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當你在工作、思考、吃飯、看視頻……做任何事的時候
腦海裡突然無意識的響起了一段旋律:雞你太美...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是下面這隻雞。
這首歌可能并不完整,或許你根本就不知道下一句是什麼。
就這麼一段,不斷在你腦内循環,甚至還會不小心唱出聲……
這是因為…
你耳朵裡進“蟲”了。
不過不用太擔心,此“蟲”非彼蟲。
“耳蟲”,指的是某段音樂在腦海中不斷重複的現象。
是由德語“ohrwurw”直譯過來的。
它的學名叫:不由自主的音樂想象。
這是一種來源于大腦的精神活動,達特茅斯學院的心理學家發現:當“耳蟲”出現時,就算沒有播放音樂,大腦的反應也和聽到音樂時的反應相似。
都引發了大腦聽覺皮層的活動。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隻是通過想象,負責聽覺信息處理的聽覺皮層也會活躍起來。
正是這種“聽覺想象”生動的再現了我們聽到旋律時的大腦反應。
不過單純的“聽覺想象”還不足以吸引“耳蟲”出現。
比如你聯想到一首古典音樂,你的大腦應該是沒辦法跟着你反複“唱”下去的。
而很多的流行音樂,為了達到人人傳唱的“神曲”效果,在制作結構上面多會采用一些簡單、重複的曲調。
讓人聽幾遍就能随口哼唱。
比如早些年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筷子兄弟的《小蘋果》等歌曲。
瑞士盧塞恩大學應用科學與藝術系的研究人員就曾對50餘首流行音樂進行分析研究。
他們邀請一些志願者聽這些歌曲。
當同一個曲調,被超過三個的志願者所提及就會被設定為“耳蟲”曲調。
接着他們把這些篩選出來的曲調進行逐一分析,結果發現,這些曲調中的音符節拍通常較長、音程較小。
以此推斷出,擁有這兩種特性的樂曲更容易讓人産生記憶點。
除了這些,“耳蟲”的出現還會與人的心理因素産生一些關聯。
研究發現,它常會在人壓力過大、或者發呆的時候出現,比如數學考試的時候……
并且精神較為敏感的人或者有強迫症的人會更容易出現“耳蟲”現象,持續的時間也更長,簡直是精神污染……
那麼,如何有效的趕走“耳蟲”呢?
研究人員Philip Beaman和James Kellaris在調查中發現,當産生“耳蟲”現象時:
46.67%的人選擇用回想、聆聽或唱其他歌曲來緩解症狀。
25.1%的人選擇用聊天、做其他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還有18.1%的人,選擇什麼都不做,或者幹脆睡覺。
結果表明,在以上的三種方法中,選擇人數最少的一種方法是最為有效的。
沒錯,如果你想盡快結束“耳蟲”現象,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别管它,或者直接睡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