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白話詳細講解?作者:白玉蟾《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低于晉魏或者更早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清靜經白話詳細講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者:白玉蟾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低于晉魏或者更早。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清靜經原文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 靜。
男清女 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 者,内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 衆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衆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清靜經白話解說
歎芸芸衆生,終日沉醉于孽海,度着無情的歲月,遭受種種劫煞,真是悲痛萬分,慘不忍睹呢。推其原因,這都是因為人心不古,泯滅天良所緻。
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道為萬類生活的要素。中庸又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正是證明大道的尊貴。老子為道教之始祖,曆代以來救世的苦衷,并非是筆下可以叙盡的。
傳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聖母玄妙玉女于殷王陽甲庚申歲,夢五色霞光,擁太上老君,降于空際,倏變為五色流珠,入口吞食之,遂凝聖胎,孕八十一 年,至殷王武丁庚辰歲,三月十五日(即夏曆二月十五日)誕于楚苦縣賴鄉曲仁裡。
聖母見天開數丈,衆真捧而出,因手攀李樹,從左肋而生。生時白首頂有圓光, 生而能言動,周行九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指李樹以為姓氏,事實已詳載于道藏經。
周時稱為古隐君子,孔子又有“猶龍之歎”。 神道變化,實在不能測透。老子遺留的經卷很多,清靜經也是其中的一部,全書宗旨是讓人歸依清靜的意思。今時奉命闡釋真意,注為白話解說,以便容易研究。
然 而研究之後,應當如何?俗雲:“念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依經行”善男、信女果能體意實踐,才合俺的希望呢!
第一章老君曰:天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字解]
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谥曰聃,為道教之祖。形——是有形可觀,有迹可循的。天地——是混沌初分的時候,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情——是屬于後天,是性的動,如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日月——日為火之精,乃恒星之一,月為水之精,乃系地球之衛星,也就是陰陽的意思。
名——能稱呼标記出來的謂之名。強——剛強不屈,定而不可移的意思。道——萬事萬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章解]
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能夠生天育地;本來無有情感,可是能夠運轉日月的周流。本來無有名稱可以标記,但是能夠燮理陰陽,生發消長,養成天地間的萬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又怕後人無所是從,就依據天理來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詩曰
無形無象更無疆 一理流行貫八荒
萬物長養天地育 五行生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 無為有為透玄黃
緣深能得明師指 了達聖業永留芳
第二章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字解]
清——是空虛純潔的意思。濁——污濁不淨的意思。動——移動的意思。靜——是寂然安止的意思。降本——是分賦的理。流末——是造成的象。
[章解]
這包羅萬象的道理,無微不至,無所不含。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不過在它沒有發現出來的時候,知男秉乾道而成,所以為清為動,女秉坤道而成,
所以為靜為濁,一切動靜清濁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賦下來的。陰陽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會生出天地間的萬物來。
詩曰
聖意罔極混沌初 皇恩一本散萬殊
乾坤栩栩參造化 動靜如如盡功夫
激濁揚清道悠遠 法天則地德不孤
若趨聲色沉孽海 濤濤波浪幾時出
第三章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字解]
源——根本源流。基——根底基礎。悉——是明悉的意思,歸——附納歸入的意思。
[章解]
這玄妙無邊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濁動靜呢,可是細心追究,輕青的天還是重濁之地的起源呢。
因為九重宗動天,本系一氣流行,屬于動,可是确為地靜之基呢。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自然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中呢。
