非生活其中。
對于歸來的遊子而言,多年的不在場 ,讓家鄉點點滴滴的變化都成為一場翻天覆地,這份自覺中的陌生感,也是許多漂泊青年的内心體驗。
在自己努力融入大城市生活的那些年,已然缺席了家鄉這些年的變化,在遠方經曆過一次與發達的格格不入後,回家的遊子又體會了一場與熟悉的格格不入,似乎哪裡都像家鄉,但哪裡都不是家鄉。
無法融入的,除了家鄉客觀的變化,還有遊子内心的情感。奮鬥的時光裡,為了學會在外生存,許多人壓縮自己的内心,封閉自己的情感,所以,達到大城市标準線上的那個都市青年,未必是真實的自己,畢竟,隐藏和僞裝,是大城市慣用的生存手段之一。
但回到家鄉,也并不一定是全部情感和情緒釋放的窗口,當老同學用羨慕的口氣稱贊北京繁華、上海洋氣、廣州明媚時,生活的心酸往往會第一時間湧到眼前。除此之外,還有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容易讓人感到更加孤單。
幸運的是,艾伶遇到了書吧和書吧老闆,這裡的氛圍就像北京,又帶着家鄉的氣息,同時,書吧老闆曾是滬漂,讓艾伶覺得是同一類人,于是,在遠方與家鄉的落差中,這間書吧就成為一處平衡點。
03、情歸于故裡
無論在哪裡,内心的追求都混雜着理想與現實的沖擊,愛情的需求在此時此地和彼時彼處,随着心境在變遷。
有些事對于理解的人不需要多餘的語言,便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慰藉,在痛苦時第一時間想到的那個人,便是愛情所在,姜和即是艾伶的那個人。
小鎮青年返回故裡時,他們對家鄉淳樸的幻象,是濾去了左鄰右舍閑言碎語中暗藏的"惡意"。以前,他們在這裡成長,有父母的庇護,不曾在這裡真正獨立生活過,便也不知這裡的水有多深。
姜和曾對艾伶說,自己不與老同學聯系,是因為生活離得越來越遠,他說的别人不愛聽,别人說的,他又聽不懂。姜和因車禍去世後,艾伶又回到一個人的孤獨狀态,或許正是這無常的打擊,讓她萌生了結束"漂"生活的想法。
現實沒有給年輕人浪漫的機會,艾伶失去了能理解和安慰她的姜和,在兩地都不如意,思念的情愫更加急切,愛的人已經不再,可自己還要繼續生存下去。
過往的生活瑣事,就像鞋裡磨腳的沙礫,我們跋涉千萬裡尋找的那座大都市并不是家。第二次回到家鄉的艾伶,爬上石牆躺下,努力感悟在此成長的記憶,想要把握自己熟悉的那些感受。
然而,時代的前進是一場相對運動,參照物就是永遠無法再見的記憶。當從北京回來的艾伶撞上緩慢轉動的老時光,便有一個巨大的矛盾擠壓在心中,走得越遠,看得越多,越會發現家鄉不似從前,而自己渴望看到的那些早已尴尬變形。
當書吧老闆移民後,艾伶便接手書吧,并将其改造成了舞蹈教室。重新愛上家鄉是酸楚的,這個過程比在北京的辛酸尤甚,而愛情再次成為支撐生活的全部,在這裡,艾伶将像她的老同學那樣找一個安穩的人成家。
結語:從大城市回到家鄉,經曆的既是一次轉變也是一次回歸,幻想的安逸小城就在眼前,心境卻不同。
回到被愛的每一天,其實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無論是對家鄉的感覺,還是對城市的感情,常常都在變,你需要的是什麼,決定了你會去追求怎樣的生活與愛情。
生命就像那條河,有些人的感情表面平靜,實則暗潮洶湧,隐忍并不意味着忘卻,妥協也不意味着背叛。我們最終會回到被愛的每一天,因為愛一直都在,從未離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