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古代有一對很有名氣的母子,他們要見面隻能通過地道
文/王建平
【作者簡介】王建平,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多年間斷創作,有作品散見《四川文學》《小說林》《北方文學》《青年作家》等報刊,有多篇作品參賽獲獎并入選集,出版小說集《那一盞燈》和《甜月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偶閑,取過《史記》翻閱,眼球被文中“老子”兩個字拴住了。總覺這兩個字很有現代氣息。特别像我這樣的四川人而言,從小到老,老子不離口,凡事開口就“老子”如何如何。
打住,算我無知,我們嘴巴裡“老子”怎能與《史記》中的“老子”混為一談呢?
老子周朝是國家圖書、文檔館的“守藏史”。
老子以書文為伴,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幾十年,最終浸潤成為一位思想敏銳、學識淵博的大學者。
一日,老子在書文館接待孔子一行,當場回答過孔子及學生請教的關于“禮”的問題。老子說:“禮?看不見,摸不着,倡導理念的人的驅體腐爛滅亡了,唯有思想言論還在。”
這?老子話雲山霧裡。
老子又說:“君子要是遇上君主,就穿朝服做官,否則,就如蓬蒿四處飄蕩,随遇而安。商人呢,要将物品保藏好,低調為人。天下的君子要高尚,抛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
孔子聽後茅塞頓開,就對學生說:“鳥能飛、魚能遊、獸能跑。這些東西我們可射、可釣、可捕。但一見到老子這樣乘風騰雲的龍,沒有招數了,隻有敬而遠之。”孔子汗顔,立志不求聞達,潛心學問。
後來老子見周王朝日漸衰微,天下紛攘,深感痛心,便辭官騎着一條青牛向西而去,走往深淵般的函谷。
然而,老子正如孔子斷言,如天上的龍一樣,高深莫測,無法琢磨,滿腹學識令人敬仰。因此,老子的頭号粉絲——函谷關令——尹喜,最終在關外尋訪到老子。老子見駐守關城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一位飽學之士,對自己緻弟子禮,十分感動。
尹喜請求老子在歸隐前,将學術觀點寫下來,留在世上,傳給後人。老子曆來信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認為有智慧的人必有城府,不肯動筆。老子與尹喜分手時,見尹喜滿面淚水,跪地苦苦相求。
面對尹喜的執着與真誠,老子動心,一揮而就,寫下一篇5000餘字的文章。此文哲理深奧,包羅萬象。上篇說道,下篇說德,命名《道德經》。
老子出關,揚長而去,行蹤和歸宿無人知曉,成為千古之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既無形也無聲的東西,它永遠不停地運動,永遠存在。它不靠外力,先天而生,是萬物之本源。這個東西就叫“道”。後來人就将老子開創的學派同儒家、法家并列,稱為道家。
老子倡導自然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萬物萬事為矛盾對立:如剛柔、強弱、興衰等。但萬物萬事又是相互關聯。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後相随。”老子的哲學範疇中有事物轉換、生生滅滅、存在發展所遵循的永恒之道。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及小魚。烹小魚時的翻動及火候的撐控是關鍵。當然治國比烹小鮮要複雜得多,但道理是相通的。美國前總統裡根1987年國情咨文中就引用過中國老子的原話。
“無為而治”也是老子治國主張的核心思想。老子說:“無為,無不為”。他認為,人君要克制私欲,要以人為本,不要以個人的好惡去改變現狀,不要随意役使和困擾百姓,隻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漢朝初年的文帝與景帝就遵循推崇老子的主張,“文景之治”便是中國古代曆史冊裡最輝煌的一頁。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仁慈),二曰儉(節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謙退、不争)。”後來,被曆代養生大家作為養生必先養德的理論基礎。《黃帝内經》中的“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均源于《道德經》。其中,老子飲食之道講得更加具體,在幾千年前就對現代人生活過日子開出了養生良方。
第一張良方:“為腹不為目”。腹,指肚腹。腹有限度,能裝多少應裝多少一定有講究。目,為眼睛,不能“眼大肚皮小”。要克制欲望。為腹是以物養老己,為目是以物役己。人要靠物質來養活自己,就叫“為腹”,但不能被外來物質奴役,這就叫“不為目”。
第二張良方:“五味令人口爽”。五味當然是指美味,口爽是味覺失靈産生出的感覺。這裡主要講食物搭配,如葷素,如粗細,食物一旦五味不全,就吃不出美味,失去美食,白談健康。
第三張良方:“味無味”。要人們從不起眼的食物去品味道。比如粗糧、野菜、瓜果自有清香。指導現代人,倡導多食用原生态食物,美味無窮。
要說,當年白發嬰孩——老子不愧為是中國的古代牛人,是中國的驕傲,老子胸懷天下,也是人類奇才。
曆代高人最想說的話(一)秦始皇:輕信徐福這些騙子,老子才早死
深度解析百家姓之李姓(2):李耳得道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