詩曰
萬物之靈人獨尊 性統四端智慧深
寄塵有性當知本 處道無為但率直
總住聲色失覺路 難免沉淪困迷津
願爾皈依常清靜 誠報天恩與師恩
第四章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字解]
神——陰陽不測之謂神,亦猶性也。擾——攪亂的意思。欲——是嗜欲。即性情之所好者謂之欲。牽——引之使前牽動的意思。
[章解]
上帝所賜給的元神,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因為受到人心的憂亂,便将靈明的元神給蒙蔽着了。人降生後的初心,無嗜無欲,也是很安靜的。
因漸漸的長大起來,知識漸開,薰陶漸染,有了私欲之念,要受到俗情物欲的牽動引誘,便将人心驅使的如失缰之劣馬了。
詩曰
人心好靜欲多牽 勸君當将六門關
修身誠意惟格物 清心寡欲須戒貪
實用四勿常克己 體行八德時格天
一念不生無可掃 金丹不煉自然圓
第五章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字解]
遣——格除的意思。澄——由濁入清的意思。自然——無所勉強之意。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三毒——貪、嗔、癡。
[章解]
如果能夠永久的将一切私欲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心不妄動,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能灑灑陀陀,虛空寂靜,一點挂礙也沒有了。
不用去造作勉強,色、聲、香、味、觸、法、癡,也就消滅的無蹤了。
詩曰
心擾欲牽苦無窮 輪回轉變幾時停
欲覓性中真面目 勿戀身外假虛榮
三心四相當盡掃 五蘊六欲自能空
灑灑陀陀無挂礙 何愁大道不成功
第六章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字解]
不能者——通俗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也是沒有志向者的措詞。
[章解]
能字含有深遠的意思。如其能的時候,則可以一性圓明,複合無極。不能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清,私欲沒有除盡的緣故。
詩曰
眼前貨利休妄圖 勿惹風塵蕩五湖
須藉聖道成聖業 莫因凡福作凡夫
幸得三寶明舊主 虔修一貫返故都
今生不向彼岸渡 劫後忏悔複何如
第七章能遣之者,内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于空。
[字解]
觀——是察望,此處含有達觀其真理的意思。見——物接于目而能加以辨别的意思,也可作現出來講。空——理之體曰空,亦是諸法一無所有的意思。
[章解]
能夠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觀自心,連心也沒有了,那還有什麼欲呢?外觀其形,連形也沒有了。遠觀其天下的物,連物也沒有了。
心,形,物既然都 沒有了,唯能現出來的,隻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其沒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圓明,超然物外,不為浮欲所繞,明了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 朗然天真,妙意得存。這樣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盡其義呢。
詩曰
萬緣生滅意從從 悟盡塵勞俱是空
放眼休觀是非事 修身勿論苦樂情
三心了卻心心了 一竅通時竅竅通
自性般若随時現 無時無地不光明
第八章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字解]
湛然——形容極清幽的意思。寂——安然清靜的意思。
[章解]
上章所說的“三者既無,唯見于空”。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極點,無所再空了,所餘者是一個“無”字,然而這個“無”字, 亦應用功夫,把它沒有了。
到此地步,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存在。因為有所在,即不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這時 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靜呢。
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道其所寂了。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私欲雜念,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欲雜念之心,既然不能 再生,這才是真實的清靜呢。
詩曰
至誠無息體自然 空空自如何須觀
無所空時即是妙 有點念頭卻非禅
寂無所寂不知寂 玄之又玄難言玄
自能覺悟體真意 普施慈懷挽狂瀾
第九章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字解]
真常——真是不虛,常是不變。即是真理而言。性——天之所命與人的,人之所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
用那真常不變的理,來應付萬事萬物,能夠真實不虛的去作,便能得萬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時如此,即便是應于萬事,亦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果能這樣的平靜,自強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長虛空無礙,寂然安止的不妄動了。
詩曰
清靜無為無不為 有感悉通理無虧
誰可判分清濁理 孰能循守動靜規
心神灑陀觀自在 智慧光明了是非
奧理精華幾個悟 學禅空到性如灰
第十章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衆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字解]
漸——由淺入深,有次及第的意思。化——教化。衆生——梵語為“薩埵”。新釋為“有情”。舊釋為“衆生”。衆生二字有三意,㈠衆人所共生之義。
㈡衆 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衆生。㈢經衆多之生死,亦名衆生。聖道——大而化之謂之聖,必由之路謂之道。簡而言之,即是聖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達道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着真道了。雖如此說,确也毫無所得。
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稱為得道的,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才可以傳布聖人的心法呢。
詩曰
定靜功夫大自然 何須爐中煉乾元
原人多為丹經誤 迷子未能聖意參
苦海沉淪何日脫 樂境逍遙幾時還
但願得道能布道 不負恩師闡真傳
第十一章太上老君曰,上士無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着執者,不明道德。
[字解]
太上——最上之稱,尊敬老子的意思。上士——德學兼優,而且深明道理的人。下士——是德薄學淺,而且執着的人。德——有功于世,有恩于人者謂之德。也就是率性而行,法于事的叫做德。
[章解]
老子說:上等的賢人,因他深明大義的,故沒有什麼争貪。下等的愚人,因執着己見,不察情理,總是好起争貪。
上等有德的人,有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還不以為是德。下等無德的人,有心積德,作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
詩曰
誰将塵緣盡悟空 惹動牽纏苦無窮
聲色貨利嫌少得 富貴功名總多争
執形着象失性理 背覺合塵昧靈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 堪憐愚夫轉飄零
第十二章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字解]
妄心——是虛妄不實的人心,也是妄分别之心。
[章解]
現今真機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機緣。然而衆生仍是認假不認直真。推其原因,唯有妄心所緻。因妄心一動,道心難現,離道很遠,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詩曰
衆生流浪轉循環 妄心一動惹牽纏
切切行功結後果 速速積德了前冤
此時不将真道得 何日方能故鄉還
囑盡衷言當覺悟 睜眼即見菩提船
第十三章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着萬物。既着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字解]
驚——突然害怕叫驚慌,言戒懼的意思。着——着受的意思。貪——染着六欲之境而不離之意。和“愛”字名雖不同,而理是一樣的。
求——索取的意思。煩惱——是一切貪,欲,嗔,癡等,能使煩心惱身叫煩惱。亦是悶悶不樂的意思。
[章解]
上章說的衆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為有貪妄之心。一有了貪妄心,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識神”。識神被驚,心意外弛,便要着于萬物了。
既然接觸了萬物,就要生出不想離開,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盡如所願呢?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
詩曰
驚動心神任弛遊 着于萬物欲貪求
欲念未逐心轉惱 貪求不得意生愁
聲色叢叢速回悟 孽海濤濤勿逐流
了盡俗緣方成道 此時不修幾時修
第十四章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字解]
憂苦——憂愁苦惱的意思。濁辱——污濁恥辱的意思。流浪——飄泊不定的意思。苦海——比喻無窮的苦境。指紅塵世界,有生死轉變而言。
[章解]
對于萬事萬物,如有求不得的時候,便會生出煩悶惱怒的事情來,由煩悶惱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動與身心添了無窮憂愁和苦惱,便要遭受到許多的污濁恥辱。
惹得飄泊下流,轉變生死,永久沉淪在無邊的苦惱境遇中,永遠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詩曰
煩惱妄想緻傷懷 欲蔽層層昧靈台
常沉苦海随波去 永失真道着塵埋
誠意堅決休忐忑 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謂行道受魔難 功成自得見如來
第十五章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字解]
見前
[章解]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聖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着真意。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詩曰
悟性窮源體真空 常依清靜妙道凝
感應通達一心印 智慧照遍萬卷經
能脫塵俗無人我 得證涅槃了死生
克己成人兼天下 發大願心渡蘊靈
老君贊
無為妙道 包羅天地 清靜一經 盡載真意
歲月來往 古今傳遞 堪歎衆生 鮮知妙谛
自心真如 獨釋其秘 茲爾緣深 休自暴棄
得善服膺 踐行竭力 成就正果 綿綿永繼
整理不易
喜歡請點贊收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